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花膀

打花膀

《打花膀》是農耕社會早期農民在夏秋勞動之際自娛自樂的一種原始文化形式。 在天津市舉辦的國際友好城市藝術節中,武強應邀組團演出《打花膀》,榮獲二等獎。 2012年1月舞蹈《打花膀》主創人員衡水學院周紅霞老師攜學生參加衡水春晚的錄製。

《打花膀》是農耕社會早期農民在夏秋勞動之際自娛自樂的一種原始文化形式。在那沒有廣播、電影、
電視的農耕社會裡,勞動一天的農民在打麥場或打穀場上由看場睡覺時拍打蚊子產生的此起彼伏的聲響取樂玩,你拍我拍,看誰拍得響,看誰拍的花樣多。後來,人們光躺著拍覺得不盡興,便站起來,加入形體動作,連跳帶拍,久而久之,這樣一種自娛自樂的舞蹈雛形便產生了。
《打花膀》均由赤臂赤足,只穿短褲的男性以集體舞形式表演,表演時不用任何樂器伴奏,以拍、打、捻、揪、甩、咔等動作,使身體各部位磨擦撞擊,發出清脆的聲響,四肢和軀體隨節奏舞動,其藝術風格歡快熱烈,彪悍粗獷,雅拙古樸。後來,隨著動作節奏和聲響,表演者還由內心裡發出“嗨??”“嗨??”等一些簡單的吶喊之聲,既像勞動號子,又像縴夫之歌,內容都是慶賀五穀豐登的喜悅,或祈望幸福生活方面的心聲。堪稱古老舞蹈的“活化石”。這個舞蹈產生的準確年代待考,根據其原始社會氣息的打扮、表演動作分析,距今至少在2000年以上。
隨著民間活動的豐富,《打花膀》開始配上表演詞,一是《說古人》:“一月里,一月一,一夜白頭伍子胥;二月里,二月二,王郎帶兵趕劉二;三月里,三月三,秦王揮鞭趕三山;四月里,四月四,荊軻想把秦王刺;五月里,五月五,屈原跳江為亡楚;六月里,六月六,廉頗不該跟相如斗;七月里,七月七,哭倒長城是孟姜女;八月里,八月八,文王就把太公拉;九月里,九月九,霸王自刎吳江口;十月里,十月十,蘇秦不吃貓剩食;十一月,是寒冬,古人古事說不清;十二月,整一年,古人古事說不完”。二是《大實話》:“正月里,是新春,十六兩,是一斤;四月里,麥稍黃,丈人的媳婦是丈母娘;七月里,吃新米,沒有雲彩不下雨;十月里,刮北風,西屋的門口都沖東。打花膀,花膀花,實話說了一大掐”。上世紀八十年代,《打花膀》經過挖掘整理,開始把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搬上舞台,表演者根據現代新生活的喜悅心情,又配上了一些簡單的音樂伴奏,並在表演的同時,配上了有武強地方民俗特色的唱詞:“打花膀,真帶勁兒,過年都是歡喜事兒;趕年集,買年畫,年畫都在屋裡掛;做年飯、蒸年糕,年糕裡頭都擱棗;先做濟子後趕皮兒,五更的餃子沒外人兒;放鞭炮、慶豐年,門上貼的是對聯;打花膀,花膀花,實話說了一大掐”。使整個舞蹈變得既充滿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十分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和關注,1992年選入河北電視台春節文藝晚會節目,在河北省第二屆舞蹈藝術節中榮獲編導、表演、服裝設計三項獎。在天津市舉辦的國際友好城市藝術節中,武強應邀組團演出《打花膀》,榮獲二等獎。
2011年12月由衡水學院師生編排表演的節目《打花膀》登上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春節特別節目《八仙過海鬧新春》。2012年1月舞蹈《打花膀》主創人員衡水學院周紅霞老師攜學生參加衡水春晚的錄製。打花膀已成為武強乃至衡水的文化名片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