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結構

教材結構

一般而論,教材結構是由人類共同擁有的學科結構轉化為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階梯。教材的精髓,即教材內容之間的主要內在聯繫就是教材結構。教材結構決定於社會結構(主要是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學生心理結構和學科結構三者的結合。

教材

教材作為一個包含教學基本內容的書面材料系統(暫不討論音像教材),它依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教育目標、知識的內在聯繫以及教學法的要求,以簡潔明確的文字,系統地闡述一門課程的知識信息。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教師教學過程的設計起著知識載體、教學指導和實用參考的作用。

教材的設計原則

除了如上所述,教材也是教學活動用以建構心理結構的工具或手段,是學習活動中的客體。學生頭腦中的心理結構就是通過對教材結構的重建而形成的,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對教材的重建過程。因此,各科教材的選編,不僅要全面體現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而且要切實體現學習規律以利於心理結構的建構。為了充分體現心理結構構建的規律,教材(主要是教科書)的設計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體化原則

教材的一體化,指教材的各組成要素要能分別按不同的類型、層次或登記進行整合,使其成為具有內在聯繫的整體。

為使教材一體化,在教材設計中,必須從實現教學目標的全局出發,依據教學目標本身的結構分析,選取各種經驗要素,依據各種經驗要素的內在聯繫與學習規律,按不同的層次或等級合理編排教材。

在教材內容的表述方面,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繫,既要防止相互割裂、支離破碎,又要避免相互干擾或機械重複。對於重疊交叉性課題要作妥善處理,確切闡明其側重方面以及重疊交叉性課題間的聯繫與區別。

網路化原則

網路化原則是一體化原則的引申,指教材要素的上位與下位、左向與右向之間的縱橫交叉要相互溝通,要突出各種知識、技能與社會規範間的聯結點與聯線,使教材的整體作為建構對象(教學目標)不僅結點清楚,同時各結點之間的聯繫線索也清楚,使整個教材能以一種網路圖式來表示。

為使教材結構網路化,在教材設計中,首先要以教學目標為中心,設計出包括各種經驗結點及其聯線的網路型圖式,然後依據這種圖式來編寫及闡述教材。其次,在各種經驗結點的闡述方面要作出恰當的概括,並適當提示各種聯繫線索。

程式化原則

所謂程式化,指教材要體現心理結構分布構建的要求,確切規定教學過程中各步的要求以及作業內容與方式,體現教學活動的動態過程。

為了使教材程式化,首先教材的分步要適當,步驟的確定首先要從學生已有發展狀態與教學目標所要求狀態之間的距離出發,來確定步驟的數量及大小。此外,各種教學步驟的設定要體現各種經驗要素所特有的學習規律,步驟的順序以及各步的要求及作業內容與方式都應符合學習規律。

最佳化原則

最佳化原則指教材的設計與編排要符合最佳學習要求,有利於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教材的最佳編排不僅要能體現各構成要素間的邏輯聯繫,具有邏輯上的可結合性。同時,在心理結構的建構方面,要具有強有力的組織作用,能充分利 用學習的遷移,迅速把相繼學得的各種經驗要素整合成一體。由此,最佳化教材編排要儘可能體現結構化程式設計的要求,遵循“總起分敘”或“自頂而下”、“逐步求精”的綜合貫通原則。

可接受性原則

教材的可接受性原則即教材的可行性,指其內容要求與形式同學生已有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要適當,跨度要始中,要落實於“最近發展區”。為此,必須使新教材具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如果新教材距離學生已有經驗基礎太遠,則必須作必要的鋪墊,以補充其原有經驗之不足。凡事能以原有經驗的重建或改建來建立新的心理結構的教材,是最易接受的教材。

當然,在貫徹可接受性原則時,要防止庸俗的“自然成熟論”的影響。消極遷就學生已的已有水平,過低估計學生的接受能力,要求過低,步子過小,缺乏必要的難度,也不利於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