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帖

我生帖

《我生帖》,傳為蔡文姬傳世書法,留下的有兩句:“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後人因之命名為《我生帖》。此帖基本字字獨立,牽絲連帶只“之後”兩字一處。雖然為行草書,卻保留著隸書的筆意。說是漢末三國之初的書法,比較可信。《我生帖》極其精到,透露著一股濃濃的古典美。又不失女性書法的清麗與純淨

此法書即著名的《胡笳十八拍》的第一拍內容,《我生帖》之後,悲愴至極:“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

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蔡琰胡笳引自書十八章極可觀,不謂流落,僅餘兩句,亦似斯人身世邪!”可見,北宋時,《我生帖》已經是殘存兩句了。全文何時散佚,蔡文姬是創作《胡笳十八拍》時留下的草稿,還是專門寫了書法,史籍無記載。

《後漢書·蔡邕列傳》記載,蔡邕上書為正定六經文字,“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此即著名的《熹平石經》,而非《三體石經》(又名《正始石經》,於三國正始年間所立,馬宗霍《書林藻鑒》輯錄錯訛)。

劉勰《文心雕龍·誄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刻碑之風興盛,著名的“廟堂三碑”即在東漢,亦有《張遷碑》名傳於世。據記載,著名草聖張芝,與蔡文姬的父親同年逝世。許慎《說文解字》云:“漢興有草書。”除了大小篆書早已經成熟外,隸書、草書、行書、章草,也已經成為後世典範的書體。殘碑《熹平石經》拓本有傳,從書法的角度看,規矩大於個性。以此推斷,蔡文姬書法,當與乃父有直接關係。很可能受到父親的影響,書法上多有造就,也是在所難免的。

然而,考查古代所謂列女,實則是“烈女”。倡導“清淳之風,貞女亮明白之節”,才行高秀,才可進入《列女傳》。而蔡文姬的品行與才華之彰顯,亦在其比過男人,不讓鬚眉,而並非強調其女性的一面,亦即其並沒有表現陰柔之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