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

和諧是差異之間的和諧,沒有差異就沒有和諧,最美的鏇律是由不同的音階構成;但差異發展過度也不會產生和諧,且社會極不穩定。作立於文化差異之角度主要從四個方面研究社會和諧問題:一是研究差異與社會和諧的關係;二是研究人類文化歷史發展之差異與社會和諧的關係;三是研究人類不同民族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的關係;四是研究中西文化差異及其不同的和諧社會發展模式。本書為研究文化差異與和諧社會提供了一種宏闊而獨到的視角。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 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
易小明,1965年生,湖南龍山縣人,土家族,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後,德國杜塞道夫大學訪問學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15項。在《光明日報》《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6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雜誌轉載,著有《社會差異研究》《文化差異與經濟發展》等著作3部,獲省級優秀社科研究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2001年獲全國高校文科學報優秀主編榮譽稱號,2001年被推為湖南省首屆十大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系湖南省省級學術帶頭人,湖南省重點研究基地主持人,湖南省“優秀社會料學百位人才”培養對象,2007年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

目錄

第一章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概論
第一節差異與和諧
一、差異與和諧之關係
二、差異與矛盾
三、和諧:差異與同一協同
第二節文化差異的生成與發展
一、文化差異的起源性生成
二、文化差異的時代性生成與發展
三、文化的遺傳與變異
第三節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
一、文化差異與文化和諧
二、文化差異與和諧文化
三、文化差異與和諧社會
第二章人與自然的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
第一節人與自然文化差異的歷史進程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農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差異與社會和諧
二、工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文化差異
三、生態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文化差異
第二節生態文明:人與自然求同
一、人類文明的求同性與生態文明
二、人類文明求同性的自然差異限度
三、文明的合理性:在求同與求異之間
第三節兩種內在價值的通融:生態文明的生成基礎
一、自然的內在價值與生態文明的限度
二、人的內在價值:人際倫理的核心
三、兩種內在價值的通融:生態文明的生成基礎
第三章人與人的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
第一節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
一、和諧杜會建設:以人為本的文化背景
二、和諧杜會建設:工具與目的相統一的人際對待方式三、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經濟、法制文化基礎
第二節文化差異與文化認同
一、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認同
二、文化認同的類型
三、文化認同的和諧價值及其限度
第三節文化差異與文化整合
一、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整合
二、文化整合的方式
三、文化整合的和諧價值及其限度
第四章中西傳統文化差異及其社會和諧模式
第一節中國文化傳統及其和諧社會模式
一、中國傳統和諧文化中的整體特徵
二、中國儒家傳統和諧文化的內在結構
三、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精神特質
第二節西方文化傳統及其和諧社會模式
一、西方傳統文化的求“和”方式
二、西方傳統和諧社會的內在結構
三、西方傳統和諧社會發展模式的特點
第三節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和諧社會發展模式比較
一、文化差異與文化結構差異
二、中西文化差異—同一結構的不同內質
三、中西文化結構差異及其社會和諧模式的互補

序言

建構和諧社會是時代的要求。但是,和諧並不是純粹同一的組合,而是差異之間的和諧,沒有差異也就無所謂和諧。因此,社會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差異便構成了和諧社會的內在基礎。當然,由於並非所有的差異都會自然地構成和諧,所以,要把握和諧社會的本質,就必須研究各種差異的特質以及差異與和諧的內在聯繫。
吉首大學差異與和諧社會研究中心是湖南省教育廳評定的全省十大研究基地之一,其成員從文化差異與和諧社會、價值差異與和諧社會、思維差異與和諧社會的角度對差異與和諧社會的關係進行了積極深入的探討,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啟發意義,應當說,對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是具有重要的借鑑參考價值的。研究差異與和諧社會涉及諸多內容,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其研究的重要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具有突出的理論意義。

文摘

(一)關於協同論
協同論就是以協同學為基礎的哲學理論,它是相對於矛盾論而言的。
協同學是研究各種不同的系統在質變的過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規律的科學,其中心議題是探討支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結構或功能的自組織形成過程的某些普遍原理。它以一些現代最新的科學理論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突變論等為基礎,採用統計學和動力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類比分析,建立了一整套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法,來描述各種系統和運動現象中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由於它抓住了系統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臨界過程的共同特徵,同時又結合具體對象給出的特殊規律,因而能夠把一個學科的進展很快推進到其他學科的同類現象中去,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哈肯教授創立了協同學。20世紀60年代,哈肯在研究雷射理論的過程中,發現雷射是一種典型的遠離平衡狀態時的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化的現象。當我們將外界的能量泵浦輸入雷射器中,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泵浦功率較小時,激活原子彼此獨立地發出不相關的光波列,其相位和方向完全無序,雷射器就像一個普通的燈。但是當泵浦功率增大到某一特定閾值時,就出現了全新景況:原子都變成同相振盪,發出相位和方向都整齊劃一的單色波,發射的光強隨著輸入功率的增加而急劇增加。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原子(各子系統)具有如此好的組織協同作用?

後記

《文化差異與社會和諧》,是我200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期間申報的一個中國博士後基金課題,同時也得到了湖南省差異與社會和諧研究基地的支持。題目是如此之大,由於時間精力及本人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所限,要較為圓滿地完成研究任務,困難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知難而進,其志可嘉。其結果雖然是許多研究只勾畫了一個輪廓,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完善,但也深入探究了一些問題,在某些方面--特別是文化差異研究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獨到見解,如果這些新的觀點對他人有所啟發,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則甚幸矣。
此書出版之際,我要感謝哲學所的合作導師李德順老師,他為本書的寫作提出了許多獨闢蹊徑的建設性意見;感謝李景源所長,他為本人的研究提供了許多學術上的具體指導;感謝陳瑛、謝地坤、余涌、孫偉平、許秀婷等同志,他們為本人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許多幫助;同時,還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哲學原理研究室、倫理學研究室以及全所所有為本人提供過方便的領導、老師、同學及有關工作人員,沒有他們的關心和支持,本書的寫作將困難重重,付梓則更加難以想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