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這部音樂劇改編自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但又將原作中的劇情做了延伸和展開,採用“穿越”“戲中戲”的亦真亦幻的形式,巧妙的將堂吉訶德的冒險經歷與塞萬提斯的思想歷程相結合。這一獨特的戲劇結構,使得這一基於經典文學的藝術演繹跳脫時代背景的限制,而擁有了豐富的現實意義。
劇中最有名的曲目是“不會成真的夢”(The Impossible Dream)。這一曲目已成為了音樂劇男中音的必備曲目,在全球有超過40個錄音版本,貓王、多明戈等超級名家都曾演繹過這首名曲。
16世紀末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和僕人因為被控蔑視教會被捕,在監獄中他們受到囚犯的審問,囚犯們搶走了他們的所有財物,包括塞萬提斯的手稿。為了保全手稿,他要求以表演自己的劇作來辯白,希望贏得他們的認同。
於是塞萬提斯開始講述理想主義者堂吉訶德的故事:阿隆索·奎哈那是一個富有的老人,日夜思考生命的真意,卻在思考的過程中發了瘋,認為自己是騎士堂吉訶德,試圖復活中世紀的騎士精神,於是和僕人桑丘開始了探險。
冒險的途中,他誤把風車當成巨人,與之進行殊死搏鬥;誤把旅館當成城堡,並愛上了裡面的廚娘阿爾東莎(Aldonza),堅信他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位公主杜爾西尼婭。而阿爾東莎習慣被人指使,把堂吉訶德的愛意當成瘋癲。與此同時,他的侄女安東尼婭(Antonia)和管家都因為害怕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而擔心他的情況,安東尼婭的未婚夫也對此事心存不滿。
安東尼婭決定請牧師對堂吉訶德進行精神理療。同時,堂吉訶德對質疑他目的的阿爾東莎坦誠心跡,說他是為自己的不可能的夢想在奮鬥,並唱出名曲The Impossible Dream。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冒險歷程後,剛被旅館店長冊封為“哭喪臉騎士”的堂吉訶德遭到了鏡子騎士的人馬的圍攻,鏡子騎士其實是安東尼婭的未婚夫醫生假扮的,目的是為了治好堂吉訶德的瘋病。鏡子騎士要求堂吉訶德看清現實,回到真實的世界中,堂吉訶德在鏡子的反射中終於認清現實,並暈了過去。故事告一段落,此時現實世界中,宗教法庭來監獄提審囚犯,演出被迫中斷。
囚犯對故事的結尾非常不滿意,試圖燒毀小說,於是塞萬提斯決定修改結尾。
幾經波折的堂吉訶德終於病倒,經過長時間昏迷後,他清醒過來,似乎騎士探險是他發瘋所致,他已經完全記不起來。但這時阿爾東莎闖進來,她被堂吉訶德的執著所感動,決定追隨他繼續他的探險,在阿爾東莎的幫助下,他恢復了對騎士探險的記憶,決定再度出征,但是身體虛弱的他死在床上。
故事真正結束了,囚犯被這個故事所震懾,放棄了對塞萬提斯的折磨。這時,法庭決定提審塞萬提斯和他僕人,囚犯們祝願他好運,並一起再次唱起The Impossible Dream作為故事的終曲。
演出歷程
音樂劇Man of La Mancha首演於1965年11月22日,主演是Richard Kiley。該劇目首演之後就取得了極大的反響,在當年的托尼獎中獲得七項提名,並摘得最佳音樂劇,最佳曲譜,最佳音樂劇男主角,最佳舞美設計,最佳音樂劇導演等五項大獎。劇目在百老匯首輪演出達2300餘場,持續近三年。此後40餘年間曾四次重排,均演出逾百場,是百老匯重排次數最多的音樂劇之一,並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1977年重排版於次年摘取戲劇桌獎(Drama Desk Award)傑出音樂劇男主角獎,2002年重排版也獲得了托尼獎的三項提名和戲劇桌獎兩項提名。
在百老匯之外,Man of La Mancha的英語版本還曾在倫敦西區、澳大利亞等地進行長周期的演出。也有大量的業餘版本在世界各地持續演出。曾參與該劇演出的名演員有:普拉西多·多明戈、曼迪帕廷金、Anthony Warlow、Brian Stokes Mitchell等。
除英語版之外,Man of La Mancha還有超過20種非英語的本地化版本。這些版本包括德語、希伯來語、日語、韓語、冰島語、印度古吉拉特語、烏孜別克語、匈牙利語、斯洛維尼亞語、斯瓦西里語、芬蘭語、漢語和烏克蘭語等,該劇目也曾以9種不同的西班牙語方言上演。這些本地化製作不少仍然在繼續演出,在各地積累了不亞於百老匯的廣泛觀眾群。
2012年,這部世界名劇首次登入中國,由七幕人生文化產業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引進獨家著作權,在中國本土進行製作。授權製作的英語版於2012年5月-6月在中國北京木馬劇場正式首演,2012年11月28日-2013年1月20日,在北京朝陽九劇場進行第二輪演出。擔任主演兼導演的Joseph Graves曾經執導過超過兩千場的本劇,被譽為世界範圍內最熟悉這一劇目的演繹者之一。
中文版
簡介
2015年12月18日,《我,堂吉訶德》中文版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首演。該劇中文版由七幕人生音樂劇引進制作,百老匯導演Joseph Graves執導,曾翻譯過《貓》《媽媽咪呀》《Q大道》的程何譯配,邀請了著名作家馬伯庸作為劇本顧問。
演員
時間 |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 阿爾東莎 | 桑丘 |
2015年12月18日-2016年1月10日 2016年5月20-29日、6月23日-8月28日 2016年11月25日-2017年1月8日 2017年6月1-4日、8-11日 、9月1-10日 | 劉陽 | 苗芳 / 董碧涵 | 卞佳平 |
2018年6月14日-7月1日 | 王向群 | 苗夢初 / 董碧涵 | 連江維 |
2018年9月13-23日 | 鄭雲龍 | 黨韞葳 / 苗夢初 | 連江維 |
2019年1月25-27日 | 蘇江濤 / 王向群 | 黨韞葳 | 連江維 |
評價
“編劇非常棒,音樂非常美,演員也很傑出。最關鍵是點中了堂吉訶德的精髓,使年輕時讀過的被掩藏在浩繁文字中的堂吉訶德的靈魂被提點出來,像畫龍點睛之筆。理想主義的激情,它在周邊真實環境中的突兀和滑稽,以及它的超凡脫俗和動人。”(李銀河評)
“現如今的戲劇市場,似乎嬉笑怒罵才是主流,太多迎合、太多取悅,讓人們差點以為話劇、音樂劇這些舞台藝術只有通過娛樂化的手段才能引人入勝。可卻有這樣一部音樂劇,每一場的演出,不管是20多歲初涉社會的年輕觀眾,還是年多半百的中年觀眾,幾乎都感動到數度落淚,讓人們終於記起,每天在這座城市打拚,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被感動過了?”(鳳凰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