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閱讀·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格列佛遊記

《愛閱讀·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格列佛遊記》以格列佛船長自敘的方式寫成,主要敘述了他在小人國、巨人國、飛島國和慧駟馬國的奇特經歷,折射出作者對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敏銳觀察力,通過這種幻想旅行的方式影射社會現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愛閱讀·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格列佛遊記》為教育部推薦讀物,名師引領學生精讀大師佳作,提高閱讀能力,培養人文情懷。

作者簡介

作者:王麗平 譯者:[英]喬納森?斯威夫特

圖書目錄

閱讀準備
閱讀指導
第1卷利立浦特一小人國遊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2卷布羅卜丁奈格——巨人國遊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3卷 勒普塔、巴爾尼巴、格拉奈格、拉格奈格和日本——飛島國遊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4卷慧駟馬國遊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附錄
閱讀連結
閱讀訓練

序言

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英國傑出的諷刺作家,1667年出生於愛爾蘭的首府都柏林,兼有英格蘭和愛爾蘭的血統。1660年,父親與其兄古德文一起來到愛爾蘭謀生。他們在都柏林的法院找到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不幸的是,父親染上了重病,在斯威夫特生下來不足七個月的時候就撒手人寰了。斯威夫特母子倆早年的生活十分貧困,基本上是靠伯父古德文的幫助才勉強維持生計。斯威夫特一歲的時候,被其保姆拐到英國直到四歲的時候才返回到居住在愛爾蘭的母親身邊。此後,伯父古德文就擔負起了教育他的責任。六歲時,他被送人了據說是愛爾蘭最好的寄宿制學校念書,十四歲中學畢業之後旋即進了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學院,主要攻讀哲學和神學。然而,斯威夫特對神學沒有絲毫的興趣,他所鍾情的是歷史和文學,故而極其厭惡課堂上講授的神學和種種形上學、玄乎其玄的繁瑣哲學。畢業之際,斯威夫特只領到一張“特許學位”的文憑,這是大學當局頒發給他們認為沒有學術成績、不堪深造的學生的。懷揣對淵博知識的渴望和對今後仕途的考慮,斯威夫特繼續留在三一學院攻讀碩士學位。但不幸的是,出於安全的考慮,1688年的政變迫使他和許多其他的英國學生返回了英國。斯威夫特敏感、孤傲,以及幼時的家境貧寒促成了他憤世嫉俗、桀驁不馴的性格。之後,他不得不往來於英國和愛爾蘭之間,為謀生計而一直奔波不已。直到1689年,這位毫無閱歷的青年才獲得獨立工作的機會,即為一位顯貴親戚、退休大臣、外交家和隨筆作家——威廉·鄧普爾擔任私人秘書。他在穆爾的莊園工作長達十年之久,直到鄧普爾去世。
在穆爾莊園工作的這十年期間對斯威夫特以後的生活和創作有著極大的影響。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古典名作,在勤奮練筆之餘,還結識了當時出入莊園的很多有名的政治家和作家,不但拜謁過威廉三世,而且還積極參與了很多在莊同里舉行的有關政治、時事、文學和藝術等多方面的討論。這些活動不僅讓他深入地了解了許許多多統治階級的內幕,還提高了他對時事政治的敏感性、觀察力和分析能力。鄧普爾既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又是才華橫溢的散文家,他淵博高深的學識和高屋建瓴的文化涵養對斯威夫特的為人處世以及之後的文學創作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閒暇之時,他便開始嘗試創作一些詩歌,而且還把這些詩歌寄給自己的表哥——當時名噪一時的大文豪德萊頓,希望他能給予一些指點和幫助。然而事與願違,德萊頓卻給他潑了一頭冷水,深深地傷害了斯威夫特的自尊心。1697年,斯威夫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書的戰爭》(The Battle of Books),該書是對史詩的滑稽戲仿,描繪了“古今圖書”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讓荷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德、希羅多德和當時“古今之爭”的兩派主將如威廉-坦普爾,威廉·沃頓等相互之間展開混戰。該書對英國文學作品的貧乏和淺陋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批評。1698年,他又完成了另一部著名的諷刺作品《木桶的故事》(A Tale of a Tub),但到1704年才出版,被認為是英國啟蒙主義者揭露批判教會的重要作品之一。該書的內容主要是一個寓言故事,作者借寓言無情地揭露了宗教的虛偽本質,尖銳地評判了各個教派陽奉陰違的真實面目,其對整個宗教的諷刺意義極其深遠,即便是在當今仍有不少可借鑑之處。
鄧普爾去世之後,斯威夫特便做了愛爾蘭總督的私人秘書,後來還當了一段時間的牧師,並在1702年獲得了神學博士的學位。這期間他常常往來於愛爾蘭和倫敦之間,並接近當時執政的輝格黨,開始從事一些社會政治活動;與此同時,他還繼續從事文學創作,寫了大量的政論文章。1710年至1714年,斯威夫特又靠攏托利黨,並為托利黨的內務大臣服務,為其主編《觀察家報》(The Examiner),還發表了不少政論作品。此時,他已成為極有影響的政治人物之一,但卻始終沒有擔任任何的正式職務。托利黨失勢之後,斯威夫特便於1713年去了愛爾蘭,任都柏林的聖·派屈克大教堂的教長,
愛爾蘭是英國的第一個殖民地。斯威夫特定居愛爾蘭之際,正值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時期,愛爾蘭在英國的殘忍剝削和殖民統治之下,工業發展幾乎停滯,農業和貿易更是凋敝,老百姓的生活窮困到了極點。斯威夫特親眼目睹了愛爾蘭民不聊生、盜匪橫行的局勢之後,深切同情愛爾蘭人民的貧苦境遇。為了幫助愛爾蘭人民擺脫困境和被奴役的地位,他用自己犀利的筆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諷刺詩,猛烈地抨擊了英國慘無人道的殖民統治。1720年,他匿名發表了《關於普遍使用愛爾蘭紡織品的建議》(A Proposal for the universal use of Irish Manulacture),指出英國的殘暴侵略使愛爾蘭生產凋敝,號召愛爾蘭人民共同抵制英國貨,並努力發展本國工業。1724年,斯威夫特的《一個布商的書信》(The Drapier’sLetters)的小冊子,再次掀起了愛爾蘭人民抗英的愛國熱情。他在這本小冊子裡,假借愛爾蘭一個布商的名義,抗議英國統治者特許一個英國商人替愛爾蘭鑄造貶值銅幣,並以此來掠奪愛爾蘭人民的罪行。他呼籲全國人民拒絕使用這種貨幣,他還指出,愛爾蘭人民享有和英國人一樣平等自由的權利,接受這種貨幣,就等於接受奴役。愛爾蘭人民紛紛組織起來,共同指責英國統治者瘋狂掠奪愛爾蘭人民財富的各種倒行逆施。此時的斯威夫特成了愛爾蘭人民的民族英雄,深受愛爾蘭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1729年,斯威夫特發表了一篇最為辛辣的政治論文——《一個溫和的建議》(A Modest Proposal)。該文憤怒地譴責了英國統治者奴役和剝削愛爾蘭人民的殘酷事實,指出愛爾蘭人民已經沒有生存之道,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吃掉或者賣掉自己的“孩子”。這篇文章因猛烈地抨擊英國統治者壓迫、剝削和奴役愛爾蘭人民的殘酷事實而廣為流行,先後重印了十幾次。斯威夫特的作品代表了愛爾蘭人民的利益、願望和要求,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極力擁護和深情愛戴,從而進一步確立了他作為愛爾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思想領袖的地位。1726年,斯威夫特完成了他唯一的小說《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的寫作。這部小說是他在1720年至1725年間參加愛爾蘭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創作的,該小說因其獨特的誇張、離奇的異事和辛辣的諷刺意味而轟動一時,一周之內第一版便售罄。斯威夫特晚年重病纏身,精神分裂,頭暈耳聾,聽覺和視覺幾乎喪失殆盡。1745年10月19日,78歲的斯威夫特結束了他戰鬥的一生。按照他自己的意願,人們把他安葬在了他晚年當過教長的那個教堂里。
《格列佛遊記》共分四個部分,分別描寫了格列佛的四次遊記——小人國(利立浦特)遊記、大人國(布羅h丁賴格)遊記、飛島國(勒普塔)遊記和慧駟國遊記。在這四卷的遊記當中,斯威夫特既描寫了異域的風土人情,又將自己對時事政治、人性的感受認識融於敘述議論之中,在厭恨和悲觀的背後,蘊含著一種斯威夫特對社會和人性苦澀的憂世情懷。
格列佛乘坐的“羚羊號”輪船在太平洋上遭遇了風暴,被風浪刮到了利立浦特島上。於是,開始了他在小人國里的既驚險又刺激的遊玩。在小人國里,格列佛遇到了身高只有六英尺但野心卻和歐洲人一樣大的侏儒。他們不但對外貪得無厭、陰險歹毒,而且還對內相互爾虞我詐、妒忌排擠。雖然他能把這些小人玩弄於股掌之中,而且還幫他們與鄰國布萊夫斯庫(大頭幫)打了一次大勝仗,但最後卻仍然逃脫不了被誹謗、打擊排擠的下場。這卷故事極具故事性和趣味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更具有童話色彩,而實際上,格列佛在小人國的故事也常常被當作神話故事來閱讀。但是,只要熟悉英國當時的實際情況,隱藏在童話外殼之下的“政治諷喻”便把這則酷似“純真”的童話給完全顛覆了。比如高跟鞋和低跟鞋之間的兩黨紛爭,便影射了英國議會當中托利黨和輝格黨之間的爭鬥;圍繞吃雞蛋應該先打破大端還是小端的爭執,便影射了天主教和新教關於宗教儀式的分歧;利立浦特和鄰國布萊夫斯庫之間的戰爭,則影射了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等等。利立浦特用比賽繩技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候選人必須冒著跌斷頸脖子的危險去表演繩技以達到向上爬的目的。而朝廷官員也常常在皇帝面前表演,並按照各自的技術水平而獲得各色絲線。小人國的官員們腰上全都纏著絲線,這表明他們全是陽奉陰違之人。斯威夫特藉此諷刺了英國宮廷大臣們的軟弱無能,全靠陽奉陰違來取得高官厚祿。小人國的皇帝其實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他能當皇帝主要是因為他比臣子們高一個手指甲,他和歐洲的君王一樣野心勃勃,妄圖稱霸世界。在與鄰國布萊夫斯庫的戰爭中,格列佛涉過海峽,把布萊夫斯庫的大部分作戰用的軍艦拉到了小人國,迫使敵國遣使求和。然而,貪得無厭的皇帝卻仍不滿足,他命令格列佛把布萊夫斯庫的其他剩餘軍艦全部弄到本國來,然後迫使布萊夫斯庫變為利立浦特的行省,並強迫該圍人民吃雞蛋的時候必須先打破小端。格列佛斷然拒絕之後便從此失去了皇帝的恩寵,加上他用小便澆滅了皇后寢宮的大火,雖然救了皇后的命,但皇后卻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並因此懷恨在心。海軍大臣嫉賢妒能,財政大臣懷疑格列佛和自己的夫人通姦,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加在一起,皇帝便和大臣們密謀陷害他。他們冠冕堂皇地準備了一份彈劾格列佛的罪狀,還污衊他是布萊夫斯庫的奸細,要將他處死。經過議會討論,決定對格列佛採取比較“寬大公正”的刑罰——刺瞎雙眼,然後慢慢餓死。格列佛得知訊息之後,便逃往了布萊夫斯庫。然而布萊夫斯庫的皇帝和小人國的皇帝一樣,也想利用他,並向格列佛保證,假如效忠於布萊夫斯庫,便可以保護他。但此刻的格列佛對帝王大臣早已心存戒心,再也不和他們推心置腹了。
雖然斯威夫特在第一卷中並沒有直接描寫統治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尖銳矛盾,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小人國的政治腐敗,連年的對外戰爭,老百姓必須隨皇帝出征,但生活費用卻必須自己承擔以及政府發許可證,而大臣們就可以獲得相當數量的稅款等各種情況看出,小人國的人民在腐敗的統治階級的殘酷壓榨之下生活是何等的艱苦窘迫。
布羅卜丁賴格是一個巨人國,格列佛在巨人中間,就像一個小人國的人置身於我們中間一樣。該國國王博聞強識,性情和善,他治理國家靠的完全是理智、常識、公理和仁慈。因此,在大人同里,只有幾條簡單的法律,而社會的治安也只有一些紀律嚴明的民兵來維持著。格列佛和國王談了五次話,以自豪的口吻把英國的議會、法庭、教會、財政等方面的情況一一介紹清楚。他洋洋自得地本以為有關自己國家的這些令人驕傲的事情會令大人國國王瞠目結舌,然而,這位明察秋毫的國王在第六次召見格列佛的時候,卻向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並將英國政治的腐敗、黑暗和殘暴揭露得體無完膚,敏銳地分析和指責了英國法律的不道德,政府營私舞弊、殘害百姓,社會充斥著貪婪、虛偽、嫉妒、仇恨和野心。格列佛向國王介紹火藥和槍炮的威力,並建議製造火藥和槍炮來鞏同國防時,國王極為憤慨,因為他根本就無法理解像格列佛這種微不足道的“小蟲子”,怎么會這樣慘無人道地造出這些滅絕人性的武器,而且談起來還那樣隨隨便便。他認為發明這些武器的人一定是魔鬼,一定是人類的公敵,即便他拋棄半壁江山,也不會採用這種慘忍的手法來獲得格列佛所說的“對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的絕對主宰。”斯威夫特在這裡表達了他對英國統治集團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一味違背人民意願擴軍備戰的強烈痛恨,他借大人國國王之口表達了他的反戰思想,譴責了戰爭帶給人民的惡果。大人國實質上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國度。
第三卷是飛島國(勒普塔)等諸島遊記,雖然結構鬆散、內容駁雜,但諷刺的範圍卻更為廣泛。斯威夫特在寫作這一卷時,正值愛爾蘭人民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解放戰爭之際。因此,揭露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也更為尖銳。飛島象徵著英國殖民統治者,他們高高在上,脫離土地和人民,整天各地飛來飛去,以掠奪在土地上耕種的老百姓為生;飛島下面受盡蹂躪和奴役的百姓則象徵著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的愛爾蘭人民。飛島上的統治者不但無情地壓榨人民,還殘酷地鎮壓島下人民的反抗。一旦有不滿或者抗稅的行為發生時,國王便把飛島停在他們的上空,以此來剝奪他們享受陽光和雨水的權利。百姓沒有屈服,而是奮勇反抗,這些慘無人道的統治者便向城裡投擲巨石,甚至還要把飛島直接降落在人民的頭上=,這樣便可以直接毀壞房屋或壓死他們。然而,英勇的城中百姓依舊團結一致、堅持不懈地鬥爭著,還提出“賠償損失、豁免捐稅”,要選舉自己的總督和其他類似的要求。最終,國王的計畫完全失敗,被迫同意了人民的條件。斯威夫特以這一鬥爭故事影射了愛爾蘭人民反抗伍德鑄銅幣鬥爭的勝利。
對於第三卷中科學研究脫離實際、脫離生產的傾向,斯威夫特也給予了無情的批判和嘲笑。設計院的科學家們整日研究的是如何從黃瓜中提取陽光來取暖,如何把糞便還原為食物,如何用蜘蛛絲紡線做衣,如何廢除語言並用實物來交流,如何繁殖無毛綿羊,如何軟化大理石等不可理喻、想入非非的荒唐事。這樣的科學研究不僅不能促進科學的進步和發展,而且還會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在敘述政治設計家科學院時,斯威夫特還對英國的政治制度、首相大臣、議員法官等進行了無情的諷刺。這一卷的諷刺對象主要是殘酷剝削、欺辱、鎮壓殖民地人民的英國統治階級和一些完全脫離實際、異想天開的偽科學家。
第四卷慧駟國遊記講述的是格列佛在馬國的經歷。在這一卷中,管理國家的不是人類,而是有理性、公正且誠實的馬。人類則是一群醜陋、齷齪、貪婪、淫蕩、殘酷好鬥的獸類——只不過是供馬驅使的野胡。野胡好吃懶做,貪得無厭,特別喜歡在田間等四處尋找一種發亮的石頭。為了爭奪石頭,它們不但會相互搏鬥,甚至還會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它們還喜歡吮吸一種草根,吃多了之後就會互相摟抱廝打,醜態百出。而對於統治者馬來說,格列佛卻發現他們有非常多的美德,“仁慈和友誼”是這個國家的主要口號。他們不懂得什麼叫罪惡,他們所共同遵守的格言就是:發揚理性、遵守道德,以理性治國,用德性培養下一代。當格列佛談及歐洲君主百年來發動的戰爭時,馬便批評這些戰爭完全是缺乏理性的行為。格列佛由衷地感到這群“傑出的四足動物”的美德與人類的腐化、墮落相比,他們要高尚、美好得多。他甚至開始厭惡起人類來,他寧願和這些馬生活一輩子也不願意與人類苟且偷生。作者本來歌頌大人國的“開明君主制”,但在這裡卻能看出他轉為歌頌宗法制社會了,這一態度的轉變和他參加愛爾蘭人民反抗英國奴役統治的鬥爭是緊密相關的。他憎恨貴族和資產階級,借馬國中野胡那種視錢如命、爾虞我詐的可憎形象把人類社會中貴族富人的醜惡暴露無遺。斯威夫特所創造的野胡無非是對當時英國的社會政治生活和惡劣風尚的集中諷刺。當格列佛向馬主人批判介紹了英國統治階級的種種腐化墮落情況之後,馬主人也肯定了格列佛所說的“人”就是野胡。斯威夫特其實只是想通過野胡和馬之間的對比來批判英國統治集團的罪惡和社會惡習。
格列佛在慧駟國的經歷常常被認為是反人類的精神不正常者的骯髒之作。有一位評論家曾經寫道:“讀了第四卷,人人都會為之震驚,感到極其噁心,難以掩飾厭惡之情。他們最後會不得不失望、厭惡地關上這本書。”而18世紀的哲學家詹姆斯·比埃迪聲稱第四卷是“荒謬、非理性之作”。小說家薩克雷的抨擊算最為激烈和著名的,他稱斯威夫特是個“惡魔”。但是,1920年T.S.艾略特卻給予了第四卷極高的評價,他說:“這是人類心靈所取得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我國已故的著名外國文學專家侯維瑞先生曾指出:“諷刺小說的社會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真實可信,取決於被諷刺的行為和事情與現實生活之間是否有令人可信的聯繫。缺乏生活真實的荒唐、離奇,雖然能引起一場鬨笑,卻不能引起讀者的思索,因而不能成為優秀的諷刺小說。”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格列佛遊記》則是一部極為出色的諷刺小說,因為它將細緻入微的現實世界與誇張奇幻的想像世界完美地統一起來了。
《格列佛遊記》自從1726年出版以來,一直深受英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二百多年來,該小說被澤成了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受歡迎,該書所描述的小人國和大人國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各國的讀者對於《格列佛遊記》的評價都極高。它不但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更是世界文學之林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本書中的第一、第二卷由程慶華翻譯;第三、第四卷由王麗平翻譯。譯文不當之處,懇請廣大讀者和專家不吝賜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