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燕王國

戴燕王國(The Kingdom of Tayan)是廣東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的一個王國,王位世襲,存在時間是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歷4代國王70餘年。地理位置在今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的塔揚(英文:Tayan)附近的卡普阿斯河中的小島上,於19世紀中期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歷史介紹

戴燕王國(The Kingdom of Tayan)的第一個國王是吳元盛。吳元盛,本為廣東梅縣人,他身材魁梧,膂力驚人,所以鄉里人都很敬畏他。吳元盛性情豪爽,喜歡四處遊歷。18世紀中後期,他與同鄉羅芳伯暗中組織人員謀劃揭竿起義,結果事情泄漏,被官府追捕。於是吳元盛被迫率領部眾渡海逃亡到婆羅洲的坤甸地區。

其後,羅芳伯在當地建立了蘭芳公司,吳元盛成為他的副手,後來蘭芳公司逐漸壯大。1777年,羅芳伯又以蘭芳公司及其成員為基礎,建立了蘭芳共和國,羅芳伯為總長,吳元盛為其部將。吳元盛助羅芳伯南征北戰,成為蘭芳共和國的開國功臣。

蘭芳共和國建立後,吳元盛被派駐守在蘭芳國的東部要塞。在其駐地不遠的江河中有一個國家叫戴燕(英文:Tayan,又被稱為大燕、大院,今譯為塔揚)。戴燕國四面環水,地勢險要,戴燕王憑藉獨特的地理環境,在河上對所有經過的船舶收取過關金,因此當地人民對其不滿。

1785年,吳元盛的部隊從河上經過時,他讓收取關金的人去報告戴燕王說他要親自向戴燕王供奉金子。戴燕王布置好埋伏後,就在王宮召見吳元盛,結果吳元盛出其不意,就把戴燕王捅死了,隨後吳元盛又內外夾擊消滅了埋伏的戴燕軍隊,占領戴燕王宮。戴燕的王后得知戴燕王被殺後,率兵進攻吳元盛,被擊敗而退守鐵山,並聯絡境內的部隊來援助,吳元盛陷入四面夾擊的絕境,又沒有糧草。於是吳元盛將數百個向羅芳伯求救的木板扔到河中,木板漂到下游,羅芳伯的下屬發現後,率兵救援吳元盛。吳元盛趁勢打敗了戴燕王后的軍隊,於是擁有戴燕國全境。

1785年,吳元盛殺死戴燕王之後,戴燕的國民非常感激他,於是就擁戴吳元盛為戴燕國王。吳元盛當了數年的戴燕國王之後去世,其子年幼,由其妻子繼位為戴燕女王。此後,戴燕王國的王位由吳氏世襲四代,直到19世紀中期,戴燕王國淪為荷蘭的殖民地,才最後滅亡。

史籍記載

《海錄》中的記載

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謝清高出海遊歷南洋時(1783~1797年間),戴燕女王還在位。謝清高在《海錄》一書中對戴燕王國進行了記載:

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約七八日,至雙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數日,至國都。乾隆末,粵人吳元盛刺殺番酋,國人奉以為主。元盛死,子幼,妻襲其位,至今猶存。

《吳元盛傳》

研究南亞歷史的溫雄飛先生所作的《吳元盛傳》對吳元盛進行了記載:吳元盛,廣東梅縣下半圖葵嶺鄉人,身材偉岸,膂力絕殊,性豪邁倜儻,喜為燕趙遊俠,閭里極敬憚之,雖豪強莫敢攖其鋒者。

乾隆初時,去明未遠,人心眷懷故國尚深。元盛適生其時,強自韜晦。時清乾隆桀鷙,益以武功凌轢海內,擴張君權,鉗制言論,每以片紙隻字興文字獄,士林危之,多有結納豪傑,謀恢復漢土者。而天地會亦適朱一貴在台灣新敗,方計畫林爽文起義之際,乃分遣黨徒潛赴各地秘密運動,冀同時蜂起,使滿人措手不及,逐之出塞。

羅芳伯者,與元盛同里,惡滿人橫暴,常思斬乾伐木而起。元盛聞知,深與契合,號召四方豪傑,擬舉兵如朱元璋驅除胡元也。事泄,官兵逮捕急,不得已,乃率黨與駕帆南渡,抵坤甸屬沿海南巴哇,調發部眾,從事掘金。招羅同志,拜盟結義。

先是松柏港、米倉下有一部華人占領,結會黨,取金砂,勢力浩大,欺羅後至,時來侵凌。羅不能忍,與元盛統眾力戰克之。厥後與土人頻年戰爭,疊奏膚功。數年間,佐羅芳伯定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無名港、滑棟高車、新埠頭、米倉下、松柏港、南吧哇,循卡斯浦河流域,則有雙溝月、瀉璈、純篤諸地,縱橫萬里,儘是膏腴。而東萬律勢如拱辰,即此為行政中心。國基略定,群擁羅芳伯以長之,芳伯就職後,以瀉璈、純篤地居衝要,夙號難治,稔元盛才勇,特剪封之。蒞任後,儀同開府,受理民刑。

瀉璈下游有大院(戴燕)者,相距數千里,形同一艘浮江,四面環水,類揚子江中之金焦也。世為土酋占據,鐵練橫江,險若天塹,凡舟楫經過,例須奉過關金始得行,橫全斂苛征,備極繁瑣。時酋又鑒東萬律之失,戒備甚嚴,而忌元盛又日甚。元盛故遣使朝聘,使之不疑。但以大院(戴燕)一地,為瀉璈出入咽喉,酋又心懷排擠,多方陰扼,念不除慶父,終未能安。乃造船多艘,潛實兵器,舳艫銜接,順江而下。藏精銳於倉,晝夜兼程,至時天尚黑,乘斥候無備,盡縛系之。既明報關,賄吏通款,言吳欲貢金於王。酋諾之,伏兵後庭始召見。時元盛之庭,元盛出不意,抽匕首刺酋腹殺之。庭後伏兵,蜂擁圍擊。元盛奮臂酣斗,當場辟易,並發暗哨,促宮外伺卒共起策應。一時內外夾攻大捷,據其宮。

酋妻聞變,調兵來援,再破之。酋妻懼,率眾退守鐵山,傳檄四境,征師勤王。鐵山者為大院(戴燕)高原,西北扼江,東南懸壁,形勢險固,控扼大院(戴燕),有高屋建瓴之勢,酋妻更堅壁清野,以待援師,更遣偏師斷元盛糧道,交通遂絕。會敵大至,困在核心,無殊白登之圍也。士卒日不得一飽,幸元盛素同甘苦,故雖瀕險惡,用命如故。然其時苦思焦慮,殊少解法。鏇思得一計,乃令部曲,夜制盡許木板百方,書我軍絕糧,須急救七字,投諸江流。眾怪問故,元盛曰:我軍被圍日久,糧乏人困,雖有間道可告急羅公,而敵騎布滿,豈能飛渡。必率軍沖圍,則眾寡懸殊,犧牲必大,委而去之,不惟功敗垂成,永難收復。即華人歷來喪失無數生命財產,將無所取償。吾用木板浮流至坤,我軍必有得而報羅公者,如是則援軍與糧,旦夕可到,破敵必矣,眾鹹嘆服,士氣益壯。

未幾,羅兵果至,合吳卒破敵於鐵山之陰,敵收殘兵,擬死守鐵山,元盛令卒掘隧道通其營,以巨棺實火藥轟陷之。敵眾窮蹙,遂旭降焉。元盛遂奄有其地而王,時西曆1785年,即清乾隆五十年也。元盛佐羅芳伯經略東萬律諸地,戰功甚偉,而從容懷刃,殲敵酋於庭殿之間,據其土,服其眾,智勇不讓專諸。惜世徒知芳伯雄據東萬律,而不知元盛之王大院(戴燕),曾發揚民族精神于海外也。

迄今事隔百三十餘年,江山依舊,風景全非。鐵嶺雲橫,江潮夜咽,猶想見當年單刀匹馬焉。英郁蓬勃之氣,而殘磚塍瓦,蓑草斜陽,過客之經其地者,則徘徊憑弔,景仰不置,以此見其事業感人之深。雖歷久而弗朽也。

惜乎一傳之後,荷人勢力已至,嗣子不才,弗克繼承厥緒,王綱失墜,降為甲必丹,然英雄派裔,遠紹百載,世襲其職,亢宗有人,亦僅見也。

歷代國王

姓名

在位時間

生卒時間

繼承關係

吳元盛 1785—?年 ?—?年 廣東梅縣人
女王 ?—?年 ?—?年 吳元盛之妻
[其後不詳] ?—?年 ?—?年 不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