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上古帝王]

摯[上古帝王]
摯[上古帝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帝摯(公元前2221年 — 公元前2163年),號青陽氏,帝嚳長子,生母是常儀。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 帝嚳死後,摯因是帝嚳的長子而受禪接帝位。九年後,帝摯降詔禪位於其弟陶唐侯唐堯。唐堯登基後,封摯於莘邑(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

人物生平

摯[上古帝王] 摯[上古帝王]

帝摯,是帝嚳次妃常儀的兒子、帝嚳長子,號青陽氏。

受帝嚳之禪而繼位。帝摯在位時,十五歲的弟弟放勛輔佐帝摯。帝摯封放勛堯於唐,稱唐堯。九年後禪讓給弟弟放勛(另一說:帝摯死,堯即位)。

關於帝摯之經曆命運,歷史上記載頗有不同。

司馬遷《史記》記載云:“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帝放勛立,是為帝堯。”

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帝摯之母位於帝嚳四妻最末,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 封異母弟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才幹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國家。而唐侯堯仁慈愛民,明於察人,治理有方,盛德聞名天下。摯自覺不如堯之聖明,乃率群臣造訪唐侯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乃封摯於莘邑(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

清人馬驌《繹史》卷八《高辛紀》引《綱目前編》則說:“摯荒淫無度,諸侯廢之,而推尊堯為天子。”馬驌並在後加按語云:“按帝摯或崩,或禪,或廢,諸說各不同也。”

神話傳說

帝匡二,姓姜,名匡二,又名鷙,中國氏族聯盟時代帝摯青陽氏政權的十七任帝。

姜匡二的祖父是帝摯青陽氏政權的十四任帝姜美,父親是十六任帝姜斯遂,十五任帝姜斯績是他的伯父。

十六任帝姜斯遂初封於沁陽時,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親自拜訪臨近部落娵訾氏的大酋長,並在那裡娶了少女常儀為妻,常儀便成了他的原配妻子。常儀與他結婚後,依然居住在清化,於斯績十年(壬子)為他生了第一個兒子,取名鷙,又稱匡二。

姜匡二長大成人後,父親就把他封在了清化(今河南焦作市博愛縣城東)。

帝摯青陽氏政權十六任帝姜斯遂去世,遺命傳位於長子鷙,也就是姜匡二。於是,姜匡二在沁陽宮中繼承了帝位,以癸巳年為帝鷙元年。

姜匡二還有三個異母兄弟:二弟名叫棄(后稷),父親把他封在了邰邑(今陝西鹹陽市武功縣西南),賜姓為姬,是為邰侯。三弟名叫契,父親把他封在了商邑(今河南商丘市南),賜姓為子,是為商侯。四弟名叫堯,父親把他封在了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縣西北),仍為姜姓,是為唐侯。但是,父親在位時,他們都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朝中輔佐父親。三位弟弟的才能都遠遠超過姜匡二,這使姜匡二十分不安。為了防止他們干預朝政,架空自己,他即位後,立刻頒發一道強制性命令,限所有在先帝朝受封的侯爵,十日內必須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拒不執行者,則收回封地削去封爵。他的三個弟弟只好乖乖地離開都城,帶著自己的家人回封國去了。

看著幾個弟弟都離開了都城,姜匡二十分高興,便把自己的親朋好友拉入朝中為官,幫他管理朝政。他自己卻終日呆在深宮裡與妃子們享樂,很少過問朝中大事。於是,那些他所信任的大臣便藉機利用手中的權力欺上瞞下,胡作非為,幹了許多不法的事情。而姜匡二對此卻不聞不問,任由那些貪官污吏橫行。

各地百姓都怨聲載道,暗地裡紛紛詛咒姜匡二早死。

史書上說,由於姜匡二無德觸怒了上天,天帝便降下種種災難懲治人間。先是連年大旱,一些地方顆粒無收,接著又發生了蟲災、水災,災民們沒有活路,被迫背井離鄉到外地去逃荒,有許多人餓死在逃荒路上。

面對自然災害給人民民眾所帶來的苦難,姜匡二卻視若無睹,照舊痴迷於宮中的享樂。

而這時,居住在冀地的唐侯姜堯,積極領導當地百姓抗災自救,他們攔河築壩,引水澆田,戰勝旱災,取得了豐收。唐國的百姓沒有一個人餓死,更沒有一個人外出逃荒。於是,各地災民紛紛投奔唐侯。唐堯為了收買人心,把自家的所有積蓄都拿出來救助災民,贏得了百姓的讚揚。唐堯在國民中樹立起了賢君的良好的形象,進一步發展和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傳說這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把地里的莊稼和山上的樹木全都曬死了。一些毒蛇猛獸也乘機肆意橫行,殘害人類,人們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唐堯以拯救人類為己任,率領各部落民眾抗災自救,與邪惡勢力展開殊死搏鬥。他命神箭將軍羿射落了天上九個太陽,只留一個太陽在天上(羿是帝嚳時期的一名領兵大臣,因為善射,帝嚳賜給他一張紅色的弓和十支帶有白色羽毛的箭,讓他以自己的勇武去幫助和扶持那些弱小的部族和苦難的百姓,打擊和消滅那些仗勢欺人的邪惡勢力。從此,羿族以射聞名天下,後世傳人世代皆稱羿)。唐堯又率領眾人殺死了九嬰、大風、猰貐(ya yu)、修蛇、封豨等惡魔和猛獸,使天下獲得了寧靜。唐堯的品德和行為贏得了各氏族聯盟的一致擁護,紛紛推舉唐堯為帝,呼籲罷免碌碌無為的帝匡二。

所謂天上出現十個太陽,只是上古人民對大旱的“神化”詮釋,九嬰、大風、猰貐、修蛇、封豨等,也都是古人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概括。這些記載主要是來證明唐堯領導人民抗災自救的偉大壯舉。這原本是真實的遠古歷史,但卻被歷代的史學家們歸之於神話傳說。顯然,這些偉大的史學家們並不了解遠古人類思維的狀況,錯誤的理解了遠古圖騰符號文化。筆者在本書第一部里已經介紹過,中國遠古歷史基本上採用的是誇張、借代和“神化”的手法,以圖騰、徽銘、符號等表述形式加以記錄(如《山海經》)。這種“神化”的記錄是真實的,和我們通常所說的“神話”傳說完全是兩碼事。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在大量地下文物和新的考古數據的證明下,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了遠古歷史的真實輪廓。遺憾的是,我們有些史學家時至今日仍然墨守成規,把孔子和司馬遷的史書當作金科玉律,這實在有些迂腐可笑。

帝鷙十二年(甲辰),唐堯聯合全國各大氏族聯盟集團的大酋長向姜匡二發難,逼迫他退位。姜匡二雖然不甘心退位,但是,面對強大的氏族聯盟陣營和年富力強咄咄逼人的弟弟,自知無力抗爭,不得不走下天子的寶座,將帝位禪讓給唐堯。好在唐堯念在兄弟情分上,並沒有為難他,仍舊將他封在莘邑(今山東聊城市莘縣),是為莘侯(莘也作辛)。

姜匡二(帝摯)四十一歲即帝位,在位執政虛記十三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於帝鷙十二年(甲辰)禪位於弟弟唐堯。堯改國號為唐,建立帝堯陶唐氏政權。帝堯六年(己酉),姜匡二病死於莘邑宮中,終年五十八歲。死後遺體葬在陽穀(今山東聊城市陽穀縣北)。帝號匡二,尊稱帝鷙,尊號帝摯青陽氏。

小說演義

第三十一章 帝摯禪位唐堯 三苗建國南方

自此之後,四方諸侯看見陶唐侯之威德日盛,北斬楔輸,西滅九嬰,中除封豨,南屠巴蛇,又殺鑿齒,大家欽仰極了。

於是信使往來,反覆商議,都有廢去帝摯、推尊陶唐侯為帝之心。這個訊息傳到毫都,把豨兜、孔壬、鯀三個人嚇壞了,慌忙來見帝摯,將這個訊息說知。

聽了,默然半晌,才說道:“朕前日已經說過,朕的才德萬不及堯,為百姓著想,是應該推他做君主的。既然四方諸侯都有這個意思,那么朕就降詔禪位吧。”孔壬聽了忙攔阻道:“這時如此,未免太早。一則這個訊息確否未可知:二則或者還有可以補救挽回之法,且再想想何如?”帝摯道:“既有風聞,必有影響,既有影響,漸漸必成事實,補救挽回之法在哪裡?此刻趁他們但有議論沒有實行的時候,朕趕快禪位,那還算是朕自動的,還可保持一部分之體面。假使他們已經實行了,那么朕雖要禪位已來不及了,豈不更糟嗎?”三凶聽了,無話可說,只得任帝摯降詔禪位於陶唐侯。不一時,那詔命辦好就發出去了。三凶退出,各自悶悶歸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