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葉甲

惡性葉甲

惡性葉甲在浙江黃岩、四川南充、貴州惠水每年發生3代;江西南豐、湖南每年3~4代;福建南部每年4代;廣東潮陽每年6~7代。各地均以成蟲在腐朽的枝幹中或卷葉內越冬。

基本信息

危害作物

寄主僅限於柑橘類。

形態特徵

成蟲長橢圓形,雌蟲體長3~3.8毫米,體寬1.7~2毫米,雄蟲略小。頭、胸及鞘翅均為藍黑色,有光澤,口器、足及腹部腹面均為黃褐色,胸部腹面黑色。觸角11節,其基部至複眼後緣有倒“八”字形溝紋。前胸背板密布小刻點,在每一鞘翅上小刻點排為10縱列。卵長橢圓形,長約0.6毫米,初為白色,後變為黃白色,近孵化時為深褐色,卵殼外有黃褐色網狀黏膜。幼蟲共3齡,末齡幼蟲體長6毫米左右。頭部和足黑色,胸、腹部草黃色,半透明。前胸背板上有半月形的硬皮,分成左右2塊,中、後胸兩側各有1個黑色突起。背部常有自體內排泄出的呈灰綠色的糞便及黏液。蛹橢圓形,長約2.7毫米,初為黃色,後變為橙黃色,腹部末端有1對色澤較深的叉狀突起。

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

在浙江黃岩,各代幼蟲的發生期分別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蟲為害春梢最為嚴重。成蟲散居,活動性不強,非過度驚擾不跳躍,有假死習性,可為害嫩葉、嫩莖、花和幼果。

卵多產於嫩葉背面或葉面的葉緣及葉尖處,絕大多數2粒並列,卵周圍的葉片組織微呈黑色。幼蟲喜群居,孵化後先在葉背取食葉肉,留存表皮,長大一些後則連表皮食去,被害葉呈不規則缺刻和孔洞,尤喜為害嫩葉和嫩芽。若幼蟲背上的糞便和黏液污染嫩葉,經1天后葉片即焦黑,嚴重的經3~4天后萎縮脫落。幼蟲老熟後沿枝幹爬下,在地衣、苔蘚、枯死枝幹、樹洞及土中化蛹。蟲蛹分布在距主幹0.5米、深l厘米左右的範圍內。

地衣、苔蘚、枯枝、枯葉、樹洞等較多的橘園,提供了惡性葉甲化蛹和越冬的有利條件,其為害程度一般較重。已發現的惡性葉甲天敵有獵蝽、蠼螋、螞蟻、瓢蟲和白色黴菌等,其中以寄生於幼蟲及蛹上的白色黴菌為優勢種,在溫度高的地區成為抑制該蟲的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1)消除有利於越冬和化蛹的場所。用松鹼合劑(春季發芽前用l0倍,秋季用18~20倍)滅殺地衣和苔蘚;清除枯枝、枯葉和霉樁;修剪時剃平剪口,塗以保護劑;樹穴用石灰和水泥填塞。

(2)誘殺蟲蛹。在幼蟲老熟開始下樹化蛹時用帶有泥土的稻根放置在樹叉處,或在樹幹上綑紮塗有泥土的稻草,誘集化蛹,在成蟲羽化前取下燒毀。

(3)初孵幼蟲盛期藥劑防治。在初孵幼蟲盛期(主要是第一代)噴藥防治,藥劑有: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或20%的氰戊菊酯(速滅殺丁)乳油3000~4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或50%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魚藤粉160~320倍液、20%好安威乳油1000倍液等。

地理分布

國內各柑橘產區均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