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慶坪 鄉共有14個村,65個社。面積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3941米,年平均氣溫6.1℃,年總降雨量450毫米左右。縣轄3鎮17鄉,217個行政村,農業人口32.35萬。農村勞動力17.9萬人,鄉村勞動力15.5萬人。總耕地面積80萬畝,人均耕地2.46畝。境內有秦長城遺址、夜月崖、王韶堡等名勝。二郎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慶坪鄉風景秀麗,歷史古蹟眾多。自古享譽為絲綢之路古道的重鎮之一。境內有秦長城遺址、夜月崖、王韶堡等名勝。二郎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交通十分便利,臨渭公路穿境而過,是該鄉經濟發展的大動脈。開放市場,大力推行招商引資項目,為外來客商提供場地、水、電、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自然資源
渭源縣慶坪鄉自然資源主要有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嶺土,陶瓷土,天然次生林40多萬畝;南部山區生長有大量蕨菜。這裡風景秀麗,文物較多。境內有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灞陵橋,葬有孤竹國二聖伯夷、叔齊的首陽山、省級森林公園蓮峰山、鳥鼠同穴渭水源、秦長城遺址等16處旅遊景點,為全省旅遊之勝地。
經濟發展
老王溝村千畝良種洋芋示範點位於慶坪鄉北部13公里處,涉及示範的農戶132戶,今年,鄉政府依託IFAD項目投資2萬元,為農戶購買化肥105袋,該地氣候適宜,發展洋芋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渭源縣建立了蠶豆、洋芋、油料、中藥材、牛羊等一批依據區位優勢而發展起來的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澱粉、畜牧、林果、水產、蔬菜、中藥材六大支柱產業已具一定規模,全縣經濟呈現出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慶坪鄉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蠶豆、當歸、黨參、黃芪、胡麻、油菜等。近年來,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收這個主旋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前導,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狠抓了中藥材、洋芋的種植,擴大了藥材、洋芋種植面積,使中藥材、洋芋成為慶坪鄉的兩大支柱產業。
計生工作
渭源縣慶 坪鄉在計畫生育中,認真落實二女結紮戶養老儲蓄、獎勵補償,獨生子女保健費等各項優惠政策,促進了該鄉計畫生育工作的良性發展。慶坪鄉共辦理養老儲蓄217戶,資金15.5 4 萬元;落實二女結紮戶3000元獎勵補償金10.2萬元;發放“兩戶”子女成才工程資金1.1萬元;為計生“兩戶”減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資金1.36萬元;核實上報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52人,落實獎勵扶助資金12.0 6 萬元;核實上報計畫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救助對象7戶,落實救助資金0.9萬元。近幾年來,累計發放各類資金42萬元。
鄉黨委、政府根據該鄉地理環境———山大溝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鄉上配備車輛,免費接送計生對象到縣城落實節育措施。共出動車輛200餘次,為民眾節省各類費用1萬多元,同時,對於住地較遠或行動不便的育婦,鄉上同醫院、縣計生服務站的大夫聯繫,免費上門落實各項節育手術,受到了民眾的好評。
重建工作
“5·12”地震使慶坪鄉龔家溝村村民的房子成了嚴重危房。政府包工包料投資24500元,一座嶄新的房子建成了。渭源縣有360戶受災農戶完成恢復重建任務,215戶農民已喜遷新居。“5·12”汶川地震發生後,渭源縣共排摸出受災農戶384戶。該縣編制了災後恢復重建規劃,投資521萬元,按“早、快、實”的原則,嚴格按照救助對象範圍、資金管理要求、建房標準和規定程式,優先考慮重災戶、重點優撫對象、計生“兩戶”、單親家庭、殘疾人家庭,合理確定危房改建對象,認真核定資金補助標準,採取統一設計圖紙、統一購置材料、統一指導建設、統一檢查驗收的辦法,建成了五竹鎮鹿鳴村、慶坪鄉龔家溝村、祁家廟鄉邊家堡村3個災民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受災戶140戶,在16個鄉鎮分散安置244戶。全縣已完成災後重建任務360戶,占總任務的93.75%。其餘受災戶將在春節前全部遷住新居。
文化旅遊
渭源縣是古老渭河的發源地,也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設立縣制,名首陽縣,歸屬隴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縣。境內融匯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燦爛。同時,渭源縣地處西秦嶺末端向北部黃土高原過渡區,地形地貌複雜多樣 ,自然風光奇麗秀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構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現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6處,有渭河源國家級森林公園蓮峰山、十里“畫廊”天井峽、雲端仙境太白山、“隴原香格里拉”雙石門等自然景觀,也有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的全國獨一無二的懸臂式純木拱橋灞陵橋、葬有孤竹國二聖伯夷和叔齊的首陽山、鳥鼠同穴渭水源、秦長城遺址等渭河流域豐厚的文化積澱,且渭源縣氣候涼爽宜人,是避暑旅遊的理想之地。
戰 國秦長城在甘肅境內所經之處主要為黃土塬、梁地區,有豐富的夯築建材,因此就地挖地成壕取材夯築長城,牆體的夯築採用板築技術,分段夯築。夯築的方法是交接式的,基本觀察不到豎的接縫。同時因取土挖成了壕溝,形成雙重的屏障。在河岸和塬、梁地帶,利用原來的陡坎、山崖來修築長城,城內沒有多高,可是從城外看,卻非常高大險峻,使敵人難以攀登。沿山坡伸展的長城採取削築結合的斷崖式,這種斷崖式是將山坡低的一面向下深挖削成斷崖,在斷崖外壁上築一層夯土,這樣只在斷崖外面暴露夯層,牆頂部與牆內地平高度齊平。
渭源是甘肅境內保存秦長城比較多的地方。渭源境內的秦長城是滅義渠戎後修築的。 秦長城告別臨洮境內的長城坡城障後,就開始進入渭源境內。長城在渭源境內的第一個地方是“慶坪鄉孟家咀插牌梁”。至今渭源縣境內的堡子樑上還有一個秦代城障殘跡。這裡是秦長城的一個拐彎處,人們當時修建秦長城時充分利用了這裡的地勢,將一個城障修建在了山頂上,達到了居高臨下的作用。然後,秦長城經窯破溝、安家天、地兒溝、清泉大溝、墩疙瘩、秦王寺、野狐山樑、祁家灣、護神廟、石堡子、陳家窪、方家梁等地進入隴西縣境。一些參加過秦長城調查的專家認為,這段古老的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偉壯觀。城垣下夯層清晰,秦瓦遍地。
渭源境內流傳著一些民間傳說,它從另一個方面講述了長城的故事。渭源有個秦王寺,傳說當年秦始皇西巡祭祖,因為甘肅禮縣是秦人的發源地。祭完祖後,特地前往隴西郡(郡治狄道)視察長城建設。他途經秦王寺時,住宿一夜,後人為紀念秦始皇西巡而改名秦王寺。秦王寺內一深井,名曰:“秦王飲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樹,叫“秦王拴馬樹”。這也是一個牽強附會的故事。就寺院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產物,人們認為,佛教傳入中國在東漢初年。這個時候,秦始皇已經死了好幾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