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門板灣遺址的城牆與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築皆保存較好,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罕見,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是中國南方水稻農業聚落的典型遺存,也是江漢地區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突出表現了長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鼎盛時期,文化發展和社會分化等方面的特徵,在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演進、文明的起源以及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該遺址為國家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板灣遺址位於湖北省應城市西南約3km處,是一個以城址為中心,城外分布有數個半從屬聚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的中部,有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城址一座,呈方形,面積約20萬m2。西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4m,城內東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壕溝。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建築,面積為115.5m2。房屋內分4室,外有走廊,門窗等。房子周圍有由圍牆構成的面積達450m2的大型院落。門板灣遺址是中國南方水稻農業聚落的典型遺存,也是江漢地區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突出表現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鼎盛時期文化發展和社會分化等方面的特徵。
該遺址為國家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遺址的中部,有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內東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溝。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建築,面積為115.5平方米。房屋內分四室,外有走廊,門窗等皆保存較好。房子周圍有由圍牆構成的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 門板灣古城殘存城牆高出地面4至5米、頂寬20多米、底寬30至40米。主持發掘的省考古所副研究館員李桃元介紹:根據發掘資料判斷,門板灣先民早在5500年前就在富水河邊台地上建房,到距今約5000年時形成了超過1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聚落群並建築城池。古城依丘傍河而築,城南、東、北三面環水,城牆底部有洪水浸泡痕跡。被城牆疊壓的房屋,緊靠河道,地勢低洼,室內器物被搬空且地面被打掃得乾乾淨淨,房屋保存完好,不是通常在考古發掘中看到的廢棄房屋狀態,當為遇到突然事件而有組織的搬遷。根據城牆與房屋的打破關係(“打破關係”是考古學上用於判斷年代先後的專用術語),城牆與房屋為同時代建築,房屋建築時間略早於城牆,城牆直接填壓房屋。專家據此認為,門板灣古城當為有組織建設的防洪設施。
考古成果
這裡,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帶走廊的“四室一廳”
在110多萬平方米的遠古人類特大聚落群中央,雄踞著一座占地22萬多平方米的古城。城內一處建有圍牆的400多平方米院落中,帶走廊的“四室一廳”寬敞明亮,高出地面2米多的牆壁上門窗布局合理。各室內火塘中柴薪灰燼尚存,插在牆上火種“插座”中的火種,似乎仍然燃燒著獵獵火焰……
距今5000多年前江漢先民活動的這一壯闊遺蹟,最近展現在位於應城市西南約3公里處星光村境內的門板灣。
省考古所負責人介紹:今年2月新發現8米多寬的古城西門後,歷時3年半的門板灣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告一段落。這是配合長(江埠)—荊(門)鐵路建設工程而發掘的。
2001年6月,該遺址在田野發掘期間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在我國極為罕見。此前,它還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列入“20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
該遺址多項考古發現在我國考古史上居首位。
———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用於防洪的城池。門板灣古城殘存城牆高出地面4至5米、頂寬20多米、底寬30至40米。主持發掘的省考古所副研究館員李桃元介紹:根據發掘資料判斷,門板灣先民早在5500年前就在富水河邊台地上建房,到距今約5000年時形成了超過1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聚落群並建築城池。古城依丘傍河而築,城南、東、北三面環水,城牆底部有洪水浸泡痕跡。被城牆疊壓的房屋,緊靠河道,地勢低洼,室內器物被搬空且地面被打掃得乾乾淨淨,房屋保存完好,不是通常在考古發掘中看到的廢棄房屋狀態,當為遇到突然事件而有組織的搬遷。根據城牆與房屋的打破關係(“打破關係”是考古學上用於判斷年代先後的專用術語),城牆與房屋為同時代建築,房屋建築時間略早於城牆,城牆直接填壓房屋。專家據此認為,門板灣古城當為有組織建設的防洪設施。
———首次發現結構完整、牆壁和門窗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房屋。在門板灣遺址被發現之前,我國從未發現過保存如此完好的同時代房屋。考古界以前發現的我國原始社會房屋中,絕大多數僅存基礎遺蹟,極少數有殘存牆壁,其高度不超過0.5米,考古工作者無法直接看清房屋結構,只能從殘留的房基遺蹟上推測房屋的上層構建概貌。而門板灣遺址出土的房屋,所保存的房屋建築結構較為完整,以土坯磚築成的牆壁高出地面2米多,門、窗、走廊等建築物保存完好。這是我國考古界迄今發現的建築年代最早、保存空前完好的原始社會房屋,為研究我國遠古建築史首次提供了前所未見的完整實物“標本”,具有極其重大的史學和科學研究價值。
———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院落式房屋。在一處400多平方米的建有圍牆的院落里,房屋為“四室一廳”帶走廊結構,“四室”呈“一”字形排列,各房之間有門相通。和4個房間等長的走廊與各房有門相通,“廳”位於走廊的另一邊。牆外建有形狀規整的散水,用於排除漬水。這座院落的建築技術水平之高,為同時代遺址中前所未見。
———首次發現我國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土坯房屋建築。厚度38厘米-55厘米的土坯磚牆體,以紅黏泥為灰漿,採用我國至今沿用的條砌與側砌結合技術,形成錯縫,牢固性好。用黃白色塗料粉刷的牆體和室內居住面平整光潔,局部可見編織物鋪墊痕跡,當為遠古人類“席地而坐”之“席”,展示了江漢先民高超的建築技藝和同時代較高的生活水平。
———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房屋落地窗。在4個房間裡,共有7扇窗戶,其中5扇為高1米、寬90厘米左右的落地窗。窗框底邊離地面10厘米,窗框、窗楣、窗台和窗扇軸樞等保存完好。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建築年代最早的窗戶。
———首次發現室內火塘。在3個房間內靠落地窗邊均有約1平方米的火塘,其周邊築有寬5厘米、高2至5厘米的圍邊,塘中有柴薪灰燼。
——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保存火種的“插座”。3個大房間內各有1個布滿蜂窩孔狀的鵝蛋形泥巴坨,貼在靠近火塘的牆壁上,形如“插座”,火燎煙燻痕跡明顯。由於前所未見,不知為何物,專家們認為應是先民保存火種的工具。
同時出土的彩陶紡輪、彩陶鼎足、喇叭形厚胎陶杯、高柄杯、高領罐、鴨嘴狀鼎足等大量器物及其殘片,均為屈家嶺文化早期典型器物,展示了江漢先民的聰明才智。
這次考古發現,對於研究我國遠古城池發展史,具有特別重大意義。此前,考古學界普遍認為,原始社會人類所築城池通常作為軍事據點,其首要功能是防禦外敵。但是,省考古所所長王紅星等專家根據門板灣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研究認為,門板灣古城的建築似乎與洪水有直接關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門板灣先民傍河而居,以稻作農業為主,長年累月與水打交道,屢受洪水之害。早期分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無力抗禦洪水災害,而當這裡發展成為中心聚落群時,人們就有集體力量來修築防洪設施了。因此,他們主動捨棄包括“四室一廳”院落在內的家園,在房屋密集的河邊台地上建築大壩以抵擋洪水,圍建成了一座底寬40多米、高10多米的規模宏大的城牆,所築城池的防洪功能不言而喻。這一發現,給我國考古學和歷史學界提出了新的重大研究課題。
此外,門板灣遺址還對研究我國遠古人類活動史、建築史和文明進步史等具有重大意義。
景點評價
門板灣遺址入口處門板灣遺址考古發現,對於研究中國遠古城池發展史,具有特別重大意義。門板灣遺址的城牆與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築皆保存較好,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罕見,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是中國南方水稻農業聚落的典型遺存,也是江漢地區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突出表現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鼎盛時期,人地關際,文化發展,社會分化等方面的特徵,在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演進,文明的起源,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特別是房屋建築的發現,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最,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門板灣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孝感地區唯一的一處“國保”級的古文化遺址。
考古學界普遍認為,原始社會人類所築城池通常作為軍事據點,其首要功能是防禦外敵。省考古所所長王紅星等專家根據門板灣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研究認為,門板灣古城的建築似乎與洪水有直接關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門板灣先民傍河而居,以稻作農業為主,長年累月與水打交道,屢受洪水之害。早期分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無力抗禦洪水災害,而當這裡發展成為中心聚落群時,人們就有集體力量來修築防洪設施了。他們主動捨棄包括“四室一廳”院落在內的家園,在房屋密集的河邊台地上建築大壩以抵擋洪水,圍建成了一座底寬40多米、高10多米的規模宏大的城牆,所築城池的防洪功能不言而喻。這一發現,給中國考古學和歷史學界提出了新的重大研究課題。
著名景點
門板灣城牆
門板灣遺址
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用於防洪的城池。門板灣古城殘存城牆高出地面4至5米、頂寬20多米、底寬30至40米。主持發掘的省考古所副研究館員李桃元介紹:根據發掘資料判斷,門板灣先民早在5500年前就在富水河邊台地上建房,到距今約5000年時形成了超過1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聚落群並建築城池。古城依丘傍河而築,城南、東、北三面環水,城牆底部有洪水浸泡痕跡。被城牆疊壓的房屋,緊靠河道,地勢低洼,室內器物被搬空且地面被打掃得乾乾淨淨,房屋保存完好,不是通常在考古發掘中看到的廢棄房屋狀態,當為遇到突然事件而有組織的搬遷。根據城牆與房屋的打破關係,城牆與房屋為同時代建築,房屋建築時間略早於城牆,城牆直接填壓房屋。專家據此認為,門板灣古城當為有組織建設的防洪設施。
應城湯池溫泉
湯池溫泉位於應城市22公里的湯池鎮,由湖北湯池溫泉旅遊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成的,整體占地560畝,按國家AAAA景區標準建造,集溫泉沐浴、休閒保健、生態、紅色旅遊以及完善的住、餐、娛、購配套於一體的旅遊度假休閒景區。湯池溫泉儲量豐富,水溫高達72℃—79℃,日產量10400噸,屬國內已發現的產量最大的溫泉資源(目前國內經營的溫泉項目中,產量最大的為4000噸)。其水中含有益人體礦物質48種,平均每噸水礦物質含量35千克之多,尤以對人體最有益的氡和氫含量之多而受青睞。不僅對心血管和消化道疾病具有良好的輔助療效,而且對鎮驚安神、清熱怯痰、祛翳明目、解毒生肌、通脈活血等也具有一定醫療保健作用。豐富的礦物質含量,溫和的水質和充沛的儲量,是國內罕見的保健型溫泉。
玉女泉
玉女泉在
應城市區西20公里。相傳昔為王女煉丹之處,故名。泉有三眼,分上、中、下三池,水由眼中噴出,洶湧翻滾,霧籠雲蒸,氣象十分壯觀。水溫高達70設施度,內含硫黃等礦物質,以此沐浴,對風濕病、皮膚病等有較好的療效。周圍樹木蔥寵,花草繁茂,丘陵起伏,流水潺潺,景色秀麗。唐代詩人李白寄居安陸時曾專程來此遊覽,留下了“池底爍朱火,沙旁敲素煙。沸珠耀日月,皎鏡明中天”的詩句。1937年中共中央委派陶鑄在此主辦“農村合作人員訓練班”,培訓抗日幹部,當年的辦公室、教室,保存完好。建國後除建有浴池、療養院外,並建了旅社、餐館接待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