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成就人生的16種基本欲望

我是誰:成就人生的16種基本欲望

《我是誰:成就人生的16種基本欲望》內容簡介:我們是誰?我們想要什麼?我們為何如此?人類行為動機領域的革命者史蒂文·賴斯依據科學研究,提出人的16種基本欲望。他認為,基於每個人在16種基本欲望上強弱水平的差異,這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也沒有任何兩個人的“欲望圖譜”完全一樣。而在人生的各個領域,我們都具備滿足自己基本欲望的潛能。在《我是誰》中,賴斯教授針對人生的各個面向:情感、事業、家庭、運動和精神靈性,闡述每個人應該如何通過滿足自己的基本欲望來獲得有價值的幸福感。書中內含個性化的人格測驗!幫助你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你身邊的人。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 人類行為動機領域的革命者、著名心理學家史蒂文·賴斯研究力作。
 積極心理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暢銷書《專念》作者埃倫·蘭格;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愛德華·齊格勒;心理學家,暢銷書《創世紀和大爆炸》作者傑拉爾德·施洛德;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理察·麥克納利傾情推薦。
 繼馬斯洛需求理論後最重要的動機研究成果。
 內含個性化的人格測驗!
 湛廬文化出品。

作者簡介

(美)史蒂文·賴斯
● 著名心理學家。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終身教授、尼松格心智遲緩與發展障礙中心主任,美國心理協會和美國精神發育遲緩協會高級研究員。
● 人類行為動機領域的革命者。他在人類行為動機方面的革命性研究深具影響力,“16種基本欲望理論”是對人類行為動機的第一份標準、全面的評估工具,被國際心理學專業人士和教育界人士廣泛採用。一經發表,即得到BBC、路透社、美聯社、《時代周刊》、《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等眾多知名媒體的報導。
● “賴斯個人評估”體系的設計者。基於16種基本欲望理論研發的“賴斯個人評估”被廣泛套用於商業社會。從遊戲開發、人力資源管理、領導力訓練到消費者行文分析,眾多跨過公司、社會組織都在運用這套評估系統。
 德國國家男子手球隊、德國足聯、德甲美因茨、沙爾克林利用“賴斯個人評估”進行選材及球員和教練的才能開發;
 星巴克、雀巢則通過“賴斯個人評估”系統進行團隊發展和領導力培訓。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你還在查詢星座運勢嗎?你還在做雜誌上的小測驗嗎?不如來讀讀《我是誰》吧。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幹嘛不選擇基於科學研究結果給出的權威解釋呢?
埃倫·蘭格 積極心理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暢銷書《專念》作者
在這本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中,賴斯博士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人類行為內在動機的窗戶,使我們有機會了解動機是如何驅動我們的情緒,並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行為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該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去提升自我形象,進而改善與他人的關係。
傑拉爾德·施洛德 心理學家,暢銷書《創世紀和大爆炸》作者
這是理解人類行為的新思路。在《我是誰》這本書中,賴斯清楚、準確地定義了人類的16種基本欲望,並向我們展示了如何輕鬆簡單地繪製出個人慾望圖譜。讀者們會深刻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動機模式,並樂在其中。
愛德華·齊格勒 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為什麼有些人際關係可以使我們獲得持久的滿足,而另一些卻不能?斯蒂文·賴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從日常瑣事中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他的動機理論解答了我們人生中那些最重要的問題。
理察·麥克納利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基礎上,賴斯教授用科學的方法推進了對人類群體的動機研究:“16種基本欲望理論”不僅能夠改善我們的工作關係,還可以拓寬我們的職業生涯。
魯斯·拉克埃森 法律博士,新墨西哥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名人推薦

你還在查詢星座運勢嗎?你還在做雜誌上的小測驗嗎?不如來讀讀《我是誰》吧。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幹嘛不選擇基於科學研究結果給出的權威解釋呢?
——埃倫·蘭格
積極心理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暢銷書《專念》作者
在這本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中,賴斯博士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人類行為內在動機的窗戶,使我們有機會了解動機是如何驅動我們的情緒,並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行為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該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去提升自我形象,進而改善與他人的關係。
——傑拉爾德·施洛德
心理學家,暢銷書《創世紀和大爆炸》作者
這是理解人類行為的新思路。在《我是誰》這本書中,賴斯清楚、準確地定義了人類的16種基本欲望,並向我們展示了如何輕鬆簡單地繪製出個人慾望圖譜。讀者們會深刻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動機模式,並樂在其中。
——愛德華·齊格勒
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為什麼有些人際關係可以使我們獲得持久的滿足,而另一些卻不能?斯蒂文·賴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從日常瑣事中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他的動機理論解答了我們人生中那些最重要的問題。
——理察·麥克納利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基礎上,賴斯教授用科學的方法推進了對人類群體的動機研究:“16種基本欲望理論”不僅能夠改善我們的工作關係,還可以拓寬我們的職業生涯。
——魯斯·拉克埃森
法律博士,新墨西哥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圖書目錄

序 言 人生不止快樂和痛苦 I
第一部分 讓人生充滿意義的16種基本欲望
第01章 我是誰 /3
什麼是基本欲望
第02章 為什麼狗狗會偷偷把襪子藏起來 /19
權力、獨立、好奇、接納、有序、收集
第03章 為什麼兒童和大象會讓你軟弱 /37
榮譽、理想、社交、家庭、地位
第04章 為什麼秘書會恐高 /51
反擊、浪漫、食慾、運動、安寧
第05章 與眾不同的人 /69
學會使用欲望圖譜
第06章 我不明白,你也不懂 /87
如何讓不同欲望圖譜的人彼此溝通
第二部分 如何滿足我們的基本欲望
第07章 幸福 /111
追尋有意義的幸福比追求快感更有價值
第08章 情感 /131
契合還是疏離,打造你們的親密關係
第09章 事業 /153
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讓工作成為娛樂
第10章 家庭 /173
培養孩子做自己,而不是強迫孩子像父母
第11章 運動 /191
如何通過運動來滿足你的基本欲望
第12章 靈性 /211
對人類靈性的探索
後記 自我提升、精神障礙和廣告行銷 /231
16種基本欲望的潛在作用
附錄 繪製你的欲望圖譜 /237
參考文獻 /239
譯者後記 /241

後記

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耳邊就響起了“哇切啦喲嗬……”的詭譎土著風格音樂,是的,那是1995年成龍的電影《我是誰》的同名主題曲。歌詞里有一句“誰是我是誰,我是誰是我”,嗯,這簡直是個禪宗問題。
恐怕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曾經問過自己這個老掉牙的問題:“我是誰”。儘管如此,而且,更不幸的是,恐怕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或依然)希望,有一天能找到這個答案。這就是我們荒謬而又神聖的“使命”,我們得創造“我”、成就“我”、完善“我”。就像黑塞所說:“找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別人的。”在生與死之間,沒有人能逃避這個問題,因為沒有人能逃避自己。
就讓我們跟隨賴斯教授的足跡,運用16種基本欲望理論去分析內心的渴求,老老實實地問問自己:“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摘下面具,拋開那些沉重的生活,就一會兒,一會兒就好。離開這世界,到自己心裡去,看看那個被你遺忘了的你,為他畫一張圖,問問他到底需要什麼。
這是“你”的人生。儘管沒有狗屎運、沒有金手指,也沒有胸前的鑽石S和從天而降的一億兩千萬,但,這依然是真真正正和完完整整的你。
去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吧!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要感謝友人張瑞的支持,以及范宏振、姚晶和崔界峰等各位同事的幫助。感謝湛廬文化的各位編輯。由於翻譯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還盼讀者不吝指正。

序言

一段勇敢的旅程
一旦你發現自己某種慣有的行為模式,就很難對其視而不見。相信我,我曾試過無視它,可每當同樣的事情重複出現時,你就很難把它僅僅當作是一個巧合。 例如,不管我多么努力說服自己只要睡 6 個小時就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可一旦睡眠不足 8 小時,我就會陷入煩躁、焦慮的狀態。這就是一種模式。我本身還有拖延(procrastination)的毛病:我總是中斷寫作去收拾屋子,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購置辦公用品,然後整理它們。每次都是如此。
無法視而不見的習慣
“擁有自己的人生, 愛上真實的自己, 這將是我們所做的最勇敢的事。”
我們不可能對這些模式視而不見,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思維偏愛固定的模式並賦予其意義。人類是創造意義的物種。我的思維就很擅長做這類事,我花了很多年去訓練自己的思維,而我現在以此為生。
作為一名人類行為學的研究者,我能 夠通過體察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聯結及行為 模式,從而發現有助於解釋人類思想、行為和感受的方法。
我熱愛我的工作,識別人類的行為模式是一項了不起的工作。但事實上,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努力尋找那些被無視的模式,卻恰恰被我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不願承認的脆弱阻撓。一切的轉變發生在 2006 年 11 月,正是這本書中記錄的研究令我恍然大悟,我生平第一次絕望到想要無視自己的研究。
“該做的”與“不該做的”
在此之前,我潛心研究人類複雜的情感,例如羞恥感、恐懼和 脆弱,並以羞恥感為主題寫過一些學術論文,還為那些研究心理 健康和癮君子的專業人士開設了一門幫助患者克服羞恥感的課程, 以及寫了一本關於克服羞恥感的書:《我以為只有我》(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我在全美範圍內抽查了各個群體中的男女樣本(18~87 歲),從 中收集了成千上萬個故事,並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新的行為習慣。確實,我們都在羞恥感中掙扎,擔心自己不夠完美。同樣的,很多人 都害怕被他人窺見真實的自我。不過,在這些海量資料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人過著令人讚嘆、鼓舞人心的生活。
從這些故事中,我聽到過關於包容自身的不完美與內心脆弱而 獲得力量的事例。我明白了喜悅與感恩密不可分,像休息、娛樂這樣稀鬆平常的事就如營養和鍛鍊一樣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重要影 響。這些受訪者對於自身的信任程度,以及對真實、愛和歸屬感的 看法著實讓我耳目一新。
我想把這些故事梳理一番,於是拿起紙筆,在本子上寫下了我 腦海中閃現的第一個詞——全心投入(Wholehearted)。雖然我還不確定這個詞到底意味著什麼,但我知道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全心地投入生活和愛當中。
我對“全心投入”這個詞有諸多疑問。這些人看重什麼?他們在生活中為何擁有如此樂觀豁達的心態?他們的憂慮來自何處,又是如何解決的?真的有人可以全心生活、全力去愛嗎?我們如何培養這種品質?我們怎樣才能學會?
當我開始分析這些案例並總結重複出現的因素時,我意識到人們的行為習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簡單可概括為“該做”(Do)與“不該做”(Don’t)。在“該做”一欄里充滿了像價值、休息、娛樂、 信任、信仰、直覺、希望、真實、愛、歸屬感、喜悅、感恩和創造力等辭彙;而在“不該做”一欄里則充滿了像完美、麻木、確定性、心力交瘁、自我滿足、冷酷、適應、評判和匱乏感這樣的字眼。
我們無法給予我們沒有的東西
當我第一次退一步審視這些列表時,從中的發現讓我感到吃驚。我呆呆地呢喃著,“不,不,不,這怎么可能?”
儘管這些列表是我寫的,但當真正讀到它們時,我還是感到很驚訝。因為分析數據會讓我處於潛心研究、渾然忘我的狀態,我把注意力放在準確記錄所聽到的故事上,我想到的不是自己該說什麼,而是受訪者怎么說。我從沒想過這些經歷對我有何意義,我只關心這些經歷對講述者有何影響。
我坐在餐桌旁的紅色椅子上,久久地盯著那兩張列表,翻來覆去地看。我記得當時自己坐在那,一手捂著嘴哭泣,如同一個剛聽到噩耗的人。
而事實上,那的確是一個噩耗。我原以為那些全心投入生活的人和我一樣,每天做著相同的事情:努力工作、遵守規則、鍥而不捨、探尋自我、看育兒經......
十年來,我一直在研究羞恥感這一艱難的課題,我堅信自己是在“以正確的方式過日子”。
但那天(以及之後的每一天),我得到了一個深刻的教訓:若想全心投入生活,對自我的認識和了解程度至關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愛自己。
知識固然重要,但只有在探尋真我時善待自己,知識才有價值。全心投入生活時包容自身的軟弱和缺點,和從中增長知識、汲取力量同樣重要。
也許最令我難以接受的教訓是:數據清楚地顯示,我們不能給予孩子我們沒有的東西。當我們在人生旅途中能夠全心生活,全力去愛,這遠比依靠指導書來教育孩子更有說服力。
這段人生旅途不僅需要用心,還需要用腦。在那個令人沮喪的 11 月的某天裡,我意識到以前的自己有多么不用心。
最後,我站了起來,從桌子上抓起馬克筆,在“不該做”一欄里畫了一條線,然後線上的下面寫上了“我”,這一欄里的關鍵字似乎概括了我全部的生活。
我用雙臂緊緊地抱住自己,跌坐在椅子裡,心想:“真是諷刺。我完全是按照這討厭的單子活著的。”
我在屋子裡轉悠了大概 20 分鐘,試著不去理會剛才的一切, 可是那些詞始終占據著我的腦海。我無法忘記,於是我做了一件自認為很得意的事情:我把這些紙折得方方正正地塞進床底下的收納盒裡。在 2008 年的三月之前,我一直沒有打開過它。
崩潰
接下來,我給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療師,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心 理諮詢,我的生活從此發生了質的變化。一想到與心理治療師黛安娜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我就覺得好笑。黛安娜曾經為很多心理醫 生做過心理治療,她用一個例行問題作為開場白:“告訴我發生什 么事情了?”我拿出“該做”的列表,開門見山地說道:“我需要 這表上的東西,你只要給我一些具體的建議和工具就夠了。不用挖掘太深的問題,尤其不要扯上童年陰影之類的東西。”
那一年亘古如漫漫長夜,我在部落格上親昵地把它稱為“2007 年的崩潰”(2007 Breakdown),對我而言,這種感覺就像一本教 科書被推翻一樣,不過黛安娜一直稱之為“靈魂覺醒”(Spiritual Awakening)。我們都有自已的道理,但事實上,我猜你可能只認同 其中一種說法。
當然,2006 年 11 月出現的那個未解謎題並非偶然。發生一連串的崩潰實屬罕見:我對做蛋糕始終不得要領、我生日的前幾 天總是陷入迷惘的狀態、工作讓我疲憊不堪、我即將步入未知的 中年。
人們經常形容中年是一場“危機”,其實並非如此。尚未一錘定音的事反而給你一個機會——你可以不顧一切地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由別人來決定。你仍有機會選擇擁抱最真實的自我, 而不是生活在別人眼中。
中年的確是一段未完成的旅程,不過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還會經歷更多的事:
● 結婚
● 離婚
● 初為人父/母
● 康復
● 搬家
● 空巢
● 退休
● 經歷失去或遭受心靈創傷
● 沉溺於讓人疲憊的工作
世上不缺乏警鐘,不過我們總喜歡偷懶打個小盹。
改變
事實證明,我之前的工作凌亂而麻木。我艱難地走著,直到滿身泥濘,磨破鞋底,筋疲力盡,我才意識到:“天哪,我感覺不一樣了,我感到快樂和真實。我仍然害怕,但是我依舊勇敢。我從骨子裡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
我變得比以前更健康、更快樂、更懂得感恩。我感到自己更冷靜、更踏實,重要的是焦慮減輕了。我重新拾起創造性的生活,用全新的方式與家人和朋友聯絡情感,更重要的是,我生平第一次覺得自己從骨子裡感到輕鬆!
我學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感受,少在乎“別人會怎么看”。我重新劃定界限,開始放下一些東西,不再強迫自己去取悅他人、在意表現和追求完美。我開始說“不”,而不再是“好的”(通常說完 之後就會開始各種厭惡和生氣)。我開始說“喔,太好了!”而不 是說“聽上去不錯,但是我還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或者說“等我再瘦點再說吧”“等我不忙的時候再說吧”“等我準備好了再說吧”。
當我跟著黛安娜一起研究如何使自己全心投入生活時,我讀了將近40本書,其中包括所有我可以找到的關於“靈魂覺醒”之類的 回憶錄。這些書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但是我還想找到一本集激勵和資源於一體的指導書,實際上就是一本類似心靈之旅的書籍。
有一天,當我盯著床頭柜上那堆摞得高高的書時,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把這些故事整理成一個回憶錄!我會告訴你一個憤世嫉俗、自作聰明的學者如何變成一個做事刻板的人,而這正是她一直所嘲笑的。我可以坦白地告訴你,我是如何變成今天的我——一個中年人,一個能迅速從挫折中恢復、注重健康、具有創造力和 敏感的精神追求者;一個會花好幾天時間去沉思諸如慈悲、愛、感恩、創造力和真實的人;一個比自己曾經所能想像的更加快樂的人。這就是我所說的全心投入的生活。
我還記得當時的念頭:在我寫這個回憶錄之前,我應該把這些研究成果寫成一本關於如何全心投入生活的指導書。到2008年年中,我的研究筆記、日記和海量的數據資料已經裝滿了整整三個大箱子,我還花費了大量時間做新的調研。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寫 作的強烈欲望催生出了你手中拿著的這本書。
請相信,你可以過上不同的生活
就在那個命中注定的 11 月的一天,我看完清單後突然意識到自己從未全心投入生活時,我還不敢相信,僅僅憑這些清單並不足以讓我相信,我必須挖掘更深層的含義,有意識地做出選擇後再相信......相信自己以及我可以過上不同生活的可能性,儘管有過一些困惑、無數的淚水,也有許多之後經歷的快樂時光,這份篤定的信念幫我打開了慧眼。
● 我現在才知道,擁有自己的人生並且愛真實的自己,這將會是我們所做的最勇敢的事。
● 我現在才知道,培養自己全心投入生活,並不是一個努力達到某種目的的過程,而是像慢慢靠近天邊的那顆星星一樣,我們永遠也不會真正到達那裡,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 我現在才知道,諸如勇氣、仁慈心和聯結這樣的禮物只有在實踐中才會發揮作用。而且每天都需要實踐。
● 我現在才知道,在10個禮物里的“培養”和“放下”並不屬於“該做”那一欄中的內容。因為它們不是我們必須要達到或取得的成就,它們不需要根據清單來打鉤。它們是生命的實踐,也是靈魂的工作。
對我來說,相信則為實。先有當初的堅信,我才能明白如何能夠真正地改變自己,以及我們的家庭和社區。我們必須帶著一顆勇敢的心,全心投入到生活和愛當中。我很榮幸能和你一起開啟這段旅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