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與承諾療法

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是新一代認知行為療法,中最為代表性的經驗性行為治療方法通過正念、接納、認知解離、以自我為背景、明確價值和承諾行動等過程以及靈活多樣的治療技術,幫助來訪者增強心理靈活性,投入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

起源

接納與承諾療法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蒂文.海斯(Steven C.Hayes) 教授及其同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基於行為療法創立的新的心理治療方法,是繼認知行為療法後的又一重大的心理治療理論。ACT 與辨證行為療法、內觀認知療法一起被稱為認知行為治療的第三浪潮,是認知行為治療的最新發展。

ACT的目標是提高心理靈活性:即提高心理改變的能力或堅持功能性行為以達到價值目標的能力。旨在尋求建立更寬廣、靈活、有效的應對方式而不僅針對狹窄的心理問題的具體認知內容進行反駁;治療中強調所檢驗問題間的聯繫性。

理論背景

1、ACT的哲學背景:功能性語境主義

ACT起源於行為分析,現代行為分析以“功能性語境主義”作為基礎[4]。語境主義把心理事件理解成整體與具體情境(包括歷史和環境)持續不斷的相互作用,尋求保持與整個心理事件及其情境之間的聯繫,並以其整體性不遭破壞的方式分析心理事件,並試圖預測和影響整體與具體情境之間的連續互動,力求使分析達到一定的精確度、範圍和深度。相對於心理事件的形式,語境主義對心理事件的功能最為關注。語境主義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任何脫離歷史和當前情境的事件都不能稱之為“事件”;同樣,行為也應該與具體的情境密切相關。

功能性語境主義作為ACT的哲學背景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ACT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普遍真理,強調了有效性的重要性,並將價值觀作為衡量是否有效的前提。其次,ACT的行為分析將“預測和影響”作為整體目標,這就不得不將多維的語境變數也納入分析的範疇。此外,功能性語境主義的實用主義取向使得目標變得尤其重要,ACT也非常強調這一點,來訪者被鼓勵熱情地投入與自己價值觀相一致的生活,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而不是去追求空泛的理論。

2、 ACT的理論基礎:關係框架理論
關係框架理論是有關人類語言和認知的基礎研究的一個全面的功能性語境模式,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語言,了解語言和認知是了解人類行為的關鍵。人類語言和高級認知的核心是具有一種習得的和受語境控制的能力,可以人為地將事件相互關聯和結合,並根據這些關係改變具體事件的功能。

人們對語言和認知關係的學習具有三個主要特徵:第一,這一關係具有“相互推衍

性”。如果一個人學習到A在某一語境中與B有著特定的關係,那么意味著在這一語境中B也對A有著這種關係。第二,這一關係具有“聯合推衍性”。如果一個人學習到在特定的語境中,A與B有著特定的關係,而B與C有著特定的關係,那么,在這一語境下,A與B勢必也存在某種相互之間的關係。第三,這一關係能使刺激的功能在相關刺激中轉變,如“望梅止渴”,聽到“梅”的聲音,就會聯想起真實的“梅”,然後就會刺激唾液分泌。當所有上述三個特徵確定並形成某種特定的關係時,我們就稱這種關係為“關係框架”

心理病理模型

Hayes等(2006)以RFT的基本假設為基礎,將ACT的心理病理模型總結為六大問題

經驗性迴避

指的是人們力圖控制或改變自身特定的內心經驗(包括軀體感覺、思想、情緒、記憶和自動行為等)。由於思維壓抑的悖論效應存在,經驗性迴避並不能起到很有效的作用。此外,單純迴避的方式即便能暫緩負性情緒,往往會造成來訪者對刺激物的麻木或過敏,導致生活空間受阻。

認知融合

指的是語言過程對行為的過度或不恰當控制。語言法則通常會縮小直接經驗的行為範圍,限制偶然事件的影響力。這樣一來,人們並不能很好地接觸此時此地的經驗和直接的偶然事件,而是更傾向於受語言法則和評價的支配[10]。根據ACT/RFT的理論,認知的內容和形式並不會直接導致問題,除非語境特徵使得該認知形式以不健康的方式影響人們的行為。比如,在語言法則的影響下,人們會把認知內容和認知對象混同,把對事件的解釋與事件本身混同。

概念化的既往與恐懼化的將來

指的是由於認知融合和經驗性迴避,不斷回想過去的錯誤或可怕的未來,這就導致人們不能感受當下,失去直接的和此時此刻的真實經驗,新的可能性就會被排除在外。

對概念化自我的依戀

指的是用概念化的語言限制自我,使自我變得狹隘,導致不靈活的行為模式。比如,來訪者對自己的描述是“我是一個恐怖症患者”而不是“我害怕”。

5、缺乏明確的價值觀。是指由於不良的社會環境和過去歷史導致來訪者無法選擇有意義的方式生活,缺乏價值感和自尊感。

6、不行動、衝動或逃避:指的是來訪者為概念化的自我進行防衛,表現為缺乏有效投入各個生活領域的活力和行動;從短期效應來看,可能會降低來訪者的負性反應,讓來訪者覺得正確,但此類行為會使來訪者失去與所想要生活方式的接觸,導致長遠生活質量(價值觀)退化。

核心過程

接納

在ACT中,接納不僅僅只是容忍,而是對此時此刻經驗的一種積極而非評判性的容納。即為痛苦的感受、衝動和情緒讓出空間,不去抗拒、控制和逃避它們,將其作為客體去觀察。

認知解離

是指將自我從思想,意象和記憶中分離,客觀地注視思想活動如同觀察車輛,將思想看作是語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意義,不受其控制。正念練習可以有效幫助來訪者關注思維本身的加工過程。

關注當下

ACT鼓勵來訪者有意識地注意此時此刻所處的環境及心理活動,不做評價,完全接受。目的是幫助來訪者更直接地經驗周圍的世界,從而提高他們行為的靈活性,與自己的價值觀保持一致。

觀察的自我

痛苦的思維和感受對來訪者的自我產生威脅,這種負面的感受在自我作為概念化對象時尤為顯著。觀察的自我可以幫助來訪者關注自己真實的經驗,促進認知解離和接納。ACT通常採用正念技術、隱喻和經驗化過程來幫助來訪者達到觀察的自我。

價值觀

ACT中的價值觀指的是用語言建構的,是來訪者總體的、嚮往的和所選擇的生活方向。價值觀與人們的行為不可分離,有意識地貫穿在生活的每一個有目的的行動中。基於價值觀的行動是有建設性的,而不是為了逃避痛苦的感受。

承諾行動

ACT不僅是一種接受取向的治療策略,更是一種改變取向的治療策略。ACT的目的幫助來訪者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改變,對自己的行動負責,支持有效的基於價值觀的生活。

ACT的六大核心過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念與接納過程:ACT試圖通過無條件接納,認知解離,關注當下,觀察性自我減少主觀控制,減少主觀評判,減弱語言統治,減少經驗性逃避,更多地生活在當下。與此時此刻相聯繫,與我們的價值相聯繫,使行為更具有靈活性。 第二部分是承諾與行為改變過程:ACT通過關注當下,觀察性自我,明確價值觀,承諾行動來幫助來訪者調動和匯聚能量,朝向目標邁進,過一種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人生。這一治療模式之所以被稱為“接納與承諾療法”,其原因就在於這兩大過程在ACT中被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治療過程

1、挑戰舊思路:由於ACT要挑戰來訪者日常使用的應對策略,所以治療師通常在治療開始就會讓來訪者反思之前嘗試過多少種失敗的方法, 並詢問來訪者是相信自己的思維還是相信實際經驗,目的在於用來訪者的親身經歷去挑戰之前的直接消滅問題的思路。

2、明確“控制是問題”:試圖壓制思維與情感反而會使被壓制的對象得到重複而增加, 為了使來訪者明白這個原理,治療師會指導來訪者進行“不要想咖啡”的實驗:先簡單描述咖啡的各種性質,然後要求來訪者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想任何前面提到的咖啡的性質。通過類似實驗使來訪者明白他們試圖控制自動化思維、情感與記憶的過程是在進行一場絕不會獲勝的遊戲。

3、去融合練習:“牛奶牛奶”是認知去融合技術的典型練習:治療師和來訪者在短時間內大聲地重複“牛奶”一詞,一段時間後來訪者會發現“牛奶”一詞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而變成了一個單純的辭彙。這個練習使得來訪者體驗認知去融合的含義,理解詞語僅僅是詞語。

4、學習正念技術:為使來訪者更好地掌握正念的技術,治療師將正念技術形象化:要求來訪者想像一隊小人列隊從左耳走出繞過眼前走進右耳,每個小人舉著印有圖片和詞語的牌子,要求來訪者保持旁觀,讓佇列自由行進而不使自己陷入其中。這一過程經常作為家庭作業, 可以使來訪者體驗觀察自己的思維與依思維觀察世界的區別。生動的想像使來訪者易於把握正念的有目的的、此時此刻的、不帶批判性的特點。

5、情境化自我:為使來訪者從概念化自我的視角轉換到情境化自我的視角,治療師會用棋盤比喻:讓來訪者想像一個無限延伸的棋盤上擺著對陣的白子和黑子,白子是積極體驗, 黑子是消極體驗。來訪者努力支持白子贏過黑子,因為黑子占優就意味著來訪者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脅,於是來訪者的一部分體驗成了自己的敵人。而治療師會提醒來訪者,與其認為自己是白子,不如認識到自己只是棋盤,來訪者可以有痛苦的記憶和不好的想法,白子和黑子的戰鬥也還會繼續,但來訪者可以讓戰鬥繼續,而不必生活在戰區。通過這一比喻,來訪者對自我的理解,從被各種標籤概念化的自我,轉換成了作為背景的自我。通過這一轉化,來訪者不再視負性體驗為威脅,進而也增強了與此時此地的聯結。

6、澄清價值觀:以價值觀為行動導向是ACT的特色。治療師會問來訪者希望自己的生命彰顯了什麼,甚至讓來訪者想像自己的葬禮,希望墓碑或悼詞上寫些什麼,以此澄清來訪者在若干主要生活領域的價值觀。治療師會強調價值觀是一個不斷追求的方向而不是某個具體的可實現的目標,強調價值觀的澄清是個人選擇而非受限於評估或判斷。

7、行動承諾:最後來訪者要承諾做出與價值觀相聯結的行動,這一部分廣泛地採用傳統行為療法的各種技術。此階段會設定短期與長期的具體目標,使來訪者一步一步地實踐更加靈活的行為模式,在接納與改變之間實現平衡,進而創造有價值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