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895.00畝(其中:田1042.60畝,地2852.40畝),人均耕地1.50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025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26.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6畝,主要種植花椒、梨、柿子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6895.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422戶通自來水,有11戶飲用井水,有 12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總戶數的23%。有56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72戶,占總戶數的100%和8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7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8戶,占總戶數的31%和19%。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3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4輛,農用運輸車8輛,機車28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0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5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7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3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42.9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66.70萬元,畜牧業收入794.4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970頭,肉牛170頭,肉羊337頭); 林業收入23.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88.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6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78.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畜牧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3.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3人 ,在省內務工54人,到省外務工109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17戶,共鄉村人口2706人,其中男性1362人,女性1344人。其中農業人口2285人,勞動力1680人。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2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0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鎮衛生院13.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414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擺依寨國小、三村國小,中學生就讀到老回龍中學。該村距離中學1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49人,中學生7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0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063.1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8.0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3700個(勞均2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00萬元,有固定資產19.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7個,黨員總數51人,黨員中男黨員47人,女黨員4人。 團員34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自然條件差,資金缺乏,投入不足,發展受限,二是經濟基礎薄弱,人民民眾文化素質整體較低。使今後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三是缺少支柱產業,規模化與產業化程度偏低,經濟效益未能充分體現出來,農民增收困難;四是教育科技文化落後,醫療衛生條件較差,普遍民眾反映看病貴看病難。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布局,加大特色農業、優勢產業的發展和投入力度,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發展櫻桃、蔬菜、三七種植面積,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把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市場需求、資源開發緊密聯繫起來,科學發展畜牧業生產;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做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促進勞務經濟的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建設文明、安全、發展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