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敏感

拒絕敏感是個體對拒絕的焦慮預期、準備性知覺和過度反應的一種傾向。在日常生活中, 當人們被他人拒絕時, 不同的人對拒絕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反應, 有些人可能很好的理解和處理這樣的事件; 而另外一些人對他人的拒絕會產生過度的情緒及行為反應, 甚至將他人模稜兩可的行為也知覺為拒絕, 從而影響到人際交往, 這種差異就是拒絕敏感。

絕敏感的界定

在心理學界, 拒絕敏感最早由Mehrabian(1970)提出, 他認為拒絕敏感是―針對消極的社會關係預期而言的, 即對人際交往中將會出現的拒絕、不適及痛苦遭遇的擔心和懼怕。Downey 和Feldman (1996)經過大量細緻的研究後, 將拒絕敏感定義為——對拒絕的焦慮預期, 準備性知覺和過度反應的一種傾向。拒絕敏感與不安全依戀在人際關係中具有相似的表現, 但與不安全依戀相比, 拒絕敏感主要體現為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影響個體在人際交往行為產生的認知和情感過程的差異。拒絕敏感也被認為是對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型的認知和情感子過程的本質進行了更細緻的描繪(Pietrzak, Downey, & Ayduk, 2005), 依戀關注的是內化表征, 拒絕敏感關注的是個體對情境、他人意圖和行為的評價以及個體的反應方式。拒絕敏感被看作是一種人格特質, 而這種人格特質的思想、情緒、行為特徵會在某種的情境中表現地特別明顯, 因此, 當個體在可能被重要人物拒絕的情景中, 拒絕敏感的個體差異將表現得凸顯。

拒絕敏感的機制——社會認知模型

Downey 和Feldman (1996)最早構建了拒絕敏感的社會認知模型來描述社會情境中他人的拒絕對個體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這些認知和情緒對個體的自我和人際調整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有關人格的人際關係理論和依戀理論的影響下,Romero-Canyas 等人進一步完善了拒絕敏感的社會認知模型來揭示拒絕敏感的認知機制,他們認為個體在早期成長中的拒絕經驗會使他們形成一種對他人會拒絕自己的焦慮預期。這一模型如圖1 所示:首先, 人們會習得拒絕與特定的情境線索的直接聯繫, 這些線索就會啟動對拒絕的焦慮預期, 高拒絕敏感的個體會對具有社會威脅的線索特別關注, 對這些線索的反應閾值也相對較低, 而且會對拒絕產生更強烈的情緒反應。這種反應性傾向被認為會導致更明顯的憤怒和反應性攻擊, 而這反過來就可能在對方身上產生一種反饋, 而形成自證預言。Downey, Freitas, Michaelis 和Khouri (1998)的研究發現, 情侶中一方具有高拒絕敏感的情侶, 在一年內情侶關係破裂的比例是沒有拒絕敏感的人的三倍。他們認為, 高拒絕敏感個體為了維持原有的戀愛關係, 防止拒絕的發生, 會過度地調節他們的人際關係。這些過度行為反過來又引起伴侶拒絕的加劇, 而不利於親密關係的發展, 從而又誘發了其焦慮與不安全感, 導致戀愛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最後戀愛雙方不得不分手。

在社會認知模型中, 拒絕的焦慮預期被看作是拒絕敏感認知機制的核心成分, 家庭暴力、情感忽視、嚴格管教以及父母有條件的愛等經驗都會產生對拒絕的焦慮預期。對拒絕具有焦慮預期的人會更容易將他人相對模糊的消極行為(比如親密夥伴表現出冷淡和距離感時)感知為拒絕, 從而影響到其人際關係。

拒絕敏感的形成

拒絕敏感的形成與早年的成長經歷有著重要的關係, 早期創傷與拒絕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Mellin, 2012)。而創傷性經驗所激活的腦區與拒絕敏感的腦區較為一致, 張靜娜等的研究表明, PTSD患者相對於無應激障礙者在右SFG的FA值低, 而在雙側額中回、前扣帶回及左側杏仁核、腦島、蒼白球的MD值顯著增高, 而拒絕敏感的研究表明, 高拒絕敏感個體在這些腦區的激活度也更高。目前,國內外學者在同伴接納和同伴拒絕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發展研究, 這些研究發現, 同伴接納和拒絕對個體的情緒、社會行為和人際關係都有重要影響。這其中拒絕敏感可能是一個重要的中介或調節變數, 研究者有必要去深入探索早期創傷經歷與拒絕敏感的關係以及同伴關係對人際關係影響中拒絕敏感的中介或調節作用。特別是對那些曾經被拒絕和忽視的兒童的進行跟蹤研究, 為他們創造被接納的教育環境, 並探索這種環境對其拒絕敏感和人際互動模式的發展性變化。另外, 青少年對拒絕敏感的發展變化也需要進一步探索,青少年階段是個體對同伴關係非常敏感的一個時期, 同伴的接納或拒絕對青少年的自尊、歸屬感、控制感以及存在感都有直接的影響, 因此, 青少年相對於其他年齡的個體對拒絕會更為敏感, 一些研究也證實青少年的拒絕敏感性高於兒童和成人。Sebastian 等人對青少年和成年人在面對同輩拒絕時的這種差異的腦機制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 青少年在情緒控制和自我評價的腦區上還處於在不斷成熟的過程中, 情感迴路的功能性發展影響了他們對拒絕的敏感性, 而且成人的大腦活動調節可以基於注意需要, 而青少年活動的調節則更多的依賴於刺激的情緒特點, 這些發展上的差異也使得青少年在面對拒絕時的情緒控制較差, 表現出更高的拒絕敏感性。

改善拒絕敏感的策略

已有的研究表明, 拒絕敏感往往會對人際關係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 如何緩解高拒絕敏感者的敏感性, 以改善其人際關係狀況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過去的研究表明, 高拒絕敏感的人往往缺乏情緒調節的技巧, 那么幫助他們學會對拒絕情景重新評價將有利於其敏感性的改善, 比如, 通過訓練他們分配注意力, 控制注意的集中點, 將刺激的意義從憂傷轉換為中性甚至快樂的, 從而使他們超越情景的習慣性反應, 阻止高拒絕敏感的個體在加工社會拒絕線索時的自動化拒絕-敵意聯繫, 從而有效的緩衝高拒絕敏感所帶來的消極反應。高拒絕敏感的人往往由於消極的預期, 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了被拒絕的自證預言。因此, 如果訓練他們進行更多的自我肯定, 並在人際互動中得到積極的反饋, 形成積極循環將有利於改善其人際關係狀況。一些研究也證實, 自我肯定訓練可以有效改善拒絕敏感,並具有較持久的效果, 那些表現出高拒絕敏感的人通過進行自我肯定練習能夠提升他們的安全感,並在與人際交往中表現地更加放鬆和積極。因此, 自我肯定和積極回饋對拒絕敏感具有積極的作用, 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 伴侶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增加拒絕敏感個體積極情緒, 這樣支持關係可以降低對拒絕的焦慮預期, 也就是說, 通過營造一種健康, 快樂的關係可以有效降低拒絕敏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