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寺[餘干縣]

應天寺[餘干縣]

應天寺又名梅王殿。位於餘干縣梅港鄉梅港街後的寺臂嶺上。距縣城約29公里。始建於南朝宋孝建(454-456)年間。清乾隆年間兩次維修。是為紀念西漢開國大將梅鋗的專寺。相傳,寺臂嶺,山形山形奇異,如睡椅狀。西漢梅鋗葬在此地。有風水師說道:此地有天子之氣。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梅鋗墓果然有紫氣薄天,皇帝急命當地官員截斷其脈。故而寺名為“應天”。寺宇背山而建,坐北朝南。穿斗式木構架,單檐硬山頂,前後兩進,前低後高,中有天井。內有梅鋗塑像,樟木雕成,高2米餘,形象威武,令人肅然起敬。

基本信息

簡介

方位

應天寺應天寺
應天寺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餘干縣梅港鄉境內。梅港鄉應天寺坐落在梅港鄉梅港街西,寺院坐西朝東。後有茂林修竹巷翠和挺拔的高山;前是水清流澈的信河。整個應天寺雄偉高大、景色秀麗,寺內牆壁上還有清乾隆年間重修碑記一塊。因以往遭洪水浸襲,有些木柱已換成石柱。應天寺幾經興廢,歷代均加以維修,風貌基本如舊。

面積

應天寺占地面積約3000m2, 整個寺廟由僧人釋佛通捐資並率全體居士進行修善一新,內有大雄寶殿、小殿,鐘鼓樓、觀音殿、大小銅佛像100多尊。後山建有一座老僧人紀念塔,現前來朝拜和觀光的遊客越來越多,同時,是人們休閒散心的好去處。

歷史

梅鋗(前 224-前 196),漢初餘干人,其祖先為越王后代。戰國時,為避楚,逃居丹陽皋里鄉梅里,更姓梅。父親遷梅港,生鋗。秦統一天下時,梅鋗隨越王無疆(越王勾踐五世孫)經零陵至南海,居台嶺,築城湞水之上,俗稱侮將軍城。秦末,開下大亂,梅鋗在台嶺舉義率眾反秦。時梅鋗同鄉、番陽令吳芮率越人起兵保番,群雄歸附。鋗遂留其副將瘐勝兄弟守台嶺,自已則帶兵投奔吳芮。吳芮聲勢由是大振。吳芮稱讚梅鋗“威武其表,韜略其內”。委其為將,在督軍湖(今鄱陽湖東)練兵。劉邦攻南陽時,梅鋗助其攻占析、 鹿阝 二縣,攻鹹陽時,又從諸候入關。一同推翻了秦朝。因作戰英勇,屢建奇功,封十萬戶侯。今安徽祁門西梅鋗城,即其受封之地。楚漢相爭時,劉邦委其為將,攻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梅鋗因擊項羽有大功,又被封為台侯,食邑台嶺山南。西漢建立後,他領兵戍南粵,駐侮嶺因此得名。高祖十一年(前 196)侮鋗卒於梅嶺,歸葬於餘干梅港
應天寺於 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應天寺始建於公元前206年, 漢敕封建造應天寺(忠臣廟),西漢朝(劉邦)為千秋紀念枚絹大將軍所造。應天寺在清乾隆三十九年、四十六年重修,最後在光緒十五年將穿斗式木料結構改為穿斗式石木結構。至今二千多年。應天寺一連二進,中間是天井,整個寺廟和天井邊檐的長坊、支腳、雀梯均有梅王故事浮雕、碑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所為是巧奪天工。
應天寺始建於公元前206年。嗣漢敕封建造應天寺(忠臣廟),西漢朝(劉邦)為千秋紀念梅絹大將軍所造。
應天寺在清乾隆三十九年、四十六年重修。幾經修補,最後在光緒十五年將穿斗式木料結構改為穿斗式石木結構,以防洪水浸濁。至現在有二千多年悠久歷史。

前景

應天寺一連兩進,中間是天井,整個寺廟和天井邊檐的長坊、支腳、雀梯均有故事浮雕、碑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為是巧奪天工。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了更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的宗教政策,當地居士對應天寺再次進行修善。特別是從2002年6月以來,由僧人釋佛通住寺四方化緣,籌措資金,帶領居士把應天寺進行大整修。現寺廟內外裝飾一新,寺左邊新建二幢石磚、水泥鋼筋結構三層樓,一樓是廚房餐廳,二樓是神和僧人宿舍,三樓是小殿和鐘鼓樓。前面一幢是觀音殿,裡面安放一尊價值38萬元的觀音佛像,有一噸多重。整個寺內現有大小銅佛一百多尊。應天寺後山還建了一座老僧人紀念塔。寺門口建有大鐵門,四周砌了圍牆,上面蓋有護牆磚,雙龍做脊,看上去富麗堂煌。現前來朝拜和觀光的遊客越來越多。
應天寺總占地面積大約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經上級有關部門考查,現已確立應天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