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楊格

愛德華·楊格

愛德華·楊格(1683—1765)在幾年內經受了失去妻子、女兒、女婿的 悲痛,在痛苦中寫就了他的傳世之作《哀怨,或關於生、死、永生的夜思》。

愛德華·楊格(又譯作:愛德華·楊)是偉大的英國詩人,他的代表作長詩《夜思錄》(全名《哀怨,或關於生、死、永生的夜思》)寫於1742 —1745年。這首九卷長
愛德華·楊格 肖像
約一萬行的無韻詩中,夜不成眠的詩人思索著人生變化無常的命運。詩中對死亡的感傷情緒與關於生死的神學討論交織在一起,憂鬱和沉悶的情調激發了後世詩人以後以死亡、墳墓為題材的“墓園詩派” 的產生,而楊格則是“墓園詩派”的創始人。
早年
詩人的父親也叫愛德華·楊格,曾任索爾茲伯里學院院長。詩人生於1681年,曾就讀於牛津大學,並獲得法學博士。青年的愛德華·青年(揚就是Young,直譯成漢語就是青年)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是一個標準的傑青,如果上了某個相親節目,估計也能滅掉一大堆燈。 
文學生涯
他的早年的文學作品包括:《致蘭斯多恩勳爵的信札》,《末日詩篇》及一些零散的詩歌。
1717年,他在都柏林結識了沃頓公爵菲利普,並得到他的贊助。1719年,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戲劇《Busiris》便題獻給沃頓公爵。沃頓公爵承諾贊助給他每年100英鎊的年金(那時候1英鎊相當於1磅重的白銀,100英鎊是很大的一筆金額),並一次性資助他600英鎊參加賽倫塞斯特議會議員的選舉。這時候愛德華·楊格是春風得意的。他甚至拒絕了牛津大學奧索爾斯學院的終身教席和埃克塞特侯爵提供的另一筆終身年金(當然這要給侯爵的兒子作導師)。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沃頓公爵爽約了,不得已,愛德華·楊格於1740年向大法官哈德威克就此起訴,官司的結果:愛德華·楊格重新獲得年金,但600鎊的贊助打了水漂。
愛德華·楊格在1725年到1728年之間發表了一系列諷刺詩,這些詩歌大多獻給當時的一些顯貴,並在1728年結為《名慕集》(Love of Fame, the Universal Passion直譯就是:名氣之愛,環宇激情)。這些詩得到了大文豪薩繆爾·詹森博士的激賞,曰其“大有才具”。憑藉這些詩,愛德華·楊格名利雙收,後人推斷他從中大概獲得了3000英鎊的收入,這在當時可謂一筆巨款,相當於今天800多萬元人民幣。
說點題外話。最早,一英鎊的價值等同於一磅白銀。在狄更斯的1838年小說《霧都孤兒》中,五英鎊可以買一個男孩孤兒。在古代英國,白人男孩還是非常值錢的。英國於1821年正式採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準貨幣單位,每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這樣可以推斷十九世紀中期的一英鎊至少相當於現在的兩千元人民幣。而更早的十八世紀,就只能從其原始定義推算了,1磅=453.59237克,白銀現價6.3元/克,也就是18世紀的1英鎊=2800元人民幣,3000英鎊相當於840萬元人民幣!當然這只是以白銀作為尺度。)那么一個詩人怎么憑藉幾首幽默詩就能換得如此多的收入呢。原因當時有錢人的社會風尚是:不求有愛馬仕皮包和私人飛機,只求有才子獻詩給我。當時的文士,主要把這些詩歌題獻給達官顯貴,對於有錢人而言,這種題獻詩--尤其是來自名士的,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他們的回報是:給詩人錢。當然不能給得那么庸俗猥瑣,名義是給年金-也就是每年給一筆錢,或者找個由頭資助你做一個某某項目。
800多萬的收入,楊格應該算是發財了,但不是,這筆錢剛剛夠他還債。因為此時愛德華楊格,已經負債累累。為啥呢?因為他和現在很多股民一樣,炒股虧錢了,他不是套在6000點,而是栽在金融史上最大的一個泡沫- 南海公司股票投機上了。那時候的人是可以借錢炒股的,所以楊格不但整個身家歸零,還欠了一屁股債。
在1726年,他終於獲得了羅伯特·沃波爾爵士的每年200磅的年金。但這筆年金不是終身的,只是人家對他的臨時資助。
在楊格的時代,貴族對於文人資助的社會風氣已經慢慢不再時髦了,但是楊格一直還在不斷的苦苦追求著貴人的資助:資助他的詩歌,資助他的戲劇,資助他的宗教事業。但苦命的是,在所有的領域,他都失敗了。他從來沒有獲得過一筆他認為配得上他作品的資助,因為他討好的那些貴族都是些日暮西山的人– 就像紅樓夢裡的四大家族,都是寅吃卯糧的。
和我們今天的大多數傑出青年大多相似,楊格的一生是追求名利的一生。1728年,楊格的好事近,在這一年他成為王室牧師。並於1730年,他獲得了韋林大學和赫特福德大學的生活津貼。用今天的話說,這叫職場上位。在1731年,年逾50的他終於成功實現生活上位:與名媛伊莉莎白·李(李奇費爾德伯爵之女)成婚。當然伊莉莎白·李並不是個小姑娘,而是一個美女的母親,她首任丈夫是她的堂兄弗朗西斯·李,這個女兒就是和她堂兄生的。幾乎同年,楊格的這位繼女嫁給了一位貴族公子- 帕默斯頓侯爵的兒子亨利·鄧博爾。雖然,並非自己所生,楊格對這位女兒是相當有感情的。然而好景不長,1736年楊格的女兒死在法國,1740年,楊格的女婿和妻子相繼辭世。愛德華·楊格在幾年內經受了失去妻子、女兒、女婿的悲痛,在痛苦中寫就了他的傳世之作長詩《夜思錄》(全名為:《哀怨,或關於生、死、永生的夜思》)。在這首九卷長約一萬行的無韻詩中,夜不成眠的詩人思索著人生變化無常的命運。他以“獨白”形式,一部分用辨認語氣,一部分用反省語氣,向俗人洛蘭佐說教,勸他信教行善。詩人把生活看作理性無能為力的痛苦,到宗教中尋求慰藉。詩中對死亡的感傷情緒與關於生死的神學討論交織在一起,憂鬱和沉悶的情調引起以後以死亡、墳墓為題材的“墓園詩派”的產生,是“墓園詩派”的創始人.。
楊格後來又活了漫長的25年,壽高84歲。這在當時是相當的高壽了。
後來,在德語文學中,愛德華·楊格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偉大的歌德在1766年對他的妹妹說:“我的英語就是從米爾頓和楊格的詩歌中學來的”。在歌德的自傳《詩與真》中,歌德坦誠《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情緒和元素就是受到了楊格的影響。楊格的名字很快在德國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中成為一個旗幟和崇拜的符號。
1782年出版的《夜思錄》
《夜思錄》第一卷(1782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