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建於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在是惠東縣一個建制鎮,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概要

平海古城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建於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在是惠東縣一個建制鎮,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平海東縣城53公里,地處惠東縣最南端,面臨南海,東靠紅海灣,西倚大亞灣。歷來是海防軍事重鎮定和惠州南部地區海運進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盜寇猖蹶,民不聊生。洪武年間,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禦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門四座。”平海建城設所後,又設立平海巡檢司署,平海營參將署,平海營中軍守備署,還設有平海倉,為直隸歸善縣屯糧機構。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築有大星山炮台,盤沿港炮台,墩頭港炮台、東繒頭炮台和吉頭炮台、築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600年滄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牆、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在城內,還保留著絢麗多姿的民間傳統藝術。到平海古城觀光,可觀賞到眾多的名勝古蹟。

歷史

元末明初,盜寇猖蹶,民不聊生。洪武年間,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禦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門四座。”平海建城設所後,又設立平海巡檢司署,平海營參將署,平海營中軍守備署,還設有平海倉,為直隸歸善縣屯糧機構。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築有大星山炮台,盤沿港炮台,墩頭港炮台、東繒頭炮台和吉頭炮台、築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

特色

軍聲是在平海流通的主要方言,是北京語融合粵語,客家話,潮汕話的混合體。是由古時由各地召來的軍人,加上各地商人和本地人,方言互相融合,成為現在的軍聲。

西門,門厚14米,高2.4米,寬2.5米,城樓長16.8米,寬10.6米,占地178平方米,總高7.1米。現在城門樓上供奉著晏公爺,華光爺,關公,上帝公的神像。

旅遊景點

平海古石橋風

惠東縣平海鎮六鄉村石橋頭村口有一座建於清朝的4橋墩5孔石橋,該橋歷經230多年風雨的侵蝕,除河中一個橋墩部分坍塌外,其餘橋墩及橋身均完好無損。石橋橋面寬1、4米,全長約30米。這是惠東境內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石橋。
石橋頭村因為石橋而得名。離石橋數十米有一座小土丘,土丘下有一塊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正月十日立的石碑,碑文依稀可辨:“昔明朝上古先人,建造橋樑五度,今經年深久遠,慘遭洪水傷頹,沙壓橋樑,路坎成坑”,為方便村民進出,村中賢達出面籌集資金,“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住之橋”。後面是建橋捐資者的姓名及捐資額的記載。
據此碑文推斷,石橋始建於明朝,後被洪水沖毀,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村民介紹說,現存的石橋依然是當年的風貌,雖然每年都要經歷幾次洪水,且有時幾乎淹沒橋面,但石橋一直不倒。

十字古街

貫通於平海古城東西南北城門樓的街道,即“十字古街”。與古城連線在一起,顯得和諧得體。街道

七星井

古城內有七口古井,稱為“七星井”。相傳井是按照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名稱標定的。七星井深約8米,均用規格石塊砌成,十分堅固。井徑全是圓形,井台有方有圓。七星井水質隨氣候變化,雨季水淡,冬旱水鹹。
至今仍保持一排排、一座座古代民居的風貌。這些民居多是均衡對稱式平面方形磚屋,為府第式、圍龍式、四合院演化而來的綜合結構。

自駕游指南

平海古城自駕游十分之合適,因為跟團到惠州旅遊的話基本是不會有什麼時間自己去玩的,自駕游是最為合適的選擇,一是路途較短,可以選擇高速直接到達。二是有充足時間去玩一玩各種項目。
廣州到平海古城自駕游線路:
廣州-廣深高速-深汕高速-凌坑出口-惠東縣城-平海古城
公車線路:廣州省汽車總站-惠東、天河客運站-惠東,下車後出站往右走100米有麵包中巴車寫著“平海/海港”(車程約1小時)—到平海鎮市場下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