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會圖[五代丘文播創作絹本設色畫]

文會圖[五代丘文播創作絹本設色畫]

《文會圖》是五代丘文播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繪四文士宴飲、賦詩、撫琴的雅集場景。四人均寬衣大袍,坐於榻上,身旁置酒杯、酒瓶,似在即席作文行酒。四位人物的姿態不一,一人停筆凝思,一人秉筆疾書,而右下者似已醉態微呈,意欲下榻,侍童忙為其穿靴並扶撐其腰,文士轉身揮手,招呼懷抱錦袱之女子,而女子則淡妝素抹,作扭首含羞之態。左下背向文士,則牽住右下文士之腰帶,似有不讓其離席之狀。三位挽雙髻女子,或抱琴、或端杯侍立於榻旁。此圖人物造型具有唐風,結構嚴謹,衣紋線條疏密有致,運筆極為嫻熟。背景中的古樹,枝幹勁挺虬曲,樹葉以三角形堆疊法繪成,並根據疏密搭配,間以色彩輕重渲染,使之古茂蒼雄,更進一步襯託了“文會”主題之雅意。

畫作內容

文會圖[五代丘文播創作絹本設色畫] 文會圖[五代丘文播創作絹本設色畫]

圖中以山石和樹木為背景,巨大山石橫臥其間,山石較為平緩,岩石和石縫間長有花草雜木,點綴著畫面。右端山石突兀,山石旁有一棵古柏拔地而起,樹幹粗大,長有疤節,枝枯葉疏。山石和古柏占據畫面的二分之一左右,在古柏樹下,岩石下繪有四位文人,皆坐榻上,各人坐姿不一,身旁置有酒杯,似在即席作文行酒。文士們,神志各異,一作停筆凝思狀,一侍女手捧酒杯,以酒助興,侍女低首,雙日注視著文人,十分謙恭。一作秉筆疾書狀,左手握冊,右手持筆,低首、雙日注視著書冊。而右下者似露酒醉,四人之間為年長者,雙肩披有無袖披風,扭首向右注視右者文人作下塌之狀:腋下扶一童為其穿靴,並扶撐腰部,文士轉身揮手,招呼懷抱錦袱之女,女子作扭首含羞之態,左下背向文士,則牽住右下文士之腰帶,似有不讓其離席之狀。背向坐一文士,在四文士之中最年輕者,雙肩有無袖披風,扭首向右注視著半坐床沿的長者,作挽留之狀。三位女侍挽雙髻,身穿華麗服裝,身材修長,面日清秀,抱琴或端杯侍立於榻旁。坐榻右側一童子,雙手捧著書冊,作遞傳給文士狀。大榻四周的侍女數人,其中最前一人抱著一長圓狀物,即魏晉南北朝時習用的“隱囊”,為坐榻扶靠墊具。

此圖無款,收傳印記有:“宣和殿寶”、“高氏珍賞”、“雅尚齋”、“古杭瑞南高氏藏畫記”。

創作背景

該圖原簽作《文會圖》,與畫面內容相符,但人物之布局、動態以及器物等,與今傳《北齊校書圖》中的部分畫面幾乎完全一樣。《北齊校書圖》取材於北齊天保間文宣帝高洋命樊遜及秀才高乾和等十一人共同校刊內府收藏的五經諸史之事。而這件《文會圖》,作者丘文播為五代後蜀人。畫上亦有北宋“宣和殿寶”印記,在時間上早於今傳《北齊校書圖》的摹本,從畫面上也看不出有校刊內府收藏的五經諸史之事的內容,故推知這件作品很可能是根據閻立本《文會圖》摹寫變化而成。

藝術鑑賞

主題

《文會圖》局部 《文會圖》局部

此幅作品描繪了當時文人相會的場景,以飲祭、喝酒、拂琴、書畫為樂,抒發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悠閒情趣,顯現了文人畫在表情達意方面的藝術特色。山石的勾皴和罩染,使畫面顯得空闊而靈動。四位文人坐於榻前,似在享受這難得的寧靜。山谷幽清,聽琴品茗,將遠離塵囂的隱逸生活展現於畫面,也將畫者幽遠而遼闊的隱逸精神寄託於畫內。

構圖

《文會圖》畫中九人把觀者目光吸引到畫面的中部偏下方,這樣構圖使畫面緊湊,觀者的注意力以坐塌為中心。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阮榮春:該圖人物造形具有唐風,結構嚴謹,衣紋線條疏密有致,運筆極為嫻熟。畫面樹石等背景,當是作者於摹寫時所加,樹葉以三角形堆疊法畫成,由於其注意交疊方向的變化,且根據疏密搭配間以色彩的輕重渲染。禿乾新枝上又以“捲雲皴”法為之,使之古茂蒼雄,更進一步襯託了“文會”主題之雅意。

歷史傳承

此畫標籤舊題丘文播《文會圖》,畫上無款《宣和畫譜》著錄御府所藏其畫凡二十五件,其中四件稱《文會圖》,這幅圖上的“宣和殿寶”璽印可證,當為北宋內府收藏的四件之一。

著錄:《宣和畫譜》卷六。《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四十,《諸家藏畫簿》卷三。《故宮書畫錄》卷五。

作者簡介

丘文播,生卒年未詳。五代後蜀畫家,又名潛,廣漢(今屬四川)人,初作道釋人物,兼繪山水,其後多攻畫牛,齔草飲水,臥興奔逸,乳犢放牧,曲盡其態,嘗作銜果鼠,時稱奇絕。成都及其鄉里,頗有畫跡。新都乾明禪院《六祖圖》,漢州崇教禪院《羅漢圖》、紫極宮《二十四化神仙圖》,皆其手筆。廣政六年(943)嘗與僧今宗合作延壽禪院《天王祖師圖》、《諸高僧圖》,《竹石花名圖》等壁畫二十餘堵、弟文曉,亦工道釋人物,與兄齊名:子餘慶,初事南唐,開寶八年(975)歸宋:善畫花卉禽蟲,其精到處不減徐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