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離泉

《博山縣誌》載:“支離泉在永濟橋北右,注隴水,昔有道士劉支離咒得此水,書符立碑於泉上,故名。”再從永濟橋順沿河路南行百餘米,仰望鳳凰山峭壁上,只見三個古樸蒼酋的楷書大字“支離岩”刻於石上。關於“支離泉”、“支離岩”的來由,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支離
《博山縣誌》載:“支離泉在永濟橋北右,注隴水,昔有道士劉支離咒得此水,書符立碑於泉上,故名。”再從永濟橋順沿河路南行百餘米,仰望鳳凰山峭壁上,只見三個古樸蒼酋的楷書大字“支離岩”刻於石上。關於“支離泉”、“支離岩”的來由,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宋朝時,有一年中秋夜晚,秋風送爽,皓月當空,孝婦河在月亮下像流金淌銀一般,使夜色顯得格外幽雅。河西邊山崖的石台上,正坐著三個人飲酒。上首端坐著一個鶴髮童顏的道人,他就是劉支離。他常為百姓療疾去病,消愁解憂,很受人們的愛戴。下首坐的是兩個仕途失意的文人。他們因懷才不遇和世態炎涼而苦悶煩惱,難以自拔,故攜帶一胡蘆酒來訪劉支離,以求排憂解難。三人一面訴說人間的榮辱不平,一面開懷痛飲,酒興方濃,葫蘆里卻沒酒了。劉支離站起來說:“請稍候片刻,我也去沽酒一壺以酬二位。說罷,便站起身來,拿起葫蘆,順著山崖飄然而下。眨眼功夫,劉支離已沽酒回來。二人很是驚奇,心想:下山沽酒必到大街南頭,不說往返二、三里,就夜深入睡,敲店門也得費點時間,為何來得這樣快呢?他二人正在猜想,只見杯已斟滿,醇香撲鼻;舉杯而飲,頓覺七竅豁然,鬱積皆消。連飲三杯,大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之感。酒還沒喝足,可惜葫蘆又空。其中一人說道:“劉道長,此酒甚好,請您再來一壺,咱以醉待曉。”劉支離看了他們一眼,說道:“凡事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貪多必招煩惱。既然二位要求,我再沽—葫蘆。”說罷,又拿起葫蘆,順著山崖飄然而去。
這兩人—見劉支離走了,說道:“這酒來得奇怪,咱何不尾隨後邊,看他從哪裡沽來?”兩人便順著小路,悄悄地走下山來,來到山下一看,只見劉支離正從一個泉子裡往葫蘆里灌水。二人不覺同聲說道:“劉支離,原來你叫我們喝泉水啊!”這一喊不要緊,只見劉支離—頭裁進泉子裡不見了。二人懊喪多時,才醒悟過來,原來這是劉支離在點化他們。
第二天,這兩個文人帶著文房四寶,來到鳳凰山下,把劉支離遁去的泉子取名叫“支離泉。”又在他們喝酒的石崖上,工工整整地書上“支離岩”三個楷書大字,以示紀念。
就在劉支離失蹤後的第二天,有人說在濟南府趵突泉旁見到了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