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特海文錄-大科學家文叢

1875年,他來到多塞特郡的謝伯恩學校就學。 1885年,懷特海大學畢業,留在母校任數學和力學教師。 1924?937年,他應聘到美國哈佛大學擔任哲學教授。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947)是現代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他於1861年2月15日出生於英國東南部的拉姆斯蓋特。他的祖父是當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當地一所私立學校的校長。他的父親先後從事教育、宗教工作,十分關心教育事業。受家庭的影響,懷特海對教育也很感興趣。
懷特海童年時期是在家鄉接受教育的。1875年,他來到多塞特郡的謝伯恩學校就學。主要學習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歷史。1880年,他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主攻數學。課餘,他經常閱讀和討論文學、哲學、政治、宗教等著作。1885年,懷特海大學畢業,留在母校任數學和力學教師。1887年和1905年,他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在母校任教25年,主要從事教學、著述和一些政治活動。
1910年,懷特海遷居倫敦。1911?914年,他在倫敦大學擔任許多職務。1914?924年,在肯欣頓皇家科技學院擔任套用數學教授。這段時期,他受柏格森、愛因斯但思想的影響,把興趣轉向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1924?937年,他應聘到美國哈佛大學擔任哲學教授。退休後,擔任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居住在坎布里奇市。1947年12月30日,懷特海去世,終年86歲。
懷特海一生在數學、哲學、教育等領域留下了大量著作。其中主要的是:《泛代數論》(1898)、《數學原理》(與羅素合著,1910-1913)、《相對論原理》(1922)、《自然知識原理》(1919)、《科學與近代世界》(1925)、《宗教的形成》(1926)、《過程與實在》(1929)、《觀念的歷險》(1933)、《思維的方式》(1938)、《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還有一些有關教育的講演和論文收入了他的《科學與哲學論文集》(1948)。
懷特海是“過程哲學”(也稱“有機哲學”)的創始人。他受直覺主義的影響,反對“科學的唯物主義”,認為自然和宇宙不是由物質組成的,而是由連續不斷的經驗的事物和獨立存在的“永恆客體”結合而成的,從而走上了唯心主義道路。他一方面強調現實世界的存在離不開個人感覺,認為在人的直接感受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獨立的客體存在,另一方面又承認上帝的存在,把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混合在一起。但在他的哲學思想中也含有不少合理因素,如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和相互聯繫,承認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