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情報局

戰略情報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OSS)是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立的一個情報組織,由西奧多·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下令成立,正式存在時間為1942年6月13日——1945年9月28日,局長一直為威廉·約瑟夫·多諾萬。該組織為後來中央情報局的前身,二戰結束後杜魯門總統將其解散。

前身——美國情報協調局

二戰爆發後,歐洲戰事日趨緊張,美國已有有識之士呼籲建立一個統一的情治單位,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開戰。形勢的嚴峻程度已經大大超出之前的預料,羅斯福迅速做出決定,成立美國情報協調局(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COI),由威廉·約瑟夫·多諾萬任局長。

1941年7月,多諾萬從預算局要來45萬美元的撥款,在白宮附近幾間破舊的大樓里開始工作。他運用靈活的社交手腕,招徠一大幫精英分子。這裡面有哈佛大學的知名學者,著名詩人、商人富翁、銀行家、電影導演、劇作家等等,全都是顯赫人物,個個精明強幹,神通廣大。幾個月以後,情報協調局的工作人員從最初的幾十人猛增到600多人,在華盛頓很多地方和紐約都設有大大小小的辦事處。但多諾萬還不滿意,他要把機構規模再擴大一倍。

多諾萬完全不管有關的行政規定,大肆招攬各種身份的人才,不管是雞鳴狗盜之徒還是有不同政治傾向的人,他一概不管,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行。招攬來的人大部分對情報工作一竅不通,連最簡單的領取日常工作用品的機關常識都沒有。但是多諾萬一點都不在意這個,他要通過正規的訓練把這些"有潛力的人"訓練成最一流的情報人員。在一些秘密學校里,英國的情報專家擔任教師,教授情報協調局特別行動處的人各種隱蔽行動技能,包括製圖、暗殺、爆破和格鬥等等。

情報協調局的工作分公開和隱蔽兩部分,公開活動主要是由學者們對情報進行專門的分析和研究,隱蔽工作主要是指在敵後從事破壞和顛復活動。協調局由5個專業機構組成:秘密情報處,從事諜報工作;特別行動處,從事破壞與顛復活動;反情報處,從事防諜工作;心戰行動處,製造和傳播黑色宣傳;作訓處,訓練打入敵占區的游擊分隊。另外,還有財務管理、通信聯繫、人員招聘等後勤部門。

研究開發處是情報協調局下的另一個重要部門,它主要由發明家和科學家組成,負責開發各種情報工具,偽造各類身份證件,研製專供特工使用的特別武器。他們發明了很多暗殺使用的無聲手槍和精巧的爆炸裝置。有一種叫做"凱西·瓊斯"的精巧裝置,專門用來破壞鐵路,它用磁鐵吸在火車頭和電眼的下部,這樣火車只有在進入隧道時才會爆炸,造成的損失更大。

情報協調局的發展很快,多諾萬源源不斷地給羅斯福提供各種情報報告,總統對他的工作是滿意的。但是,這時候它的地位還遠遠沒有達到多諾萬預想的高度。羅斯福多疑的性格使他不相信任何一個機構或某個人提供的情報--至少有10多條情報渠道在運轉。陸、海軍情報部和聯邦調查局擔心情報協調局的擴大會危及自己的利益,因此對它十分排斥,拒絕提供一些秘密情報,總之,拖多諾萬後腿的事他們也沒少乾。

情報協調局(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COI)成立之後那種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這種不該出現的情況最終導致了珍珠港事件的發生。

戰略情報局的成立

1942年6月13日,在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多諾萬的聯合建議下,羅斯福下令將情報協調局與軍方情報力量結合,成立美國戰略情報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OSS),多諾萬任局長。這是美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情治單位,也是中央情報局的前身。它的正式工作是破壞、諜報、反間諜和部署、實施秘密行動--這些工作成為後來中央情報局的基本行動範圍。

與英國情治單位的關係

戰略情報局剛成立的時候,美國選了一大批青年特工去英國接受專門的訓練。剛接觸秘密情報行動的美國青年對這一行還顯得很陌生很稚嫩,但都充滿熱情,認真好學,這和英國情報界的那幫老油子形成鮮明對比。英國人在國內開設了6處大型秘密訓練基地,教他們基本的諜報經驗,包括暗殺、格鬥、擒拿、爆破、審訊、偽裝、野外生存、偵察與反偵察等等。

在戰爭初期,英美情報界的關係一度非常密切。作為老大哥兼師傅,英國特別行動處執行處在很多實戰中都指導自己的"小弟"與學生,而戰略情報局也老老實實地接受它的"大哥"地位,虛心學習它在領地上的經驗。在有些國家和地區,戰略情報局和英國秘密情報處駐當地的機構甚至完全結合在一起。在諾曼第登入時,這對師徒還聯手演出了一手好戲,他們在東英格蘭的海灘上精心搭制了大量道具,看上去到處是軍艦、坦克、大炮、彈藥、營房、燃料堆,極力營造出"美國第一軍"的假象。這場驚天大騙局一直持續了一年多。美英情報員中會德語的人還聯手欺騙德國飛行員,通過電台給他們發假指令。

不過這種愉快的合作關係沒持續多久,矛盾就開始顯現出來。英國人擔心隨著美國人實力的增長,最終會壓倒英國;美國人則不甘心一直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在後來的具體行動中,兩方經常為活動方式、許可權劃分等分歧吵起來。多諾萬憤憤不平地說:“英國人太專橫,拿了我們的飛機和錢,還處處卡我們!”英國秘密情報局的一位上校則更為不滿:“我們同德國人打仗的時間最長,遭受的苦難最多,我們教會了他們如何在外面生存和活動,可這些可惡的美國佬卻跳出來,指手劃腳。”但是,不管吵得多凶,雙方的合作還要開展下去,只是互相不服氣。

在後來中央情報局成立之後,它只在三個國家不搞秘密行動,英國就是其中之一。英美在情報上的合作關係一直持續到今天--在令人頭痛的伊拉克問題上,英國情治單位和中央情報局也是同進退,可謂難兄難弟。

戰略情報局在二戰的戰例

在北非登入戰中的行動

1941年底,美英達成協定,盟軍將於次年底進入北非,開闢新戰場。這一計畫代號為"火炬行動"。這時華盛頓對北非的形勢簡直是一無所知。情報的空缺必須立即填補起來。戰略情報局迅速接管了美國在北非的情治單位,戰略情報局委派“一戰”英雄、海軍陸戰隊上校威廉·埃迪為負責人。埃迪拿著200萬美元,擴大了先前法國的地下秘密組織,並找到當地的部落和宗教首領尋求幫助,後者出動了上千名信徒幫盟軍蒐集情報和偷運武器。

埃迪的間諜提供了大量有關北非海岸的防禦工事和法軍軍力的情報,使北非遠征軍司令艾森豪得以對作戰條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不僅多諾萬,就連多諾萬的死敵,陸軍情報部部長史特朗也對他的情報工作表示讚賞。1942年8月,埃迪去倫敦向盟軍領導人匯報情報,負過傷的腿一瘸一拐,胸前掛滿勳章,讓人心生敬意。 10多萬人的隊伍,加上所有的武器裝備和給養,規模是十分龐大的。為保證盟軍隊伍的動向不被軸心國察覺,戰略情報局的間諜四處散布假訊息,說遠征軍要去法屬西非海岸的達喀爾,集結在直布羅陀的大量船隻則是為了救援被圍的馬爾他。德國人相信了這一訊息,於是派出專門的空中力量緊盯“開往馬爾他的艦隊”。

1942年11月8日,火炬行動正式開始,德國毫無防備。守衛北非海港的法國維希政府的海軍同樣措手不及,不過戰鬥仍然很激烈。戰略情報局乘機指揮法國地下組織舉行暴動,埃迪的特工則為登入的盟軍提供地圖、帶路、介紹重要的設防情況和要塞位置。激烈的巷戰一直持續了兩天兩夜。此時7架德國中隊的飛機還在幾百英里外的邦角半島上空盤鏇,苦苦追趕“開往馬爾他的艦隊”。北非登入以盟軍勝利告終, 北非戰役使戰略情報局的聲望大大提高,它提供情報的準確性和活動力令華盛頓和軍方刮目相看。軍方開始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這個機構可以成為自己在戰爭中好的合作夥伴。戰略情報局乘機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

在緬甸的行動

1943年1月末,12頂降落傘悄然落在緬甸北部的亞熱帶森林裡。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這裡一直活躍著一支百餘人的小隊伍。他們是由艾夫勒率領的戰略情報局101分隊。101分隊吸收了很多當地的克欽人為骨幹,他們以這個人跡罕至的像地獄一樣的森林為據點,行蹤不定,在整個緬甸搞游擊、破壞和營救,神出鬼沒,殺敵無數。 多諾萬喜歡廝殺和破壞,覺得“蒐集情報還勉強可以接受”,因為或多或少有點冒險性,在辦公室里分析情報和撰寫報告就“太無趣”了。在他的帶動下,戰略情報局的一般人員都瞧不起搞情報的活兒,寧願去戰場上冒險,或者在敵後搞顛復。這樣的工作特點也影響到了日後的中央情報局的走向。

在歐洲大陸上的行動

1942年,邱吉爾首相發出“到歐洲放火”的號令,正中多諾萬的下懷。他選派大批戰略情報局的人去英國接受訓練,回來後分成多個特別行動小組,去各地執行特種軍事任務,其中多數是"燒、殺、砸、搶"等顛復和破壞活動。除了太平洋地區海軍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的部門不許他們插足外,多諾萬麾下的特別小組幾乎遍布世界各地。有時他自己還要求參與某些冒險活動,儘管以他的身份和級別,這是不被允許的。

1944年末,戰略情報局搞到蘇聯4種軍事和外交密碼(蘇聯人當時還不知道這些密碼被破獲,仍然在使用)以及約1500份檔案,多諾萬欣喜若狂。可是羅斯福總統和副總統愛德華·斯瑞紐斯卻命令他在不透露來源、不留副本的前提下,將密碼與檔案交還蘇聯。多諾萬執行了這一命令,但在送還之前,他偷偷地將密碼複製了一套。美國後來利用這些副本來破譯蘇聯密碼,代號為“維農納行動”,“維農納行動”為調查在美國的蘇聯間諜時發揮了重要作用。1945年初,多諾萬還擅自下了一個口頭命令,讓手下的人收集分析能透露蘇聯人在巴爾幹的意圖的秘密資料。

二戰快結束時,戰略情報局進行了一項代號為“紙夾”的行動計畫,專門搜尋德國科學家,把他們帶回美國,防止落到蘇聯人手上。一個名叫羅茲的中尉在執行任務時遇到了一個不肯合作的美國上校,上校指責他的做法,並且拒絕交出這些科學家。羅茲竟然掏出手槍對準他,並指揮他的小分隊包圍了這些科學家。後來他因為這一魯莽的行為受到軍事法庭的審判,多諾萬卻很欣賞這樣有膽色的舉動並為他提供證詞和辯護。他表示,羅茲無視軍紀的做法令他很惱火,但是他“寧可看到一個有膽量不服從命令、堅決完成任務的中尉,而不是一個循規蹈矩、只顧自己往上爬的下屬。”

戰略情報局的解散

1945年初,羅斯福讓多諾萬制定一個有關戰後長期情治單位的規劃,這正是多諾萬一直想做的事。他很快拿出一份絕密計畫,提出建立一個常設的統一的中央情治單位,該機構由總統直接控制,機構負責人與國務卿、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共同組成顧問委員會,協調各大情治單位,完成諜報、反諜報、研究與分析、對外政治顛復和總統可能交給的“與情報有關的其他工作”。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個計畫暫時被擱置起來。

不久,多諾萬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這份計畫走露了風聲,隨之而來的是四方的抵制、批評和反對。本來就對戰略情報局不滿的國務院、參謀長列席會議、預算局和陸、海軍情治單位都對這一想法強烈反對,胡佛更是憤怒之極,因為他正在起草讓聯邦調查局控制所有國外情報工作的計畫。這次,他決心和多諾萬大幹一場。

1945年2月,反對羅斯福的《芝加哥論壇報》和《華盛頓時代先驅報》都以醒目標題登出多諾萬的這一計畫,說他“要建立戰後超級間諜系統”,“監視公民生活”,並稱這一機構將是“美國超級蓋世太保”。多諾萬心裡清楚,能搞到這個絕密檔案又把它泄露給外界的正是他的老對手胡佛。不過他現在沒工夫吵架,建立中央情治單位的構想已經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反對聲不絕於耳。他開始多方尋求支持者,並極力地說服總統。

1945年4月,羅斯福逝世,哈里·S·杜魯門接任總統。杜魯門本身不喜歡搞秘密組織,華盛頓的各個情治單位趁機大告戰略情報局的狀,包括機構膨脹、人浮於事、腐敗無能、嚴重親英等等,媒體也開始新一輪的抨擊。這一切都令多諾萬感到大事不妙,他清楚地看到,戰略情報局在戰後很可能將不復存在。他試著挽回這一局面,並為之四處奔走,但此時他對白宮的影響力已經和往日不能比了。

1945年9月,杜魯門下令解散戰略情報局,他對多諾萬長期的傑出表現表示感謝和讚賞,但在和平時期,"這種才能已經不再需要",但安慰他說,“政府的戰後情治單位將以你創立的組織為基礎建立起來”。 9月28日,在戰略情報局總部,多諾萬顫抖著聲音,向下屬們宣布解散。他感謝他們在戰爭時期的優秀工作,讚揚他們的勇敢與獻身精神,並肯定這一工作對美國今後還將有重要的意義。最後,他再次望了一眼這棟熟悉的大樓,獨自離去。

中央情報局的成立

戰略情報局結束以後,沒有了中央的協調和分析系統,美國的情報活動又陷入混亂和分散中。杜魯門經常發現他辦公桌上的情報毫無條理,各個機構發出許多未經分析和相互矛盾的報告,讓事情更加混亂。這並不是他樂於見到的。他開始意識到,解散戰略情報局是一個錯誤。

1946年1月,杜魯門下令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其成員由國務卿、陸、海軍部長和總統軍事顧問組成,全面負責美國對外情報活動。委員會下設一個中央情報組,作為執行機構,代替原來戰略情報局在海外的情報活動。

1947年杜魯門總統批准了《1947年國家安全法案》。根據“國家安全法”的規定,中央情報局必須符合“沒有警察、傳票或執法力量或國內安全職責”的規定。這一結構導致了中央情報局和國防部其他情治單位之間以及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之間的關係緊張。1947年9月18日,中央情報局就在這種微妙的政治環境中誕生。

來自維基百科條目“戰略情報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