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引證解釋
滿族男子下對上通行的一種禮節。流行於清代。其姿勢為屈左膝,垂右手,上體稍向前俯。
《紅樓夢》第八回:“獨有一個買辦,名喚錢華,因他多日未見寶玉,忙上來打千兒請寶玉的安。”《老殘遊記》第二回:“這一羣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端木蕻良《遙遠的風沙》:“店主東連連打千。”
《金瓶梅》那小廝打了個僉兒,慢慢低垂粉頸,呷了一口。餘下半鍾殘酒,用手擎著,與伯爵吃了。方才轉過身來,遞謝希大酒,又唱了個曲兒。
基本含義

“打千”是錫伯族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行的禮節。打千禮自古一直傳到今天。平時,晚輩見長輩行此禮,兒女久別父母后見到父母時要行此禮。此外,老人之間也行此禮,所不同的是,在一方向另一方打千時,對方也同時“打千”,即“答千”,而年輕人向長輩“打千”時,長輩只是吭一聲就算應禮了。錫伯人的“打千”禮只限於本民族內使用,婦女間亦不行此禮,但男性長輩向同輩婦女行此禮時,對方也須作出“打千”的樣式應禮。
跪禮和磕頭為大禮,除在婚喪嫁娶、節慶祭祀等重大場合外,其他場合不行此禮。一般見面時,平輩之間握手,對長輩仍行打千禮。
錫伯族最注意講究說話音調,其諺語說:“好話壞在音調上。”應答要和氣,否則會處處受到指責和議論。
在錫伯族的傳統美德中,尊敬老人,愛護幼小是最高的風尚之一。
錫伯族是個崇尚整潔的民族,“笑破不笑補”。同時,他們非常注意保護水源。
“尊客、好客”是錫伯族禮節中最重要的一項。客人到來,主人必須出門迎接;客人走時,要送到院門。接待客人要周到,否則人們會說這家主人不懂禮節或不尊重客人。
清朝時期旗人
打千是清朝時期旗人之間的重要禮節。旗人男性相見,為表示禮節而行打千禮。在民間,滿族人之間行打千禮的習俗一直維持到建國初期。建國初期黑龍江的滿族聚集區男人相見依舊行打千禮。
滿族其他見面禮俗
"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