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揚州日報》積極推行影響力工程,以對社會輿論的強勢引領,再創黨報輝煌。
《揚州日報》將典型發掘、典型報導、典型引領作為其中的重要抓手之一:抓凡人善舉報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抓重大典型報導,引領社會輿論,塑造道德“標桿”;抓經濟典型報導,助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形成發展合力。
理念
抓典型報導,彰顯媒體力量
揚州日報標識
是新形勢下黨報構築強勢影響力的重要路徑
從某種意義上說,媒體是藉助自己塑造的典型“說話”的。
作為一張“新聞紙”,在社會創新轉型發展的今天,要實現良好的傳播、互動效果,不能指望再運用傳統的“宣傳手段”來灌輸、重複、強化,這只會令讀者遠離媒體。新聞,靠的是生動的事實、及時的信息、引人的新意,去打動、影響讀者。而信息、新意、事實、時效等這些新聞元素,完全可以在典型的發掘和寫作中表現出來。典型會對讀者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從而彰顯出媒體的影響力。
以“人民新聞”的理念發掘典型
以“人民新聞”的理念發掘典型,用精神力量擊響最廣大客群的心弦
馬克思在肯定“人民新聞”這一傳統理念時說,“它生活在人民當中,真誠地與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它把它在希望與憂慮之中,從生活那裡傾聽到的東西,公開地報導出來。”
在處理典型報導中,我們深深感到,典型的精神力量能否擊響最廣大客群的心弦,要看典型是否有針對性。當下正處在一個激烈變革的時代,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衝突,人們期待公正客觀的聲音,渴盼理性正直的聲音,這正是黨報大有作為的空間。黨報就是要藉助榜樣的力量,用典型宣傳奏響時代的主鏇律。
報導亮點
推薦宣傳學習爭做“揚州好人”
揚州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和揚州日報社聯合發出通知:推薦宣傳學習爭做“揚州好人”,到年底前,要密集推出100位典型人物,打造揚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品牌項目。“揚州好人”是《揚州日報》創意策劃的一個活動,“推薦身邊的好人”迅速在揚城百姓中廣為知曉。揚州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等決定將《揚州日報》的活動上升為整個城市文明創建品牌活動。這也成為媒體傾力抓典型報導的突出成效之一。
揚州日報十分重視發現典型、培育典型、濃墨重彩地推出典型,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特別是“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的百歲老紅軍劉應啟、“情系國防的好軍嫂”陳巧雲,經過深入發掘宣傳,助推他們成為有全國影響力的典型人物。另外還有紮根基層十多年的大學生村官黃俊、立志改變窮村面貌的優秀共產黨員趙萬福、身患絕症不離三尺講台的姚能文、亞洲最大高壓電纜生產基地掌舵人夏禮誠、全國優秀社團城市文明積極推進者“紅馬甲”……這一大批新時期的先進典型登上報紙顯著位置,並經連續追蹤報導,使他們的生動故事與崇高精神溫暖了綠揚城郭。省報刊審讀小組專門撰文,稱讚《揚州日報》是一份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報紙。
凡人善舉
揚州日報還精心挑選了一批凡人善舉,使普通人走上黨報的頭版頭條。如自強不息的腦癱患者劉靜、創立“揚城首個打工者愛心基金”的顏展紅、500人默守3年關愛殘疾人等等。這些凡人善舉可信、可親、可學,是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身邊“道德標桿”。他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堅持從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展現出平凡人在某一側面上的“人性光芒”。
一群典型,滿城春風。一批集體典型為人們樹立了思想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向社會注入了強勁的精神動力。《揚州日報》從凡人善舉入手,成功策劃組織了推薦身邊“揚州好人”活動,這既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又是道德引領的過程。
徐兆華
2009年初,一位揚州普通社區民警的精神,就像一股春風席捲全國,全國150餘家網站和80多家媒體紛紛報導徐兆華的感人事跡。他成為一個和諧警民關係的代言人,樹立了一個與民眾水乳交融的共產黨人新形象,是一位飽含著大愛情操的“揚州好人”。徐兆華只不過是揚州湧現的“揚州好人”之一。而我們這座2500年的古城為什麼會湧現出這么多好人?層出不窮的“揚州好人現象”的背後,蘊藏著怎樣的社會氛圍和激勵機制?
《大愛之城,奏出和諧樂章》
一個城市要振興,必先注入昂揚向上的精氣神。揚州日報據此推出了《大愛之城,奏出和諧樂章》等系列文章,提出揚州不斷提升的城市文明素質才是巨大的無形資產和極富“含金量”的“金字名片”,是凝聚民心、匯聚民力、提振民氣,同心同德促發展的最有效“抓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龍頭。為此我們提出,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原則,從社會實踐中發現先進、發掘典型、找準定位、提煉主題,把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表現出來,樹立起社會進步的指南針,是典型宣傳的題中應有之義。
堅持“三貼近”,使得我們的典型宣傳漸入佳境,而記者編輯在充分報導先進典型的同時,也從典型身上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大家說:“這樣一顆顆心靈,讓我領悟著生命的意義,感受著民族的靈魂。我寫出他們,不僅讓更多的人因為他們而感動和受到激勵,同時,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了豐厚的滋養。”
強調故事化、細節化
強調故事化、細節化,追求典型塑造的“人格化”,讓讀者感到可信可親可學可敬
有專家指出,典型報導之所以一度失去客群,就是因為人物形象脫離了普通人的個性,客群難以感到親近。因此,對於典型人物的報導,要還原人的本性,表現普通人的成長經歷和內心世界,把人與社會的矛盾關係充分表現出來,打動人的正是典型人物作為普通人不平凡的側面,這才是可敬、可信、可學、可愛的。
近幾年來,我們注意到典型宣傳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播渠道多元化,人們取得信源多元化,選擇多元化,關注多元化,動用各種媒體是信息社會傳播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典型報導也開始探索綜合運用藝術和技術手段,科學利用不同媒體,增強報導影響力。
“寫故事、換視角、變文風”
《揚州日報》響亮提出,我們做的是新聞,我們辦的是一張新聞紙,一定要注意與宣傳工作的區分。新聞與宣傳最大的區別就是,新聞靠新鮮,而宣傳靠重複;新聞講事實,而宣傳講概念。既然新聞講的是新鮮和事實,所以要求記者要學會講故事,人的一生都是在消費故事,在襁褓中我們聽父母講故事,我們花錢進電影院也是看大片中的故事,所以我們吸引讀者很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講故事。新聞思維觀念之變,就是要從學會講故事來撬動變革之門。
可信、可親、可學、可敬
“百姓口述的故事,情真;民眾心底掏出的記憶,情深。”《揚州日報》在典型報導中在可信、可親、可學、可敬上做文章,讓典型自己說話,讓客觀事實說話,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易於接受的方式表現典型的本質真實。2006年是建黨8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在這一歷史節點,需要媒體拿出有力的典型,抬高人們的視線,作深刻的總結和回味。在“七一”之際,《揚州日報》重新推出老紅軍、老黨員劉應啟這個老典型,用意十分明確,劉應啟以傳奇的人生經歷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如豐碑般矗立在近一個世紀的歲月長河中。
老典型如何寫出新意?
記者虔誠地捧著採訪本坐到劉老的面前,和96歲的老人交流,重新梳理每個故事、每個細節。最終鎖定劉老寫下的百萬字的讀書筆記。那是怎樣的歷史記錄啊,大大小小的筆記本,厚厚薄薄的剪貼本摞起來足有一人高,早已被經久的歲月吹黃髮脆,蒙上了灰塵。拂去塵土,整整兩天,記者把可能用到的材料先分離出來,然後一本本細讀,把精彩的段落劃出,再隨著清脆的鍵盤敲擊聲,一段段歷史清晰地展現出來。1萬字、6千字、4千字,經過記者、編輯、報社領導的手,濃縮濃縮再濃縮,我們用心接近劉老,用這樣的文字還原劉老:前40年的軍旅生涯,他是英雄;離休後的40年,行萬里路、講千堂課、育百萬人,他仍然是英雄。10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浸透著近3萬個日日夜夜永恆不變的堅貞信念;1000多場報告、百萬聽眾,記載他40年新長征路上播撒紅色種子的足跡……當這一組組數字鮮亮地從劉老近一個世紀的歲月蹦跳出來時,創作的靈感和衝動令人狂喜,“一生的長征”這個大標題也脫口而出。
寫人性、話人情
今天的《揚州日報》已經形成共識,好的故事是報導被記住的重要原因;寫人性、話人情,把握住這一人類的共同情感,就掌握了戰無不勝的法寶。
版面設定
第A01版:首頁
第A02版:要聞
第A03版:看揚州
第A04版:觀天下
第B01版:深壹度
第B02版:身邊事
第B03版:小記者
第B04版:廣陵時政
第T01版:城市周刊
第T02版:城市周刊
第T04版:城市周刊
第T06版:城市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