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侵犯學說

挫折-侵犯學說

挫折—侵犯理論(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多拉德於1939年提出的理論。多拉德認為“侵犯行為總是挫折的結果”以及“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侵犯行為”。侵犯性隨挫折強度的增強而升高。多拉德(Dollard)試圖預測人們什麼時候會做出侵犯行為,以及他們會對誰實施侵犯。然而挫折總會導致侵犯這一觀點並未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認可,此觀點仍存在爭議。

理論釋義

挫折

挫折—侵犯理論(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多拉德於1939年提出的理論。多拉德認為“侵犯行為總是挫折的結果”以及“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侵犯行為”。侵犯性隨挫折強度的增強而升高。

挫折(frustration)被多拉德和同事定義為“對行為後果的阻礙,也可解釋為”當我們想得到什麼東西卻得不到時,我們就會遭受挫折”。戴維茲(Davitz,1952)的研究給出一個極好的例子。他給孩子們一些棒棒糖,並給他們看了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在劇情達到高潮之前,他把棒棒糖拿走了,並把孩子送出放映室,孩子們受到了挫折。但挫折到底是指實驗者拿走孩子棒棒糖並把孩子帶出實驗室者一行為,還是指孩子們被這些行為所引起的感受。多拉德和其同事把挫折看做整個過程。

此理論假設挫折感越大,引發的侵犯行為越強。哈里斯(Harris,1974)的研究支持這一假設。他讓一名實驗助手插隊,插到第二個人或者第十二個人前面。觀察表明,第二個人對插隊者的反應比第十二個人更具有侵犯性(言語攻擊)。這可能是由於第二個人比第十二個人能更快達成目標,所以體驗到更多挫折感。

我們的自我意識會影響到我們對挫折的反應。調查者發現高自尊但自尊水平不穩定的人更容易發怒,更容易表現出敵意(Kernis,Gannenmann&Barday,1989)。這種人常常是為了維護自我形象而處於防衛狀態,把小挫折也看做是對自尊的嚴重威脅。

侵犯

根據多拉德和同事提出的理論,侵犯(aggression)是一種目的在於“對指向的個體造成傷害”的行為。侵犯可以是身體上或言語上的。

“替代性侵犯”。研究者發現,人們由於擔心遭到攻擊對象或他人的報復,因而並不總表現出侵犯性。多拉德和其同事認為雖然挫折會引發侵犯行為,但如果個體可以預見到隨之而來的懲罰,那么侵犯行為可能會被抑制。根據挫折-侵犯理論,“由挫折引起的、最激烈的反應是直接攻擊個體所認定的挫折來源,但如果個體無法找到挫折元,或害怕攻擊挫折源後遭受懲罰,那么個體就會轉向其他目標。

挫折-侵犯理論探討了由挫折引起的不同侵犯類型。多拉德等人認為,如果受挫後不表現出侵犯行為,受挫者就會留下受挫的殘留能量(Residue),並處於侵犯的準備狀態。任何沒有誘發侵犯的挫折都會使殘留能量增加。最終這些殘留能量升至某一高度,再有任何增量都會引發非常強烈的侵犯行為。

減少受挫後侵犯行為驅力的兩種途徑

一是消除挫折感,消除侵犯動機實驗助手使別是在任務中失敗的實驗就是一個極好例子。當助手道歉並撤銷測驗結果時,被試的憤怒和侵犯性減弱。當信任感喪失後,道歉和撤銷消極後果是重建信任的必要步驟。

二是允許個體做出侵犯行為。精神宣洩假說(catharsis)適用於侵犯行為出現後減少再次侵犯動機的情況。挫折-侵犯理論認為,做出侵犯後,再次侵犯的驅力會減少,就像打開氣球口放出一些空氣以使氣球免於爆炸一樣。精神宣洩假說認為侵犯行為有兩個作用。首先,侵犯行為會減少個體的喚醒狀態;其次,由於喚醒水平的降低,個體在短期內不會做出侵犯行為。之後侵犯行為的減少是因為喚醒水平的降低,而非出於懼怕懲罰或報復。

套用和拓展

特德·古爾(Ted Gurr,1970),把“相對剝奪”定義為“一種知覺的價值期望與價值獲得間的差異”。他認為,粗略來說,“相對剝奪”和“挫折”含義相當。古爾描述了一些有關政治暴力成因的模型,相對剝奪正是這些模型的關鍵概念。古爾理論有三種模式。(如右圖)

挫折-侵犯學說 挫折-侵犯學說

減縮剝奪(decremental deprivation)指人們認為自己應得到的沒有得到。他們由於過去經驗而體驗到剝奪感。許多情況會導致剝奪:經濟的蕭條、外國強加的控制、特殊人群(如科技時代下的非技術勞工)就業機會的減少。

意向剝奪(aspirational deprivation)。這種情況下人們沒有失去感,但是他們對於無法實現新的、更強烈的期望感到惱火。他/她們的期望有三種形式。一是對數量有限的某種東西的渴望增強;人們還可能追求他們之前從未有過的某種新價值;第三種則是人們可能關注那些之前很少見過的東西。

累進剝奪(progressive deprivation)或叫J——曲線學說。它是戴衛斯提出的一種鈣化的解釋模型。J——曲線學說預測,當長時間經濟、社會穩定的發展之後突然出現短時間的急劇倒退時,革命就很可能出現。長時間愛你一定程度的、在生活條件上的穩定改善使人們產生了繼續改善的期望。

侵犯線索(aggression cues)一位研究者認為,當環境出現促進侵犯的線索時,那么人們受到挫折後就會出現侵犯。一個常見的侵犯線索時武器,如一支槍或一把刀。根據伯克維茨(Berkowitz,1965)的觀點,武器的出現可能會引發侵犯。為證明侵犯線索在誘發侵犯時所起的作用,伯克維茨及其同事做了大量關於武器效應的研究。他們推斷,某些如盜搶之類的武器可能是誘發侵犯的線索,因此武器的程式I安應該能引發憤怒的人做出侵犯行為。在一項研究中,伯克維茨也做了相關實驗。

此研究後遭到批評,一些研究者認為,被試可能猜測這種條件下的要求特徵,並對此做相應反應。武器條件下的被試可能並不將武器的出現看做伯克維茨所說的引發侵犯的線索,而是把它看做是來自實驗者的線索,它表明可以做出侵犯,或者實驗者想讓被試在這種條件下做出侵犯,後人們又大量重複這一研究,有成功有失敗,如今,武器所起的作用仍存在爭議。

在較近的研究中,伯克維茨(1989,1994)拓展了他的理論。他認為不僅僅是挫折或憤怒,任何的負面情緒都能引發犯罪。侵犯線索不是侵犯出現的必要條件愛年,但是一旦人們感到憤怒或是沮喪,它們都能增加侵犯的強度。憤怒的個體可能更注意到侵犯性的線索。綜上所述,侵犯線索的出現可能會增加個體因憤怒而做出的侵犯行為的可能,但在沒有線索時,侵犯行為也可能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