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功能
新鄉的古長城為戰國時期魏國所築。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以避秦國東進的鋒芒。此時,作為魏國西北屏障的河內(今沁陽)、共(今河南輝縣市)、汲(今河南衛輝市)就成了關係到魏都大梁安危的關鍵所在。為了防備秦國東侵,確保大梁的安全,魏惠王於公元前358年和公元前352年兩次派將軍龍賈“修陽池”“築長城,寨陽固”修築了這條氣勢雄偉的長城。建築結構
古長城基本上沿太行山脊以北向南盤曲逶迤而下,在新鄉一段大致南北走向,它北接林州市的戰國趙南長城,經衛輝栓馬鄉,輝縣南村鄉、張村鄉,衛輝池山鄉、太公泉鄉、唐莊鄉直到新鄉市北站區分將池村,綿延百餘里。因以長城為界,東為衛輝市,西為輝縣市,故長城兩邊的百姓稱之為“邊界嶺”。經考察,這段長城的修築是就地取材,用青石壘砌而成。石塊間未有任何粘接物,長城剖面呈梯形,兩邊用大的石塊壘砌,中間用碎小的石塊填充,底寬為2—2.6米不等。由於歷史久遠加上自然的損毀,許多地段都坍塌了,但在個別地段現在仍高達1.7米。可見,在當時修築這段長城時是非常不容易。
城堡遺址
在衛輝市池山鄉歪腦自然村灰心腦山峰最高處,考石工作者發現了一處長城城堡要賽遺址。要塞東西長29米,南北寬26米,略呈方形園角,築有內外兩道石牆。其中東外牆與長城共用,外牆寬約0.8米,內牆寬約1米,要塞內還建有一個面積約20平方米的石築房屋,供士兵休息。緊靠內牆的南端挖有5個圓形和半圓形的石窖,用來儲備食物及兵器;在北外牆與長城夾角處建有瞭望台。在要塞內發現有戰國時期的銅箭頭,筒瓦和石斧、石鏟等遺物。城保要塞建築科學而堅固,不但有必需的建築防禦設施,而且還有排水設施,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站在瞭望台上,舉目四望,周圍地勢環境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在池山鄉最高峰上還發現一處面積約30平方米的烽火台遺蹟。如遇敵人入侵,烽火台便會燃起濃煙報警,守將便會很快組織軍隊進行反擊。除了這條依然雄峙於太行山脊的長城外,新鄉還有一條同時期修築的土築長城,那就是與之隔河相望的魏國卷(今河南原陽縣)長城,它與魏國西北長城一起從軍事防禦上構成一條完整的防禦工事,成為魏都大梁的屏障。可惜,這條土築長城因黃河多次泛濫改道而湮沒於地下,已看不到它當初的雄姿了。新鄉古長城,不但顯現了它在戰國時期的政治、軍事方面的重大作用,而且在我國古代長城史和古代建築學方面有著重要地位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