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54年,1992年被揚州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現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和市文明單位。 烈士陵園坐落於市北郊蜀崗風景區萬松嶺,依山傍水,懷抱自然,占地面積近80畝。主要由入口牌樓、憑弔廣場、迴廊詩碑、烈士紀念碑、烈士事跡陳列館等紀念建築物組成,錯落有致,氣勢迥然。 烈士陵園入口牌樓古樸典雅,上面鐫刻著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穿過牌樓拾階而上,兩側雪松傲立,鮮花錦簇,展示了一種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 憑弔廣場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四周為斗拱迴廊造型。廊內立有14座碑壁,碑壁上鐫刻著全國著名烈士的革命詩文。 革命烈士紀念碑長19.97米,高7.1米,整體採用長征紅花崗岩飾面,呈現穩重堅定風格,體現革命火焰燃燒不盡的意境。紀念碑陽面鐫刻毛澤東同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遒勁有力的手跡,陰面鐫刻以揚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名義撰寫的碑文,頌揚了揚州悠久的文明和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追述了革命先烈百折不撓,勇於獻身的光輝業績,文字凝重、精煉,警示後人。 烈士墓區位於紀念碑北側,嫣紅色花崗岩墓碑沿坡安放,靜臥在濃郁的草地中,表達烈士生命不息,與大地共存的意境。 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館內採用文物、武器、浮雕、雕塑、圖照、場景等展示手段,陳列了揚州各個革命時期200多位烈士的生平事跡和鬥爭史料。
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坐落於揚州市北部的國家級風景區蜀崗瘦西湖的萬松嶺,占地面積80畝。
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54年,擴建於1997年,改建於2005年。
烈士陵園內建有入口牌樓、憑弔廣場、烈士詩抄碑、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烈士事跡陳列館等紀念建築物。烈士陵園入口牌樓古樸典雅,上面鐫刻著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的“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集散廣場兩側建有六座碑壁,上面鐫刻著全國著名烈士的詩抄。 憑弔廣場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可一次容納5000人祭掃。廣場兩側嵌臥著八個直徑為4.5米的石雕花圈。烈士紀念碑呈現雄偉莊嚴的風格。紀念碑陽面鐫刻毛澤東同志“為國犧牲永垂不朽”遒勁有力的手跡。陰面鐫刻以揚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名義撰寫的碑文。
烈士墓區位於紀念碑北側,嫣紅色花崗岩墓碑沿坡安放,靜臥在濃郁的草地中,表達烈士生命不滅,與大地共存的意境。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館內陳列展示了辛亥革命先驅熊成基、“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的曾玉良、中共揚州第一任縣委書記曹溍、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創始人江上青、中共蘇中一地委、三地委書記韋一平、《紅岩》中許雲峰的原型許曉軒等全國知名烈士和揚州各個革命時期200多名烈士的生平事跡和鬥爭史料。
2008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9年3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
揚州革命烈士陵園
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坐落於揚州市北部的國家級風景區蜀崗瘦西湖的萬松嶺,占地面積80畝。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54年,擴建於1997年,改建於2005年。
陵園布局 烈士墓區 獲得榮譽 -
高郵市烈士陵園
高郵市烈士陵園管理處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原名“眾樂園”,1933年更名為中山公園,1949年2月改名為烈士公園,1978年4月成立高郵縣烈...
簡介 歷史 -
張自忠烈士陵園
張自忠烈士陵園,位於重慶北碚區西南縉雲山麓,距北碚城區2公里的梅花山。陵園位於北碚梅花山,渝武高速路北碚出口處。系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上將墓。
陵園簡介 陵園擴建 修建歷史 張自忠 -
江都市烈士陵園
江都市烈士陵園陵園建於1964年。 1995年,江都烈士陵園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100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占地300多平方的革命烈士紀念館建...
-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Slender West Lake),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28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
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建設規劃 景觀景點 文化發展 -
郭村保衛戰革命烈士陵園
1980年,正值郭村保衛戰勝利40周年之際,江都縣委在郭村舉行了郭村保衛戰烈士紀念碑奠基儀式。 1983年6月28日,揚州地區行署在此舉行了烈士陵園落成...
-
寧鎮揚
GDP:市區工業產值:市委書記:夏錦文市長:朱曉明揚州金山寺揚州,古稱廣陵...。 揚州市境內的重大體育賽事有中國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環高郵湖國際腳踏車...。2014年揚州地區生產總值3697.9億元,增長11%。全市人均GDP突破8萬元...
城市信息 人文 交通 旅遊 通信 -
江蘇泰州魚米之鄉
、廣陵揚州、蘭陵常州齊名華夏,飲譽神州。這裡江海交會,氣勢磅礴,唐代詩人王維...”黃龍士、“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地質學家丁文江...
基本市情 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人口民族 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