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逐漸地把社會文化價值取向與角色期待內化為自己的個性體系的過程。
如果說,教育情結是堂兵成功的根,教育思想便是堂兵成功的魂,而教育智慧則是王堂兵成功的核。他用心做教育:解剖課堂,探秘心靈,訪察高端,外出講學,走進會議,遊學世界,碰撞思想,發聲自己,策划行動,尋求真知……
年紀輕輕的王堂兵試圖從哲學精神的高端扣問教育真諦,他開宗明義指教育具有宗教性,當然不是政教合一的宗教。
《教育是有靈魂的》是起創作的關於教育思考的文集。
作者簡介
王堂兵,筆名端禾,1979年生,四川省瀘州人。青年學者,教育部“國培計畫”講師。
著有《思維著的精神》、《三環四步開放大課堂》、《教育是有靈魂的》等。
媒體推薦
如果說,教育情結是堂兵成功的根,教育思想便是堂兵成功的魂,而教育智慧則是堂兵成功的核。他用心做教育:解剖課堂,探秘心靈,訪察高端,外出講學,走進會議,遊學世界,碰撞思想,發聲自己,策划行動,尋求真知……期間,他時時處處做好了一個觀察者、行動者、思考者,聚精會神,樂此不疲,“簡單地活著,複雜地死去”,讓生活充實豐富而卓有情趣。
有情有神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文字,如詩如畫,似歌似舞,在面前激盪著,飛翔著,漸而沉澱疊印成一部教育的詩章,讓我油然想起夏之田野那一畦滴翠的嫩綠,秋之果園那一樹飄香的金紅。《教育是有靈魂的》充盈著詩情畫意,飽含著能走動的畫卷和能飛翔的音樂。
——當代教育家、著名教育文學家:傅東纓
年紀輕輕的王堂兵試圖從哲學精神的高端扣問教育真諦,他開宗明義指教育具有宗教性,當然不是政教合一的宗教。我想這是指虔誠、無我、包容、慈悲,一種態度和立場,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這種情懷,就可以視教育為一種大事,“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做到什麼程度才是教育,師生之間“交流創生智慧,互動滋生友誼”就是教育了。執有這種理解,作者之於教育是能夠集大成的。
——著名教育家:姚文忠
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逐漸地把社會文化價值取向與角色期待內化為自己的個性體系的過程。他的生命成長,我覺得有三個重要的支撐或者可稱為發展的“成功三維”,那就是人格、行為、環境。一個思想的行動者、理想的經營者,他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標桿,更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著名中國小教育專家、全國十大明星校長:祝啟程
其教育思想以“關注人性、人文、人道的教育,追求草根、本真、開放的生活”為宗旨,揭開教育行者的心路歷程,發表教育時事的言說,撰寫學術研修的文稿,抒發活體隨筆的情懷。他為我們增添了無窮的活力與精神動力,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再一次得到精神的回歸:樸實、厚道、內斂、低調……
——中國教育線上
圖書目錄
壹:人論
學習知道,你的夢有多深
為孩子心靈播種下學習的種子
生活是一棵長滿可能的樹:無標籤自由生長
目標導學四步教學法: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
學生創意版總結:孩子們內心都渴望成功
溝通對象是多樣性的之“行孝不能等”
“跳蚤課堂”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心理能力訓練:給學生心靈一片晴空
孩子的特長發展該聽誰的
能否與孩子一起國小畢業
追尋兒童自然發展的根基
一朵鮮花能現出整個春天
貳:師說
亦談有效的教學和成就名優教師
“三明主義”與教師專業成長
臨床化“診斷”課堂亦有法
瀟湘之行,觀語文賽課有感
校本研修的意義、現狀及構想
課改“戈多”:那些陽光,我的方向
教師不可或缺之教育專注
教師都有自己的PPDF工具嗎
職場反思:教師DOS版的全球化
教育要培養豐富人性的人
叄:校長
四川省國中課改共同體與川派教育
校長需要構建怎樣的學校“品質屋”
校長不可或缺之心靈:兼論教育行政干預
略論治校十策:觀《大秦帝國》之教育啟示
祝啟程:核心競爭力,為什麼是東辰新教育
肖明華:素質教育,為學生未來發展的不同可能性開放
唐紹林:本真教育,精神成長過程的追尋
熊興權:開墾“小農場”,試驗“大教育”
張仕志:用“智慧教育”培育“智慧兒童”
肆:緯語
漫讀“思維是有疆域的”
城市課程文化可否移植
教育評價與“浴池效應”啟示
教育國際化是一種開放式實踐
教育方式之論爭:虎媽PK貓爸
閒談“成績”與“素質”的對話
人文堅守,足以讓生命鋥亮
驚詫於一種教育口號:人本教育
小升初“禁奧”並非切膚之痛
從一道僅4人做對的高考數學題說起
透視“超級中學”看脆弱的教育公平
從校園禁手機談教育的理性與學生的自覺
回望民國教育:既不是歷史也不是現實
伍:微言
端正人生,禾之為上
端禾田園,師人空間
端禾言說,對話教育
文摘
受暑假夏令營學習組織者的邀請,我到成都陽光城某校作“人生理想信念與中學生學習方法”這方面的專題講座。於是,經過幾天的準備,在2010年8月3日晚作了“學習知道,你的夢有多深——享受多彩快樂的中學生活”的講座,歷時110分鐘。
“讓夢想翩躚,讓心靈到達”,A place the mind arrives,是這所學校的宣傳語,很有意境及激勵作用。於是,我拿著印有這句話的飲水紙杯,作為講座的道具和開場白。
沒有安靜的心靈,就不能傾聽內心;只有真正的聆聽,才能領略話中的詩意。孩子們來到中學,將經歷“新鮮感——適應期——無聊感——厭倦感——順應期”這樣一個周期,而對於1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 “斷奶期”即將到來。
既來之,則安之。還有很多孩子不適應寄宿制學校的生活,有的心生浮躁,有的苦苦支撐,有的樂於享受。沒有一顆安靜的心,怎能學習呢?於是,通過對一些案例的講解,讓孩子們學會吃苦,不迴避苦累,享受學習的快樂!
“生活是一棵長滿‘可能’的樹”。為了讓學生樹立長遠而堅定的目標,我講到了“目標金字塔”、“目標樹”以及實現目標的“煮石頭湯喝”、“日本1984年馬拉松運動員獲勝”等案例;還講到中學階段、大學及延後兩年,都是學習的黃金時間,中學階段是學習的開啟。
我通過對“學習環境、學習方法、授課方式、管理方式”轉變等的現象解讀,提出了系列的應對策略。我總結“龜兔賽跑”幾個版本並給孩子們以教育啟示,要求他們瞄準方向、培養良好心態、掌握好工具,揚長避短。然後,給孩子們提出一些成長建議:樹立遠大的目標;加強閱讀的修養;注重學法的提升。學法提升,談到了三點:一是積極應對挫折,須樹立勤奮、成功信念;二是重塑良好心態,擁有歸零、強大自信;三是主動參與體驗,去實踐並聚焦於學習。
“龜兔賽跑"的教育啟示
版本1:春天——兔子打盹一心態:驕傲不學習
版本2:夏天——失去優勢一特長:未揚長避短
版本3:秋天——跑錯路線一方向:沒有把握好
版本4:冬天——雪橇助跑一工具:思維的創新
版本5:四季——背著過河一精神:合作與競爭
講座後,組織方的一個老師評說到, “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引論翔實,講解清晰;案例鮮活,感人心脾;語言流暢,用詞幽默;激情澎湃,震撼內心……”2個小時的講座,主要是講適應新的中學生活、人生目標、閱讀習慣、學習技巧、習慣養成等細節內容。誰知道,開學一個月後,不經意間我發現所任教班級的黑板報上,有了一些自己熟悉的東西,那正是我講座的內容的摘要,孩子們把一些精要的東西摘錄下來,書寫在上面了。而且還畫了一些花卉,看起來很美好,我很欣慰。於是,下課時,我用手機拍了下來,留著珍藏吧。
國慶期間,還收到了一位家長發來的簡訊,告訴我那個黑板報被學校保留了一周才刪除。家長很感謝我幫助孩子度過了適應期,讓孩子消除了緊張,明白了學法,懂得了交流。這讓我既滿足又很感動。教育,就是來自心靈的交流與感動。我願意為孩子們的心靈播種下學習的種子。
“潤澤思維,澆灌詩行。揚沉鬱鈍挫之風,抑炫華虛浮之氣。以心為筆,以血為墨。”我們很多人、很多時候都有文學創作的衝動,並保留著文藝氣息。在大學期間,我就偶爾作點詩發於大學校刊《女大學生》。每當出刊,便追討著要來期刊翻翻有沒有自己的作品刊出。後來,在“紅袖添香”文學網上註冊自己的專頁,寫上了前一句文學創作方向點醒自己。相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雖然文學似乎可為一種愛好,可離可棄,可品可聞,但不能當飯吃下去。
在我身邊,有很多語文教師會指導學生習作並發表於各級報刊,這才是真正的文學導師,為孩子們播下了文學的種子。2012年12月10日,初一某班成立班級文學社《墨風》,我作為文學指導,講了三方面內容:一是文學創作的主旨,以文字見證生命的存在與價值;二是兩個文學人物的小故事,嗜書如狂的文學小作家王黎冰、著述頗豐的大教育文學家傅東纓;三是三點建議:多讀書;筆耕不輟;藉助老師和家長的幫助,多體驗多發表,體驗創作的成功和喜悅。學生自創班級文學小集《墨風》,我為之寫了發刊詞如下,以求互勉:
妙齡才俊多風情,橫空出世寫芳華。《墨風》學生自創、教師編審、家長發刊,此刊甚好,多讀益善。墨,以墨汁點綴青春的絢爛,以墨筆刻畫年少的純真,以墨跡記載成長的脈絡;風,以文字描繪學子風采,以詞句凝練做人風格,以詩篇體驗塵俗風情。此乃,墨風也。
生活的單調,成長的煩惱,卻讓美夢交織。文字,讓我們的生命不再寂寞,為我們呼朋引伴,為我們編織花環,為我們構築夢想。文字見證生命的存在與價值。人的肉體生命僅有一次,但人的精神生命可以用文字延續。所以,文字既讓我們的精神發育,又讓我們的認識拓展和靈魂升華,更讓生命不僅屬於我們自己。以心為筆,以血為墨,做經世化神、情動心脾的好文關文大文,此為文風。
文字是生命的表達形式。文字表達可有“三情”:一則詩情,字詞搭配、句讀分明、段落清晰、修飾精道;二則感情,人文交流、生活體驗、情感流露、情緒舒展;三則思情,言之有物,物我之境,境隨情遷,遷移心懷。胸無大志,草木無情,則無好文。若有好文,必“輔之以學、導之以行”,即為讀書可明理,修煉融人情,淬礪長見識。為什麼文,做什麼人。寬心容物,虛心受善,平心論事,潛心觀理,定心應變。“五心”寫吾心,此為人格。
青年學生,人格待煉須立人,先鋒風範當立志,文風初成可立言。《墨風》付梓,潑墨起筆,風聲乍響,風雨磨礪始見芳華。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