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使德行不再鄙陋
【出自】箕子碑
【原句】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
【原句釋文】等到被封在朝鮮,推行道義來訓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遠,以便發展推延殷朝宗緒,使外夷變為華夏,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
【原段】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並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范,辱於囚奴;昏而無邪,聵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範》”,法授聖也。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叢於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原段釋文】在殷紂王那時候,大道背棄,政治混亂,天威顯示不能加以制止,聖人的教誨毫不起作用。犧牲生命以便維護天命國運,確實是一種“仁”德,只是不利於家族的延續,因此箕子不去這樣做;委身降順以便保存自己宗廟的奉祀,確實也是一種“仁”德,只是參與滅亡自己的國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這兩種辦法,已經有這樣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隨順適應這混亂的世道;隱藏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在囚犯奴隸中受屈辱;貌似糊塗卻不去做邪惡之事,形同柔弱而卻自強不息。故而在《易》中說;“箕子能做到韜晦。”這就是蒙受危難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於是便獻出治國的大法,因此成為聖君的老師,使周朝的人們能根據這些法則來調整倫理道德。創立典章制度。故而在《書經》中說:“因召回了箕子而寫成了《洪範》。”這便是將治理天下的法則傳授給聖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鮮,推行道義來訓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遠,以便發展推延殷朝宗緒,使外夷變為華夏,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變化發展,自己能獲得其中的正“道”,難道不是偉大的人嗎?
【注釋】
紂:商代最後的君主,也稱帝辛,舊史稱他荒淫無道,殘暴專橫,激 起人民的怨恨後被周武王所滅。
明夷:《周易》卦名。明指太陽;夷,滅,指太陽落山。本將引文即 出自《周易·明夷》。這裡的意思是說箕子能韜晦,在艱難之 中,保持正直的品德。
彝倫:即指倫理道德。
洪範:《書經》中的一篇。洪,大;范,法。舊說認為是箕子向周武 王陳述的“天地之大法”。近人疑為戰國時的作品。
厥:同“其”,意為他或他的。
躬:身體,自身。
相關詞條
-
陋志銘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
作品原文 2注釋譯文 3作品鑑賞 4寫作背景 5作者簡介 -
凡陋
語出:(1).平庸淺陋;平凡陋劣。《晉書·劉超傳》:“每帝所賜,皆固辭曰:‘凡陋小臣,橫竊賞賜,無德而祿,殃咎足懼。’”前蜀杜光庭《鮮楚臣本命九曜醮詞》...
-
橫渠學案(上)
取燭疾書,曰:「吾學既得諸心,乃修其辭命。命辭無失,然後斷事。斷事無失...;女子未嫁者,使觀祭祀,納酒漿,以養遜弟,就成德。嘗曰:「事親奉祭,豈...自給,而門人無貲者,輒麤糲與共。慨然有志於三代之法,以為仁政必自經界始...
-
陋室銘[唐代劉禹錫創作銘文]
,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可以...:指示代詞,此,這;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惟吾德馨(xīn):只因為住屋...: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詞,此,這;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7.惟吾德馨...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
《古今詞話》
。蓋以偷聲減字,惟摭流景於目前,而換羽移宮,不留妙理於言外。雖極天分之殊優...,聆之者動魄驚心。所云意致相詭,無理入妙者,代不數人,人不數句。其有造詞...,偶僧沈子出示詞話,丹崖江子,力為贊成。惟睹事類,頓入精采,上不牽累唐詩...
-
《天對》
,無赤無黑。無中無旁,烏際乎天則。 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無窮,不可以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無合,夫焉取九子? 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 陽...
簡介 全文 《天對》作者哲學思想 “天”的爭論 《天問》的解答 -
玄德[劉備的字]
劉備(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親屬成員 -
封德彝
封德彝(568~627年),本名封倫,字德彝,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宰相,北齊太保封隆之之孫,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繡之子。 出身渤海封氏,智識過人。...
人物生平 軼事典故 人物評價 家庭成員 史籍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