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之“間”——從孔子到魯迅

文本之“間”——從孔子到魯迅

《文本之“間”——從孔子到魯迅》是201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伍曉明。

內容簡介

《文本之"間":從孔子到魯迅》在各章中雖然題跨古今,內容各異,但皆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嘗試以某些不同的方式重讀中國古代與現代傳統,從而使其更加開放——向著我們自己,向著我們的文化他者。在德希達與勒維納斯等西方思想的啟發下,作者對中國古代思想進行了一番追根溯源,同時也深刻反思了漢語文化的當代處境。

本書收集伍曉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歷年所發表的重要學術論文,主要論域包括中西哲學比較、解構主義在中國的實踐,以及對魯迅思想的哲學考察。代表性文章有《"予欲無言":《論語》中的"論辯"與孔子對言的態度》《作為感受性的主體與怵惕惻隱之心,或,萊維納斯與孟子》和《"若保赤子"--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之政》等。

圖書目錄

實與名
解構正名
一、(無)解(之)題
二、不可辯證解決的“自相矛盾”
三、初正解構之名
四、初解正名之構
五、名何以可“僭竊”?
六、正名之政與政之正名
1.正名之政
2.政之正名
七、(不)結(之)論
言與道
“予欲無言”:《論語》中的論辯與孔子對言的態度
一、引言
二、《論語》中的論辯
三、聖人之不辯與中國傳統中之辯
四、“予欲無言”
五、“巧言亂德”
六、“佞人殆”
七、“慎於言”、“先行其言”、“正名”
八、《論語》中之“修辭”:反問與提喻
九、結論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語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漢語語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傳統與現代解釋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譯
五、王弼對“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與“道生……萬物”
七、“道生……萬物”的“具體”意義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與聖人之“能輔萬物之自然”
情與性
心性天人:重讀孟子
一、引言:閱讀作為署名
二、“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求在我者也”
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四、“今人乍見孺子將人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五、“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七、“仁也者,人也”
八、余言:閱讀期待閱讀
情與人性之善
上篇 情——從(事)物之(實)情到人之(感)情
一、(事)物之“(實)情”
二、從人之“(實)情”到人之“(感)情”
三、感一情:人之最根本的可被感動之性
……
同與和
父與子
有與Sein
人與我
史與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伍曉明,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語言文化學院中文系高級講師。八十年代在國內時從事比較文學及西方文學理論研究。曾翻譯伊格爾頓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及馬丁·華萊士的《當代敘事學》等。目前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傳統及比較哲學。中文近著包括《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有(與)存在:通過“存在”而重讀中國傳統之“形而上”者》和《“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