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導演:約翰·杜根
主演:查莉茲·賽隆
佩內洛普·克魯茲
史蒂文·伯克夫
片長:121分鐘
演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 | 查莉茲·賽隆 | ---- |
—— | 佩內洛普·克魯茲 | ---- |
—— | 史蒂文·伯克夫 | ---- |
內容提要
本片是著名的奧斯卡“美女影后”查莉茲·賽隆既獲得影后桂冠後的又一力作。同時 出現在影片中的另一女主角是西班牙“首席美女”,進軍好萊塢後因與“阿湯哥”的戀情而名聲鶴起的佩內洛普·克魯茲。相信二位美女兼實力派影星定會擦出特殊的火花,為我們奉獻風情無限的表演。
本片是以二戰前後為背景,發生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的一段戰爭羅曼史。這段羅曼史集中在了主人公吉爾達·貝絲(塞隆飾)身上。她是一個時尚攝影師,和一個西班牙內戰的難民米亞(佩內洛普飾),還有一個愛爾蘭男教師蓋伊(湯森德飾)同住在巴黎的一間公寓裡。當吉爾達的事業如日中天時,戰爭開始了。巴黎被納粹占領,她發現自己身陷囹圄,而他的兩個朋友卻投入了反法西斯戰爭中,三個人因為各自的原因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片中兩位女主角一段頗為曖昧的對舞是本片的另一看點。
名稱:戰火情天
外文名稱:Head in the Clouds
更多中文片名: 巴黎煙雲 、胡思亂想 、英法情人.....台灣譯名
更多外文片名: Juegos de mujer.....(Spain)
導演: 約翰·杜根 John Duigan
編劇: 約翰·杜根 John Duigan
主演:
佩內洛普·克魯茲 Penélope Cruz ....Mia
斯圖爾特·湯森德Stuart Townsend ....Guy
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 ....Gilda Bessé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 戰爭
片長:Canada:121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USA:132 min / Taiwan:120 min 年
上映:2004
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 西班牙 / 加拿大
對白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 / 西班牙語
色彩: 彩色 黑白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MPAA評級:Rated R for sexuality, nudity and some violence.
劇情:
1934年,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一個陰雨連綿的夜晚,20歲的蓋伊(斯圖爾特·湯森德飾)正在專心致志學習,突然“呯”地一聲門被撞開,一個美麗的女人匆匆躲進教室。蓋伊從未見過這么美的女人,原來她就是英法混血兒吉爾達(莎莉茲·塞隆飾),為了逃避男友的糾纏才闖進來。
剛剛離開了他的工人階級家庭就讀劍橋,蓋伊本以為生活再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然而隨著出身尊貴的吉爾達闖入他的生活,一段迅速而熱烈的愛情卻開始了。儘管他們出身不同的等級,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但還是愛得如饑似渴。他們一起遠赴巴黎,在那裡吉爾達有一幢公寓,兩個人盡情享受著甜蜜的愛情和時髦的生活。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兩個有情人最終因為彼此對時事的看法分歧而離別。蓋伊再也不能坐視法西斯肆虐歐洲,他決定開赴西班牙從軍作戰,吉爾達最親近的朋友米婭(佩內洛普·克魯茲飾)也有意隨行。他們的熱血並未改變戰爭的結果,米婭最後戰死在沙場。不久後蓋伊重返英國,徹底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在前線寄給吉爾達的信,仍然原封不動地放在壁爐架上。
納粹開始對巴黎占領區實行高壓政策,蓋伊現在成了一名反戰的情報員,他返回巴黎與當地的反抗阻止聯絡。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一直無法忘懷的吉爾達,不過她的身邊還有一個德國軍官(托馬斯·科茨曼飾),兩個人從此將成為敵人。其他一如往昔,吉爾達看上去還是只關心自己的存在。
然而蓋伊對之後發生的事情又開始迷惑不解,就在納粹垂死掙扎的最後時刻,吉爾達在一次埋伏中救了他。原來,吉爾達是法國抵抗組織的秘密情報員,與蓋世太保“鬼混”只是為了獲取情報,但是周圍的法國人卻根本不知道,巴黎解放後,人們抓住了“不要臉的女人”吉爾達,並準備將所有的怒火發泄在她身上,此時,知道真相的蓋伊正不顧一切地沖向巴黎……
幕後製作:
《戰火情天》講述了一個傳統的《卡薩布蘭卡》加《英國病人》的愛情故事,一對立場不同的戀人的恩怨情仇,伴隨著世界歷史的前進發展,展現在正處於世紀交替之初的我們面前。這是一部混雜了戰爭、愛情、欲望、背叛、猜疑等諸多元素的電影,是塞隆繼《女魔頭》之後全面展現演技的又一個大手筆。整部《戰火情天》在攝影上可以分為明顯的階段,攝影師保羅·薩洛西牢牢掌握了導演的拍攝理念:在英國,畫面是簡樸和保守的,這一直主導著電影的第一部分;來到巴黎後,我們會看到飽滿、鮮艷、明快的色彩和光線,以對應充滿激情的故事;在最後的巴黎占領區部分,全片回歸到“制服色調”,滿眼的灰色和棕色。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大陸成為一個政治、藝術十分錯綜複雜的地方,片中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導演約翰·杜根說:“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是我想表達兩種人生觀之間的緊張關係。基本上,1920年代的全盛期,呼應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大屠殺;心理上,很多人都不去想再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這點在巴黎尤其明顯,因為巴黎在文化上充滿了活力。”
導演發想了將近十年的劇本,並且仔細的研究1920-1940年之間的歷史資料,甚至走訪英、法、西班牙各國,實地的了解故事背景以及場景,“我們找到了當年的畫家和攝影師的許多作品,研究了幾位設計師的服裝設計作品,比如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香奈兒和夏波雷利。我很拘泥於某種程度的形式,因為這是一部場面浩大的電影,我希望能捕捉到生死議題更廣泛的一面,以及劇中人物所面對的道德挑戰。”約翰·杜根查閱了那個時期的照片和新聞影片,希望這部電影不僅要捕捉到每一個細節,還要抓住時代背景的情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