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露絲·本尼迪克創作社會學著作]

文化模式[露絲·本尼迪克創作社會學著作]
文化模式[露絲·本尼迪克創作社會學著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化模式》是美國社會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34年。 《文化模式》描述了人類行為方式是怎樣結合成各種模式的,作者指出在任一社會中,人類可能產生的行為範疇,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發揮或受到重視。作者從而表示贊成文化相對論,贊成根據文化發生的來龍去脈來評價文化現象。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八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排列:第一至第三章首先表明自己對習俗、文化的差異和文化的整合等基本觀點;第四至第六章展示了田野調查的結果,即三個典型的原始部族(普韋布洛人、多布人和克瓦基特爾人)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最後兩章歸入主題,論述了社會本質以及個人與文化模式的問題。在本尼迪克特看來,文化因素就像是一套供人選擇的項目,有些民族選擇了這些因素,並形成了自己的形貌,另一些選擇了其他的因素,並形成了別的形貌,而不同的文化形貌決定了個體的形成,因而,文化便產生了它的性格特徵,成為區別於其他文化的獨特整體。

作品目錄

章節名包含內容
譯者前言
致謝
第一章 關於習俗的科學習俗和行為——孩子的繼承——我們的錯誤觀點——地區性習俗和“人類本質”的混淆——我們對其他文化的無視——種族歧視——由習俗而非天性塑造了人——“種族的純化”是欺人之談——研究原始部族的理由
第二章 文化的差異生活之杯——選擇之必要——不同的社會是如何對待性成熟和青春期的——從未聽說過戰爭的部族——婚姻習俗種種——習俗特性之交混——守護神靈與夢幻——婚姻與教會——這些聯繫是社會的而非生物學之必然
第三章 文化的整合行為相關物之所有準則——文化之模式化——大多數人類學研究工作的弱點——整體觀——施賓格勒之《西方的沒落》——浮士德式的人與阿波羅式的人——西方文明對於研究來說太複雜——向原始部落迂迴
第四章 新墨西哥的普韋布洛人一個未遭衝擊的社群——祖尼之禮儀——祭司與假扮神——巫術社團——一種強社會化的文化——“中庸之道”——帶著父輩的希臘觀念——與之形成對照的平原印第安人習俗種種——酒神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與夢幻——毒品與酒精——祖尼人對無節制持懷疑態度——蔑視權力與暴力——婚煙、死亡與悼念——豐產禮儀——性象徵手法——“人之與宇宙為一”——典型的阿波羅式文明
第五章 多布以惡意與背叛為美德的地方——慣於與人為敵——誘騙新郎——丈夫的屈辱地位——所有制的極端排外性——篤信巫術——園藝儀式——致病符咒和巫師——極好貿易——瓦布瓦布,一種精明厲害的交易實踐——死亡——倖存者間的互責——不準笑——強做正經——無情的鬥爭
第六章 美洲西北海岸海岸文明——溫哥華島的克瓦基特爾人——典型的酒神式——坎尼包爾社團——與普韋布洛人是對立的兩極——經濟競爭——我們自己社會中的滑稽戲——自我吹噓——羞辱賓客——散財宴交易——虛張聲勢之高潮——迎新娘——通過婚姻、謀殺和宗教手段得來的特權——薩滿教——怕遭奚落——死亡,最難堪的當眾侮辱——百感交集
第七章 社會的本質整合與同化——不協調因素的衝突——我們自己的複雜社會——有機體與個體——文化解釋與生物學解釋——利用原始部落的教訓——沒有穩定的“形態”——傳布的意義與文化完形——社會評價——亟須自我評價
第八章 個體與文化模式社會與個體並不敵對而是互相依賴——準備適應模式——對挫折的反應——驚人的失調——接受同性戀——取得權威的手段:陰魂附體和僵直症——“不適者”在社會中的地位——寬容的可能性——文化類型的極端代表:清教牧師和成功的現代自我主義者——社會相對性,一種希望而非絕望的學說

創作背景

《文化模式》是基於一定的時代特徵而創作的。20世紀30年代初,功能主義在人類學界興起,並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其主張實證主義,開始推廣人類學實地調查方法,從中論證文化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一併探討文化的功能作用。功能主義向世人呈現了文化結構的有機整體性。然而,功能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比方說,功能主義認為,任何文化中人的本性與欲望都是一樣的;結構功能主義則因為更看重客觀事實的靜態分析,而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本尼迪克特注意到了這些不足之處,從而立意探索文化的深層結構與價值觀念,把一種文化的制度和習俗當作人們主觀態度的表現來看待。此書可以說是本尼迪克特人類學理論的合集,包括作者發表的5篇關於文化模式理論思考的論文。此書出版於1934年,是本尼迪克特在對祖尼人的實地調查基礎上完成的。

作品思想

全書體現了本尼迪克特的三種文化理論:文化的心理學類型思想、文化整合論思想和文化相對主義。

(1)文化的心理學類型:《文化模式》試圖用一組人格心理特徵來概括一種文化的理想形式。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是人格在典章上的擴大,”每種文化至少可以歸納出一種與之相對應的主導人格類型,各種不同文化都可以劃分出相應的人格心理學類型,我們可以通過不同文化人格的對比研究來探討文化的差異。本尼迪克特的研究表明,美國西南部普韋布洛地區的印地安人(以祖尼人為代表),因其節制,中和、熱衷禮儀以及個性淹沒於社會之中而成為日神型(Apouonian)人;而溫哥華島的夸庫特耳人則以其酒神式特徵與祖尼人形成直接鮮明的對比,他們偏愛個人競爭對抗,嗜好心醉神迷,具有偏執狂似的權威幻想,在他們食人舞者的入會會禮上,酒神文化的要旨得以充分的展現。與以上兩種文化都不同的是美拉尼西亞的多布人文化。“他們無法無天,背信棄義,反覆無常,每人的手都是反抗他人的工具。”“多布人嚴厲冷酷、一本正經,感情衝動,並把精力耗費在嫉妒、猜疑、仇視上面”。以上這三種心理是三種文化的主導動機,其成員無一不受這種心理的影響,這種心理支配著他們在宗教、社交、經濟等所有領域的活動。本尼迪克特的日神、酒神文化之說明顯受到尼采美學思想的影響。尼采所謂的酒神文化和日神文化,原是用來刻畫古希臘的兩種藝術形式的:音樂、舞蹈屬於酒神藝術形式,它體現狂喜,發瘋、放縱、迷狂的心理特徵;而史詩、雕刻則是日神藝術形式,它反映適度、靜穆、克制、中庸等心理氣質。尼采認為悲劇兼有日神和酒神兩種藝術精神,是這兩種精神的統一。本尼迪克特僅僅借用了尼采的這兩個概念來描述原始文化的特徵。

(2)文化整合論和有機文化觀:本尼迪克特在第三章”文化的整合”中記述了這些思想。她認為:每一種文化軒有一種主導動機(例如酒神文化尋求出格,日神文化尋求中庸節制之道),然後依照這種主導動機選擇並強化某些行為要素,排除或抑制其他要素,在文化發展進程中,那些被選擇的要素便逐漸制度化,從而或多或少地獲得了某種盤合,一種文化結構的形成往往是自然的文化整合的結果。同時,本尼迪克持還強調有機文化觀: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文化多元素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繫,文化的整體意義不能由單個的文化元素加以解釋,是文化整合後的產物。“顯而易見,祖尼的所有個體之和構成了一種超越那些個人所希望所創造的一切之上的文化……把它稱為有機整體完全合理”。

(3)文化相對論思想:本尼迪克特認為,現代社會思考為最重要任務,莫過於充分思考文化的相對性”,每種文化內部都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都有某種主導目的和內在結構,多種文化不能在一種倫理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它們彼此之間並無高低、優劣之分,都是不同地域的人們“從生存原料中創造出來的各種和平共存、平等有效的生活模式。”行為的價值標準和是非標準只有在一定的文化參照系統之內才有意義,比如祖尼人生活中奉行中庸原則,任何富於競爭心的個你部是不受歡迎的;同樣,夸庫特耳人遵從酒神精神,謙和中庸的人在這種文化中是無法生存的。大致說來,本尼迪克特在該書第一章中論述了作為方法的文化相對性,在最後一章中論述了作為價值標準的文化相對性,總之,文化相對主義構成了該書的一個主旋律。文化相對主義的功績在於打破了歐洲中心主義,承認了世界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平等性和獨特性,從而使真正具有文化意識的人,能夠客觀地、毫不畏懼地“公正地理解其他民族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行為方式。”

作品影響

《文化模式》這部著作出版後,在學術界發生了很大的影響,文化人類學界、社會學界、甚至精神分析學派都對這一書讚譽有加,認為這本書開創了“文化與人格”的科學研究。至今該書所闡述的“文化模式”這一概念仍然被現代人類學者所討論。

《文化模式》給以後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1958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德為該書寫序時,該書就已被譯成14種文字,印數超過380多萬冊。

出版信息

書名ISBN譯者出版社出版時間
文化模式9787509705902王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1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女,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詩人。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作除《菊與刀》外,還有《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種族:科學與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