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成都大閱
千步球場 爽氣新,西山 遙見碧嶙峋 。
令傳雪嶺 蓬婆外,聲震秦川 渭水 濱。
旗腳倚風時弄影,馬蹄經雨不沾塵。
屬櫜 縛褲 毋多恨,久矣儒冠誤此身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大閱:對軍隊的大檢閱。
⑵球場:指閱兵的校場。校場在練兵講武之餘,也可作蹴鞠用,故以‘球場”稱之。
⑶西山:指盤亘成都北部和西南部的岷山山脈的眾多山巒。
⑷嶙峋(lín xún):形容山石一層層地重疊不平的樣子。
⑸雪嶺、蓬婆:山名,此處泛指岷山主峰一帶的山峰。
⑹秦川:原指秦嶺以北的關中平原地帶。
⑺渭水:指橫貫今陝西省的渭河。
⑻屬櫜(gāo):佩戴箭囊。
⑼縛褲:騎馬打仗時將褲腳束縛住。
⑽儒冠誤此身:做讀書人誤了自己的前程。
白話譯文
迎著秋天雨後新氣,我來到成都軍隊檢閱的校場,我向遠處看成都周圍的山巒,一片青碧險峻。
將士們的號令聲仿佛傳到雪嶺、蓬婆山之外,他們的聲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
軍旗的影子隨著風閃動,馬蹄在雨後經塵不染。
我穿著軍裝樂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縛我好長時間了吧!
創作背景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陸游為四川制置司參議官。這年秋天,他參加成都的閱兵大典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作者狀寫練軍聲威,直有天宇變色、群山讓道之勢。末了,不無遺憾地喟嘆自己“儒冠誤身”的無奈之情。
第一聯寫大閱的時令和環境。“千步球場”,寫閱兵校場的闊大,這裡在練兵講武之餘,也作踢球用,故以球場稱之。詩不明點“秋”字,“爽氣”二字寫出秋季特徵,即是點秋。“新”字既接“爽氣”,寫其新鮮;從第六句看,又兼寫雨後,因為雨後的秋氣尤其新鮮。第一句從近處寫,第二句轉寫遠處。“碧嶙峋”寫出山勢峻峭,山色青碧。這一聯用筆輕淡,卻已把大閱的時令、環境寫得鮮妍可愛,烘托出詩人參加大閱的愉快心情,遠近俱到,景中有情。
中間兩聯寫大閱的情況。頷聯承第二句向遠處開拓。“令傳雪嶺蓬婆外”,似是寫實,因為這一帶地區當時名義上屬四川制置使統轄,而又帶有理想和願望,因為實際上地為吐蕃所占據。長安是漢、唐故都,當時被金人占據。陸游於乾道八年(1172年)到南鄭任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僚之後,時時嚮往於收復關中失地;同時他又認為收復長安與關中,是恢復中原的根本條件,願望更為迫切。他詩中常提到這種願望,如《山南行》:“會看金鼓從天下,卻用關中作本根。”《送范舍人還朝》:“公歸上前勉畫策,先取關中次河北。”詩中的“聲震秦川渭水濱”,是用誇張手法抒寫理想與願望,因為成都閱兵的號令之聲,根本無法傳到這些地區。這一聯用理想與激情,渲染閱兵聲勢的盛大,筆調雄壯,氣勢一揚。頸聯則轉入寫實,寫風吹而旗影閃動,用“倚”字、“弄”字,見風勢不大。“馬蹄”能“不沾塵”,一是明指“經雨”之故,即雨後塵埃不揚;一是暗指士兵訓練有素,馳馬輕捷。這一聯從動態中反映校場中的寧靜、整齊、嚴肅的氣氛,是對大閱的讚美,筆調精細、疏淡。
結聯抒情。“屬囊縛褲”,寫自己身著軍裝;“毋多恨”,寫樂意為此。樂意的原因是詩人久抱從戎壯志,恨“儒冠”的“誤此身”,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儒冠多誤身”句。這一聯在喜悅中帶有感慨餘音。
這一首詩寫詩人以戎裝參加閱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故情主喜悅。但當時朝政腐敗,軍事廢弛,閱兵場面,無法過事鋪張,故喜悅之情又只能以閒淡、冷靜的筆觸來描寫。閱兵事件觸動了詩人的理想與願望,故閒淡中又著一聯富有激情的雄壯筆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最終在喜悅中又不免帶出感慨。
名家點評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評本篇:“起敘題兼寫景。三、四句法雄邁。五、六濟以和緩。收嫌太盡。”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陳祥耀《中國古典詩歌叢話》:“八句中筆調多變,而以和易清遠為主。”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祖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陸游是堅定的抗金派,因而在仕途上不斷遭受頑固守舊派的污衊與打擊。中年後入蜀,任蜀帥范成大的參議官。雖未實現其破敵復國之心愿,但中年時期的軍旅生活為他的詩詞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晚年後,陸游閒居山陰老家,臨終之時依然惦念國家的統一。其一生筆耕不輟,今有九乾三百餘首詩詞傳世,輯為《劍南詩稿》,有文集《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