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文學的祖國》與《一個年代的副本》不同,收錄了作者之前在報刊上那些“以書為本”的專欄中的主要作品,但這些作品在進入《文學的祖國》之前大都又經過了一絲不苟的改寫。其中不少的作品甚至與原作已經判若兩篇。作者介紹
1964年出生於湖南。後任教於深圳大學文學院。2002年起移居北美。1989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遺棄》。在中國文學圈,他是一個被傳說的名字,被認為是中國文學界最迷人的異類。有批評家認為他的一些短篇小說達到了“博爾赫斯的高度”,並覺得文學界對薛憶溈作品的冷漠是一種羞恥。日前其五本新書:長篇小說《遺棄》、書評集《文學的祖國》、微小說集《不肯離去的海豚》、散文集《與馬可·波羅同行》和《一個年代的副本》,由上海文藝、上海三聯、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去年底,薛憶溈中斷他將近8年離群索居的生活,重食人間煙火,受聘為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與語言學系2009-2010年度訪問學者。他的“回歸”激起了批評界對他的寫作新一輪的關注。批評家吳亮主編的、典雅的《上海文化》雜誌在2010年第一期刊出了關於他的戰爭小說的長篇評論。而同時與顧彬教授主持嶺南大學“中國當代文學課程”的旅美學者劉再復教授偶爾讀到了他的《通往天堂的最後那一段路程》(這部作品與《阿Q正傳》等11種經典作品一起入選由林賢治、肖建國主編的《中篇小說金庫》第一輯)。興奮之餘,劉再復教授寫下《閱讀薛憶溈小說的狂喜》一文,稱薛憶溈的小說用“金子般的文字”寫成,似乎故意是與德國同行的“垃圾論”大唱反調。文章還為薛憶溈的“名”不副“實”鳴不平,稱薛憶溈的寫作有非凡的實力,卻沒有與之相稱的超凡的大名。文章在香港《明報》月刊二月號發表後,又很快於《南方都市報》發表,引起了世界各地華文文學讀者和學者的注意。接著,《明報》月刊又在五月號發表了《遺棄二十年:一份奇特的文學檔案》一文。薛憶溈那部著名的“舊書”又再一次成為了“新聞”。而香港的哲學家李天命在讀到薛憶溈的小說之後,直截了當稱薛憶溈為“天才”。“他還有英式的幽默感,善於自我嘲諷和貶抑。這在當代中國作家中也非常罕見。”薛憶溈的德國朋友有一次跟他討論起卡夫卡的幽默,她說他是中國作家中少有的有幽默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