文翁石室:科舉和文官制度的搖籃

蜀人左,不知文書、禮樂……巴蜀好文雅,確始文翁?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也許是一句機智的雙關語,然而站在今天,我們至少可以說:歷史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位一體。歷史上的人和我們都蹚在同一條歷史之河中。這是又一個版本的“眾生如一”。就此而言,《漢書》中關於“文翁興學”的簡約文字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恐怕超出多數人的估計。發掘這些信息,可能導致北緯30°成都坐標點上某個全新發現。

圖書內容

《文翁石室:科舉和文官制度的搖籃》第一部分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也許是一句機智的雙關語,然而站在今天,我們至少可以說:歷史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位一體。歷史上的人和我們都蹚在同一條歷史之河中。這是又一個版本的“眾生如一”。

文翁像 文翁像

·序 《漢書》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相比,它更注重史料的客觀、翔實、嚴密,自古有“文瞻而事詳”、“瞻而不穢,詳而有體”之譽。  《漢書·循吏傳》記載了這樣一件“文翁興學”的歷史事實:  文翁,廬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齎計吏以遺博士。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徭,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  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也許是一句機智的雙關語,然而站在今天,我們至少可以說:歷史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位一體。歷史上的人和我們都蹚在同一條歷史之河中。這是又一個版本的“眾生如一”。就此而言,《漢書》中關於“文翁興學”的簡約文字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恐怕超出多數人的估計。發掘這些信息,可能導致北緯30°成都坐標點上某個全新發現。

目錄章節

第一章 成都與世界

歷史上的文翁石室(圖) 歷史上的文翁石室(圖)

從人類學、考古學的角度看,四川這片土地非常重要。一提四川,人們還會想到中國文學的鼎盛時期。 ——席哈克

·1.佛羅倫斯、席哈克、成都 ·

2.西方文官系統史略(1)

·2.西方文官系統史略(2)

第二章 武帝“文功”

那么世界的更好狀況從何而來呢?是來自王侯,還是來自臣民?是不是由後者先改善自身……而如果這種狀況應由王侯來確立,那么君主們的教育就必須首先得到改善……

·科舉制發微考略

·1.一體化訴求:政治—文化耦合體

·2.科舉制發微

·3.太學的保障與一體化的落實

第三章 文翁興學及其重新發現

文翁石室:科舉和文官制度的搖籃 文翁石室:科舉和文官制度的搖籃

總體來講,文翁生逢“文景之治”,那是中國歷史上有數的政治清平時期,常與貞觀之治相提並論,定義為中國歷史上生產發展、社會安定、國家富裕的繁榮時期。秦漢之交天下大亂之後,文、景兩位漢帝以黃老之學的無為思想為國策,實行了一種薄賦輕徭、罷兵尚儉的休養生息政策,最終使漢朝國力迅速康強,百姓生活富餘,社會穩定。甚至有人認為,後來漢武帝之所以能夠施展雄才大略,也不過是文、景之治的自然結果。

·1.時代人生:一位蜀守的舞台

·2.興學弘儒治蜀:“官學”起源

·3.重新發現:科舉制文明的原點(1)

·3.重新發現:科舉制文明的原點(2)

《文翁石室》第二部分

第四章 文翁遺產

文翁石室(圖二) 文翁石室(圖二)

他所留下的遺產絕不僅僅是一個興學之舉,不僅僅是一個文翁石室,而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文化意義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部分當然是此舉對中國封建大國一體化變革的貢獻,以及進而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啟發:文翁興學是世界文明進程中的一個標識……

·小引

·1.蜀學淵源(1)

·1.蜀學淵源(2) ·

1.蜀學淵源(3)

·2.文教聖地(1)

·2.文教聖地(2)

·2.文教聖地(3)

3.後世傳承(1)

·3.後世傳承(2)

·3.後世傳承(3)

第五章 文翁與世界

文翁石室(圖三) 文翁石室(圖三)

在近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法國漢學大本營巴黎大學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還在1333年,巴黎大學神學教授尼古拉作為教皇派駐中國的第二任大主教到達北京。1814年,巴黎大學就已開設中國語言學專業課程。理解了這樣的文化背景,就不難理解席哈克這樣的中國迷及其中國文化情結。至於席哈克的“成都情結”,大概能在本書所論範圍內展開其“自由聯想”。

·小引

·1.石室暢想:21世紀大蜀學觀

·2.“蜀”的現象學:文翁石室的現代意義

·後 記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林和生 本書作者:林和生

林和生,當代著名學者、教授、詩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家、美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祖籍山東省鄄城,1954年6月27日生於樂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科技哲學”碩士學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精神分析、藝術創造心理學、科學哲學、美學、詩學、西方哲學史、西方思想史等領域。出版專著、譯著等多部,在報刊發表大量文章,主持多個專欄。其中包括專著:《猶太人卡夫卡》、《孤獨人格:克爾愷郭爾》、《梵谷傳》、《林和生詩集》、 《悲壯的還鄉》、《文翁石室》、《夢境與魔鏡》、《喪鐘為誰而鳴》等;譯著:《愛的藝術》、《論人的天性》、《分裂的自我》、《拒斥死亡》等。其著作曾多次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書屋》讀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