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老舍
北京城特有的大雜院、胡同等凡俗的生活場景,以及底層社會中的車夫、妓女、巡警等各式卑微卻善良的小人物,在老舍筆下,無一不是北京文化的體現者。而老舍作品特有的精練的語言風格,也使筆下的人物格外鮮活,因而也讓讀者無法忘懷
作者簡介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滿族,祖籍北京。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1899年,老捨出生於北京一個貧苦旗人家庭。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國小校長等職。1924年,老舍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在講學期間他開始了小說創作。1930年回國。同年,到齊魯大學任教。1932年以後,老舍開始寫作中短篇小說,大多收入《趕集》、《櫻海集》、《蛤藻集》。1934年,任山東大學教授。1936年,老舍發表小說代表作《駱駝祥子》。1937年,老舍又回齊魯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老舍奔赴武漢。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任總務部主任,成為這個團體實際上的主要負責人。抗戰八年中,老舍對文藝界的團結抗日多有貢獻。由於配合抗日宣傳的需要,他努力用各種文藝形式進行創作,除小說之外,還有雜文、鼓詞、舊劇、民歌、話劇、新詩等。1939年,老舍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餘里。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1946年,老舍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
1949年,老舍由美回國。1951年初創作的話劇《龍鬚溝》上演,獲得巨大成功,老舍因此獲得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1950至1960年代,老舍在文藝、政治、社會、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擔任多種職務,但仍然勤奮創作。1957年創作完成的話劇《茶館》,為老舍贏得國際聲譽。 老舍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不堪其辱,於1966年8月24日自溺於北京太平湖。
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他所關注的是北京市民社會的多樣人物與紛繁變化的人情世態。老舍成功地表現了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與命運,為現代文學提供了新的審美對象和關注領域。老舍並非一味地展現城市貧民的悲慘境遇,而是著重敘述他們身上所承襲的保守落後觀念,以及他們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困惑、猶疑與進退兩難的心理。老舍否定老派市民的保守、頑固與虛偽,更否定那些處在中西文化夾縫中的自私、頹廢、無責任感的新派市民,他理想中的人物是那些既保持了傳統的道德、苦幹精神,又具備現代思維的新人。民族的積貧積弱不僅是由於西方武力與資本的入侵,而且更是因為人的落後,而民族的復興最終要靠新人來完成。在這個意義上,老舍對市民的塑造,接續了魯迅關於“國民性”問題的思考。民族真正之復興“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沙聚之邦”才能“轉成人國”。老舍總是用對比的方式來處理文本中的觀念對立的人物形象,在體貌特徵、言談舉止、行為方式等等方面的差異性敘述之中,明確地體現自己的褒揚與貶斥、肯定與否定的價值取向。老舍不遺餘力地在市民身上下功夫,一方面是他對這一群體的熟悉,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國民性在市民階層中體現得相當充分與全面,而且市民這一群體的態度與分化最能體現社會轉型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而他們的反應也是社會整體思想狀態的表征。老舍有著英國生活的體驗,他會不自覺地以西方現代文明的眼光來重新打量自己的民族,中國人在西方文明對比之下,自然會是頑固保守、愚昧落後的。對還處於前現代的中國社會的批判,與民族邁向現代化的期冀,構成了老舍文學創作的內在動力。
老舍文學上所表現出來的幽默在現代文學中是相當突出的,這與他的成長環境和所受影響有關,也是他的自覺追求。北京平民社會市井生活與英國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響,使他的文學創作之初就帶上了幽默的風格。同時,幽默也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種最為恰當的方式。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假若干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他有意識地追求文學幽默化的效果,並善於以機智與諷刺的形式來表現。老舍把幽默看成是一種“心態”,嬉皮笑臉並不是幽默,心平氣和,心寬氣朗才是幽默。作家如果神經過敏有失平和,那么就會使作品“含著強烈的刺激性或牢騷或傷感”,這樣的文學是無益的;幽默的作者卻能從世事中“看出可笑之點而技巧地寫出來,他自己看出人間的缺欠,也願使別人看到,不僅是看到他還承認人類的缺欠。”老舍把幽默作為營造文學世界的重要手段,追求一種心態平和而意味無窮的文學效果。老舍的幽默風格穩定,表現形式多樣化,既有溫厚的同情、滑稽的展示,又有嚴峻的諷刺。老舍多用誇張變形的描寫,以在幽默中批判。對於不同對象,運用幽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總能起到讓人讀後有所思的效果,體現了幽默的藝術魅力。從1920年代的長篇小說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喜劇,幽默化的表達一直貫穿於老舍文學創作的始終,不僅形成了穩定的風格,而且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老舍是京味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創作奠定了京味文學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也對京味文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老舍文學的京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北京市民社會和市井情態的展現。北京城市特有的大雜院、四合院、胡同等凡俗的生活場景,底層社會的販夫走卒、三教九流等各式人物,都走進了老舍的文學世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關於城市社會的豐富的人物譜系。在現代作家中很少有像老舍這樣執著地描寫城與人之間的關係,他以文學化的方式構築了市民世界,幾乎包羅了現代市民階層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的人物不管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或者是老舍理想中的新人,以及車夫、妓女、巡警等卑微生存者,在老舍筆下,無一不是北京文化的體現者。在老舍的敘事中,人物的社會地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揭示文化對於人性的影響。老舍通過對他們的敘述,展現了一個獨特的地域文化樣態。另一方面是文學語言上對北京口語的獨特運用。老舍採用的是經過加工提煉了的北京口語,這種語言能夠準確傳神地刻畫北京底層民眾的行為心理,使人物顯得真切而自然,在敘述上也能明快自然。同時,老舍善於用北京土語,增加語言的地方風味。老舍成功地把語言的通俗性與文學性統一起來,探索了現代白話文學語言的發展道路。我們看到,老舍那些最具特色,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與北京這座城市有關。從文學創作之初的《老張的哲學》,1930年代的《駱駝祥子》、1940年代的《四世同堂》,以及1950年代的《茶館》,這些作品的敘述對象都是充滿北京文化特點的人物。沉浸在北京文化中的老舍,用文學的手段展現了京城文化的獨特性,這與其他現代作家的地域化寫作一起,構成現代文學的豐富的審美內涵。所謂“京味”文學,老舍頗具典範意義。在“京味”文學的不斷傳承中老舍所體現的源頭意味非常明顯。
在創作上,老舍涉足的領域是廣闊的,能夠自如地運用各種文體,突破了單一文體的寫作束縛。無論是小說、戲劇、散文、詩歌,還是鼓詞、相聲這樣的通俗藝術,老舍都進行過嘗試,而且都有所建樹,特別是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有著輝煌的成就。老舍的小說創作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與茅盾、巴金的長篇創作一起,構成現代長篇小說藝術的三大高峰。老舍的小說創作在從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的同時,又注重學習西方近代小說的技巧與方法,在人物描寫上,既借鑑了西方小說的心理表現,又保持了中國傳統的白描手法。老舍融合中西的努力,擴展了小說的文本容量,推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老舍以《茶館》為代表的戲劇作品,不僅為中國文學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而且戲劇建構的技巧、戲劇充溢著的地域色彩以及其“京味”特色,也為中國當代戲劇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看,老舍的文學在當下並沒有過時,他的文學創作方式方法、地域特色、幽默風格,依然值得我們去研究、借鑑;更為重要的是,老舍關於國民性的思考,對於中國文化爛透一面的批判,仍然是我們繞不過去的問題。沒有反思,就無法得出正確的認識,就不可能取得進步,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只有認清自身,才能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擺正方向,不至於走向迷失。
老舍以其獨特的文學創作確立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地位。老舍是現代長篇小說的開拓者,在新文學開創時代,他就以自己的藝術實踐推動了這種文學樣式迅速走向成熟。老舍率先把市民階層的心理、情感引人新文學,建構起了豐富而獨特的市民形象畫廊,對北京市民文化與風土人情的逼真敘述使他的創作成為“京味小說”的典範。老舍也是一位語言藝術的大師,他的語言既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地域特色,又表現出獨特的幽默風格,成功地把語言的通俗性與文學性統一起來,起到了雅俗共賞的效果。老舍藝術實踐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而有價值的作品,而且在題材內容、藝術手法、人文關懷等等方面對後世的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舍在文學中所探索的一些問題具有歷史性價值,比如“國民性”、文化的守成與創新等,對於當下來講,依然沒有過時。
媒體推薦
新浪讀書、搜狐讀書、騰訊讀書聯合力薦
圖書目錄
導 論
大悲寺外
馬褲先生
微神
開市大吉
歪毛兒
柳家大院
抱孫
黑白李
鐵牛和病鴨
也是三角
犧牲
柳屯的
善人
老字號
斷魂槍
新韓穆烈德
一塊豬肝
一筒炮台煙
抓藥
不說謊的人
敵與友
月牙兒
我這一輩子
不成問題的問題
老舍年表(1899—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