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箭嶺

插箭嶺

插箭嶺,現存地面夯土台長約百餘米,高3至8米。相傳這裡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訓練騎兵的場所,故名插箭嶺。嶺內常發現戰國時代的銅簇、瓦片、排水槽殘片及部分漢代陶器片等遺物。經考查,插箭嶺是戰國時代的建築,漢代曾維修利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插箭嶺遺址位於邯鄲市叢台區趙苑內,包括插箭嶺、梳妝樓、皇姑廟、鑄箭爐、靈山、照眉池等6處文化遺存。

插箭嶺為一夯土築成帶狀土丘,長630米,寬20~40米,高3~8.7米,出土有戰國、漢代三棱銅鏃,漢繩紋陶片。實屬邯鄲故城大北城西垣牆體的一部分。

梳妝樓分南、北二部分,南部東西長140米,南北寬180米,高7~8米。在梳妝樓遺址發現有紅燒土塊和戰、漢時期繩紋筒、板瓦殘片,說明其上原有建築。

皇姑廟位於遺址範圍內中部,為一夯土高台,東西長100米,南北寬80米,高2~5米。其南與梳妝樓相接。出土筒、板瓦等建築遺物,應為建築基址。

靈山位於遺址北部,為一土台,現呈不規則三角形,面積1540平方米,經實際勘查,其為趙邯鄲故城大北城西垣角處的地面牆址殘段,兩端均有地下夯土延伸。出土戰國時期盆、罐、筒瓦、板瓦、排水槽等。

照眉池位於梳妝樓東側,呈長方形,南北長240米,東西寬60米,地勢低洼,傳為趙王故跡,趙王宮人照眉於此。現池水乾涸,地面散存有戰國時期的器物殘片。

嶺內發現有戰國時代的銅簇、瓦片、陶器片等遺物.現已發展為趙苑公園的一個重要景點!

歷史

插箭嶺插箭嶺

插箭嶺位於邯鄲市西北的古城西牆附近,趙苑旅遊區內。地面夯土台長約百餘米,高3至8米。相傳這裡是趙

武靈王“胡服騎射”訓練騎兵的場所,故名插箭嶺。嶺內常發現戰國時代的銅簇、瓦片、排水槽殘片及部分漢代陶器片等遺物。經考查,插箭嶺是戰國時代的建築,漢代曾維修利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淶源縣城西南16公里處,有一個插箭嶺村。山村雖不大,卻因與若干史事的關聯而頗具名聲。

插箭嶺南面18公里,是自古戰略要地、長城“內三關”之一的倒馬關。據傳說:當年宋將楊六郎曾與遼軍在倒馬關激戰,遼軍漸處下風。於是,遼軍答應以射箭劃界。六郎箭落之地,就是遼軍退後之所。楊六郎一箭飛出30多里落下,就是後來的插箭嶺。還有一個楊六郎插佩劍于山上休息得插劍(箭)嶺名字的傳說,就沒有前一個精彩了。

1937年秋,由山西進入河北的八路軍115師楊成武獨立團,曾在插箭嶺與日軍反覆作戰。當時的隨軍記者沙飛,在這一帶拍攝了許多戰鬥生活的照片。那些發表在《晉察冀畫報》等刊物上的經典攝影作品,不但在當時鼓舞了軍民的戰鬥意志,更成為後來記錄抗戰史的珍貴資料。

近臨白石山風景區和207國道的插箭嶺村,現在已算不上偏僻去處。來到這裡的人們,為著看這段著名的古長城和長城下的山村。四十餘座插字號敵樓和蜿蜒的城牆許多已嚴重坍塌,荒草中帶幾分悠遠與荒涼。

歷史現狀

插箭嶺遺址-插箭嶺遺址

相傳這裡是趙武靈王(在位於公元前325--298年)"胡服騎

射"訓練騎兵的場所,因名插箭嶺。嶺內發現有戰國時代的銅簇、瓦片、陶器片等遺物.現

已發展為趙苑公園的一個重要景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