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1998年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標誌著全球信息化的開始以來,數字規劃也相繼成為一個熱門課題,發展迅猛。在國外一些發達城市和地區,由於信息化工作開始較早,其數字規劃早已不局限於規划行業的信息化管理,而是擴展至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規劃決策支持(PSS)的高級階段。其套用領域涉及公眾參與、規劃編制中的可視化分析、戰略規劃研究、土地使用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環境管理和規劃等,幾乎覆蓋了城市規劃的各個方面。這對節約城市開發成本,控制城市無序蔓延,合理使用城市資源,保護環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內現狀
數字規劃在國內的發展顯得較為滯後。一方面,國內對數字規劃的概念並無統一定義,各個城市、各個行業從自身需要出發,提出的概念與建設內容各有側重,發展不成體系,也無統一評價標準;另一方面,國內對數字規劃的理解和套用大多處在信息管理階段,沒有深入挖掘數字規劃的內涵,更無各行業、各單位數字規劃相互共享套用的探索,沒有從更高層次上發揮信息技術對規劃編制、審批與監督的支持作用。
目前,通信運營企業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引用的數字規劃還處在初期階段,但數字規劃是發展方向。2001年以後,我們曾經採用建立規劃資料庫的辦法編制規劃。通信行業近幾年在積極建設網路的靜態資源管理系統;網路在規劃初期也在採用帶有GIS的規劃仿真系統等,這些都為行業的數字規劃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數字規劃概念演變
人們對數字規劃的理解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在數字規劃發展的初期,有學者認為數字規劃是“對城市或行業處在信息化階段所做的規劃”。這種觀點認為數字規劃必須在分析電子信息技術對城市和行業或企業發展影響的基礎上,把握數位化過程中的時空特徵和人地矛盾的焦點,綜合集成和協調信息化、網路化、知識化過程的各種戰略、政策、對策,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這種觀點只是強調在信息化過程中,要針對規劃對象發生變化時產生的新情況進行分析,並不是對規劃工作方法、管理理念提出實質性的變革與創新,而且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分析,只是規劃設計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將此擴大為數字規劃的概念並不合適。
隨後又有學者提出將數字規劃理解為“總體規劃中的信息專項規劃”。這種觀點提倡的是將與信息相關的基礎設施作為一個專項規劃,目的在於建設互聯互通多媒體交換的通信主幹網和由多種寬頻接入網組成的信息網路基礎設施,並致力於實現城域網路資源綜合利用,整體推進信息化開發與運用。這實質上只涉及數字規劃的硬體基礎,和前一種觀點一樣,它也沒有涉及到規劃的方法問題。
目前學術界提得比較多的一種說法是將數字規劃理解為“在全數字環境下進行的規劃”。它要求傳統規劃理論和方法與以GIS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相結合,並將數位化的技術手段運用到規劃的編制、審批和實施等環節中,為規劃決策提供所需的數據、模型、最佳化的方案和對未來環境的虛擬表現,實現物質、社會、環境空間一體化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安排。所以說,數字規劃不是對規劃要素、城市規劃理論和方法、城市規划過程的簡單數位化,而是它們的有機結合,是規劃、管理方法質的變革。
數字規劃與傳統規劃的區別與聯繫
與傳統規劃不同,數字規劃以數字信息作為主要的媒介。它不僅能夠完成傳統規劃的工作內容,而且會在傳統規劃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並在技術方法、工作方式上形成質的飛躍。數字規劃的本質是規劃,它要做的仍然是解決規劃領域本身的問題,如確定發展目標、體系結構、資源利用、空間布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等。只不過隨著數位化的發展,規劃內容將更多地包括全面信息化所涉及的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手段上,諸如現狀信息的獲取、現狀分析、發展預測、動態分析等都將主要建立在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時空數據設施、規劃信息系統以及大量分析模型的基礎之上。
電信業的數字規劃
隨著電信行業的改革重組,通信市場競爭逐步形成,通信運營企業每年的建設速度加快,而且更加注重投資效益,網路建設和企業的發展管理更加科學化。這些企業近年來對企業發展規劃、網路發展規劃和設計越來越重視。與此同時,政企分開後,政府監管部門對行業的巨觀監管也更加科學和規範化,要求嚴格按建設程式搞建設項目。因此,通信運營企業發展規劃、網路發展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設計的任務逐年增多,編制的質量和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促使我們考慮分析在我國通信企業的運營模式和網路建設與發展模式上有什麼規律性的東西,採取什麼手段,借用這些規律,減少重複性的勞動,並使數據共享,編制出的規劃設計更加規範和高質量。例如:採用雲計算技術或利用規劃設計資料庫系統,它能夠利用網路、資料庫、處理程式批量處理規劃、設計中大量重複性的工作,多方協同作業,提高效率,使規劃人員每年承擔多個企業的大量規劃、設計任務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