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戴孝的傳說
--------------------------------------------------------------------------------據說,人類的祖先還有一條尾巴的時候,老人活到五十歲,尾巴漸漸變黃,最後落掉就死了。兒孫發現老人尾巴黃了,在還沒落掉之前就要把老人殺了,全家大小圍著烹食,這叫盡孝。後來,有一個老人活到六十歲時候,尾巴已黃得就要掉了。他的兒孫紛紛議論:“阿公尾巴黃得就要掉了。我們要有肉吃了”。老人聽了很生氣,心想;滿堂兒孫都是我養育的,我身強力壯時,你們孝敬我,如今老了,就要宰了我,吃了我,是何道理。可又一想,自己以前不也吃過祖先的肉嗎。真是厄運難逃了,只好偷偷躲進深山的石洞裡。再說,他的兒孫轉眼不見老人,急得團團轉,立即分頭尋找,找了好幾天總不見蹤影,只好帶著麻袋進山,即當席又當被,又能擋風避雨,好繼續尋找老人。他們找呀找呀,找到第七天才在一個深山的石洞裡找到老人,可他已經死了,身屍也開始腐爛發臭,聞不得也抬不得,只有兩隻眼睛還睜得大大的,死不瞑日。見到的人都嚇得魂不附體,有的嚇昏在地,有的忙用麻袋蓋著頭、捂著鼻,放聲大哭。親戚和村鄰也聞訊趕來,同樣用自己的頭巾遮臉捂鼻,陪著大哭。最後,就作了個木盒子,由兒子將老人的屍體裝人盒內,眾人一人一把土,把老人埋在山上。這時,兒孫和親戚鄰居都悲痛未盡,還用麻袋和頭巾遮蓋著臉,痛哭著回家。他們有的哭老人死得很慘,有的哭自己沒肉吃了。從此以後,人們漸漸改掉吃老人的陋習。老人死了,也效仿這種方式,用棺材收殮埋葬。兒孫披麻城孝,親人蓋頭巾為死者送葬。死後第七天要叫墓引魂回家。這種喪葬儀式成為一種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披麻帶孝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首次確立了五服制度,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按規定,血緣關係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係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帶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帶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披麻戴孝的由來
--------------------------------------------------------------------------------楊培華
連載:萬事由來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者:楊培華
在我國實行火葬以前,許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後,安葬的時候總要最親的人(如兒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隻麻袋弄成披風樣式,從頭頂披戴到腰間。據民間說,這種特別的打扮還有來歷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老娘,還總是在娘面前誇口:“等娘過了,要好好熱鬧一番,讓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紅戴綠,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 道場……”老婆婆知道他們說的是假話,想教訓他們一頓,盡到做娘的責任。老婆婆一夜沒合眼,終於想出個辦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用破草蓆把我一卷扔在陰水洞裡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著屋後面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樹林裡的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不花一文錢,這正中了兩個不孝之子的心意,他們馬上答應了。
兄弟倆本來無心看什麼烏鴉與貓頭鷹過日子,但經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時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來。原來,烏鴉與貓頭鷹都是細心地餵養自己的孩子的,這些小傢伙不管媽媽飛來飛去銜吃的有多快,還是張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傢伙長大以後又怎樣對待生養自己的媽媽呢?小烏鴉還不錯,媽媽老了飛不動,覓不到食,就讓她待在家,銜來吃的填在她嘴裡,等到小烏鴉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餵養她。這樣反哺之情,代代相傳。而小貓頭鷹卻截然相反,媽媽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媽媽吃掉。令人傷心的是,小貓頭鷹後來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這樣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倆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這樣對待老娘,將來孩子也這樣對待我們怎么辦?他們不敢往下想,漸漸地改變了對老娘的態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倆剛剛開始孝敬贍養老娘,她老人家卻偏偏過世了,兄弟倆後悔莫及。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們不是穿紅戴綠,而是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貓頭鷹毛色,披一件麻衣,並下跪拜路。
打那以後,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有的地方百姓比較窮,穿一身黑衣服買不起黑布,於是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為了表示要永遠記取烏鴉與貓頭鷹善惡孝逆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