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劉獻廷詩歌]

懷古[劉獻廷詩歌]
懷古[劉獻廷詩歌]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獻廷的一首重農詩作。劉獻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江蘇吳縣人,清初地理學家。字君賢,一字繼莊,別號廣陽子,父官太醫,遂家居順天府大興(今北京市)。 劉獻廷喜研究佛經,讀《華嚴經》,參入梵語、拉丁語、蒙古語而體會到四聲之變,嘗作《新韻譜》,稱聲母為“韻母”,稱韻母為“韻父”。劉獻廷善於接受新思想新學說,具有強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稱以他為代表的學者為“廣陽學派”。

詩歌原文

懷 古

古之兵皆農,農富兵亦強。

古之士皆農,農朴士亦良。

兵農一以分,甲冑無餘糧[1]。

士農一以分,耒耜無文章[2]。

分之則兩傷,合之則一理。

請語當塗人[3],治亂從此始。

詩歌注釋

[1]甲冑(zhòu):亦作“介冑”,古時戰士用的鎧甲和頭盔。此指代士兵。

[2]耒耜(sì):翻土農具,指代農民。

[3]當塗人:執政的人,指統治者。

詩歌簡析

這首詩突出地表現了作者的重農思想。

首四句是對中國古代“農本”思想的繼承發展,作者提出“兵農合一”、“士農合一”,是作者農業理想的直接顯現,也是對清初社會現實不滿之情的流露。清初,荒地連片,隨處可見“地畝荒蕪,百姓流亡”的景象,“無民可役”、“無地可稅”的現象極為普遍。因此作者滿懷憂國憂民之情,以“農本”思想勸諫統治者。中間四句揭明農、兵、士三者分離的後果,指出如兵士不從事生產,就無糧可食;如士人與土地分離,農民就沒有文化。進一步強調應回到“兵農合一”、“士農合一”的古代社會去的主張。尾四句總結全詩,呼籲統治者重視兵、農、士三者合一,避免三者的分離。

本詩表現出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有一定的積極因素,但其主張卻是行不通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兵、農、士的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其所承當的社會角色應有明顯不同,幻想三者合一是不切實際的。

本詩直抒胸臆,毫無藻飾,全詩以議論寫自己的政事觀點,以文入詩,似缺少情韻,但它是理性的詩,也是一格。

作者簡介

劉獻廷(1648—1695),字繼莊,一字君資,別號廣陽子,直隸大興人。少穎悟絕人,好讀書。有大志,涉獵極廣,尤精於輿地、音韻。布衣。與彭士望,徐乾學、顧培諸名士游,尤為萬斯同心折,曾引參《明史》館事,亦引修《一統志》。歿後,其弟子黃宗夏輯其遺著為《廣陽雜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