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陸游七言律詩]

《憶昔》是宋代詩人陸游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分兩部分寫詩人對昔日生活的回顧和由此產生的感想。首聯寫初到南鄭,頷聯寫在南鄭的活動,頸聯和尾聯寫回憶後的悲憤心情。全詩在章法上結構天成,思路精密;在語言運用上,深於錘鍊,意蘊深沉。

作品原文

憶昔

憶昔從戎出渭濱,壺漿 馬首泣遺民。

夜棲高冢 占星象,晝上巢車望虜塵。

共道功名方迫逐 ,豈知老病只逡巡 。

燈前撫卷 空流涕 ,何限人間失意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壺漿:指酒漿。《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馬首:出於《左傳·襄公十四年》:“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⑵高冢:即高山。

⑶迫逐:等於說很快可以求得。

⑷逡巡(qūn xún):因為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或退卻。

⑸卷:指史籍。

⑹流涕:流淚。

白話譯文

回憶往日曾隨軍強渡渭水,在馬背上看著遺民提著酒漿對我們哭訴。

夜裡躺在高山上看著繁星,白天又在戰車上眺望著胡虜逃跑的煙塵。

都認為功名屈指可得,誰知道老了病了只能獨自徘徊。

一盞青燈下握著書卷徒然痛哭,怎會想到竟是這世上的失意之人。

創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陸游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赴南鄭(漢中)襄贊軍務,遂在當時的抗金重地南鄭過了一段令他畢生難忘的軍旅生活。這是陸游一生中唯一身臨前線的機會,他認為驅逐金兵、立功酬志的時候到了。因而他會同王炎積極策劃收復長安。然而,南宋最高統治集團苟安偷生,堅持投降路線。所以,正在王炎和陸游認為長安唾手可得的時候,王炎被調離任,陸游也改任成都安撫使參議官。對此,陸游是不甘心的,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局的變化,使他越來越感到希望渺茫。詩人晚年,寫了相當多的詩詞回憶他這段軍旅生活,這首詩就是其中一首。此詩寫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當時詩人處於閒職,以中奉大夫銜提舉沖祐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憶昔”這個題目,一般地說都應該包括兩方面內容:對昔日生活的回顧和由此產生的感想。這首詩即分兩部分來寫。

前兩句寫初到南鄭。從南鄭跨越秦嶺,出大散關,即臨渭河,所以說“出渭濱”。首句寫作者當年曾隨軍強渡渭水,次句寫關中百姓慰問宋軍,並向他們泣訴在被占區所受到的屈辱,言外之意就是殷切期望宋軍收復失地。三四句寫在南鄭的活動。這兩句用“晝”“夜”概括全天活動,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伐準備工作的熾烈感情。

後四句是憶後的悲憤心情。“共道功名方迫逐”,用“大家都認為”功名屈指可待來展示詩人當年的壯志。“豈知老病只逡巡”,用“沒有料到”作轉折,使前面句句之意急轉直下,至末二句則與前半首形成鮮明對比。如今他一邊撫摸書卷,一邊流淚。詩人燈下披覽史書,聯想自己,不由得悲從中來。

此詩在章法上,每兩句構成一個小的意群,再由這四個鏈條組成全篇,結構天成,思路精密。語言運用上,作者深於錘鍊,比如“壺漿馬首泣遺民”,一句三意,寫盡了北方遺民的心情。第六句用“逡巡”寫眼前,不僅表現了一個“老病”者的行動特徵,而且刻畫出一個有志之士無法施展抱負的彷徨心理。

名家點評

清代愛新覺羅·弘曆《御選唐宋詩醇》:“筆力健舉。”

清代紀昀《瀛奎律髓》卷四十五《感舊類》:“‘憶昔’順起。唐人多有之。然此調入手易率。賴五、六一宕一折,方不萎弱。三、四平鈍。”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其詩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詞作數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數十個文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