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福樓拜創作的長篇小說]

情感教育[福樓拜創作的長篇小說]

《情感教育》是法國小說家居斯塔夫·福樓拜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走向精神幻滅的人物形象弗雷德里克·莫羅。弗雷德里克的悲慘人生經歷也表明了虛無主義所帶來的危害。弗雷德里克產生精神幻滅的原因是沉湎在失戀的世界當中,他最終發現自己戀慕的只是逝去的自我。 主人公弗雷德里克所產生的精神幻念,實際上也是很多年輕人可能曾經迷茫和失落的真實寫照,至今在真實的世界裡仍然存在。幻滅是一種成長,但是幻滅太遲,結局就如同弗雷德里克一般,陷入到無邊的痛苦之中。因此,對待內心世界的幻想,讓人們自己真正感受世界的真實與虛偽,才是真正理解人生的方式。這也是福樓拜通過主人公弗雷德里克的人生悲劇所闡發的一個重要的思考,對於人性的弱點是一種深刻的批判。

內容簡介

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羅出身於外省一個資產階級家庭,18歲那年來到巴黎攻讀法律。可是他只對文學藝術感興趣,試寫過小說和華爾茲舞曲,還跟人學習繪畫,但都半途而廢。他深深愛上了畫商阿爾努的妻子瑪麗。瑪麗雖不愛丈夫,但恪守婦道。後來,她終於被莫羅的一片痴情所打動,答應與他約會。

1848年2月,巴黎爆發了革命。莫羅為了這個約會,沒有去參加民眾的遊行。但瑪麗因兒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約。絕望之餘,莫羅投入交際花蘿莎奈特的懷抱。兩人同居並生下一個兒子,不久兒子不幸夭折。莫羅與出身貴族的實業家當布勒茲交往,為了進入上流社會,他成為當布勒茲夫人的情夫。實業家去世後,兩人準備結婚。但在破了產的阿爾努夫婦的家具拍賣會上,當布勒茲夫人的舉動深深刺傷了莫羅的心,於是他與這位貴婦人一刀兩斷。他萬分沮喪地回到家鄉,心裡尚存一線希望:與一直愛戀他的鄉下姑娘路易絲共結連理。可是在教堂的廣場上,他恰遇路易絲與他的老同學戴洛里耶舉行婚禮。莫羅羞愧難當,返回了巴黎。1867年的一天傍晚,阿爾努夫人突然來訪,兩人萬分激動,互訴衷腸。她剪下一縷白髮留給莫羅作紀念,與他訣別。

作品背景

社會背景

但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帝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

1815年,拿破崙的“百日王朝”結束了最後一搏,滑鐵盧戰役中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流放到聖赫倫那島,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沒。在拿破崙一世之後,法蘭西經歷30年的退縮時期,工農業蕭條,人民普遍不滿,巴黎又爆發了二月革命,並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帝王世襲制意味著繼承,1832年拿破崙一世之子死後,拿破崙一世的二弟荷蘭國王路易·波拿巴的第三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即以命運決定了他應繼承其伯父的帝業。至此,成為法蘭西皇帝就成了他夢寐以求的目標。

1848年二月革命,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擔任總統,但僅僅在四年後便“帝制恢復”,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創立。

創作背景

小說以法國二月革命為故事背景, 描寫了1840年至1852年這10餘年間一代人的悲歡離合,內容包含作者能夠接觸到的法國貴婦、社會主義者、商人、藝術家、朋友聚會以及上流社會的晚會等場景。

《情感教育》該現實主義小說以拿破崙三世掌控下的法蘭西帝國等為背景,真實地描述了1848年前後法國青年人的心態。

福樓拜寫作《情感教育》時,為找準主人公弗雷德散步的情境,他專程前往楓丹白露森林去體驗,把真實的觀察記錄在備忘錄上,以便在下一稿中融入改寫。在福樓拜1868年7至8月間的日誌上,不僅有作家前往楓丹白露的記載,且有福樓拜為每一部作品所進行的遠足:於米耶日修道院、蓬雷維克、翁弗洛爾、勒特黑泊特。

為了描寫女主人公阿爾努夫水的兒子患了喉炎,他不僅仔細閱讀了著名醫生特魯索的有關著述,還親自跑到醫院裡住了二個星期,實地考察了患此種疾病的幼童。

作品定稿

《情感教育》有兩個本子,福樓拜於1843—1845年間寫了初稿,該初稿是作品的第一個樣本;1869年的定稿使作品擴充成為7月王朝時期法國社會的一幅壯麗畫卷。

主要人物

弗雷德里克·莫羅

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他的所謂“情感教育”的過程是由高尚的理想追求變為越來越庸俗、頹廢的過程。他的精神柔弱經不起奮鬥的考驗,極易消沉。他寫過詩,學過畫,想寫劇本、做議員,但一無所成。他對女性的追求亦是如此。 他真心愛著阿爾努太太,但是卻無法走到一起,為了滿足情慾和享樂而追求妓女蘿妮莎,為了滿足虛榮心而與唐布羅士夫人在一起,又通過路易絲來激發自己浪漫的靈感。缺乏真心的愛情必然讓他一無所有, 最後只能回歸原點。

阿爾努太太

阿爾努太太,溫情、美麗、充滿母愛,與丈夫共同遭受破產的不幸。她雖然在情感上屬於情人,但心永遠是潔淨的。她能原諒別人的過失,而又怕影響子女的前途或欺騙了她自己的情感。她也渴望真誠的愛,但永遠缺乏衝破攀籬的勇氣和力量。她的情緒溫柔、純潔、深沉、蘊藉,給人以善良的存在。

塞內卡

塞內卡有一對冷而殘酷的灰眼,他著長而黑的大衣,常打扮成老學究與教士的氣味。他冷毅、壓制民眾,而又堅信社會主義,是民主主義的復仇精神和破壞精神偏頗的化身。塞內卡最終成了國民警察,殺死了唯一正直的好心人——杜薩迪埃。

戴洛立葉

戴洛立葉意志堅強,善於鑽營,野心勃勃,嫉妒朋友的好運,自私自利時,不顧朋友之間的友誼。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在《情感教育》小說中,福樓拜塑造了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弗雷德里克·莫羅,透過他的人生遭遇及其精神狀態的幻想及毀滅,表現了人生、社會、思想、財富等多方面的共存和矛盾,充分將人類的異化塑造出來。

《情感教育》主題思想:浪漫主義的情感幻想,是導致浪漫主義的法蘭西青年墮落與精神幻滅的元兇。

在《情感教育》中,福樓拜主要描寫了小說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羅一生當中所經歷的種種事件。弗雷德里克的人生是十分曲折的,他先後遇見了幾個非常具有魅力的女子,包括阿努爾夫人、交際花羅莎納特,以及貴婦當布赫茲等,雖然經歷了種種愛情,並且邂逅了許多優秀的女子,但是弗雷德里克依然無法抹去自己意識當中關於阿努爾夫人的深刻印象,甚至最後失去了進入上流社會的可能性。弗雷德里克在轟轟烈烈的愛情和苦戀當中耗盡了自己的一生,在慵懶以及清貧孤苦的窘境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在《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是並不是一個堅強的人,從他的內心精神狀況上看,他完全陷入一種人生的幻想當中。因為沒有辦法走出自己愛情的幻想以及失戀之後的痛苦世界,所以他才會在社會活動當中顯得冷漠。實際上,弗雷德里克因為對愛情和戀人阿努爾夫人的放不下,才會無法融入當時的社會之中,他為了內心世界所謂的愛情作出所謂的抗爭和各種保護,最終這些精神幻想都走向了毀滅。無作為的弗雷德里克·莫羅的精神幻滅,表現了個人對社會的抗拒,以及對於天真幻想的捍衛。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滅的人生經歷基礎

弗雷德里克的精神幻滅首先是由其一定的人生基礎形成的。弗雷德里克出生於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從小就有著非常細膩的感情,也因此他在巴黎學習法律的時候,因為其豐富而細膩的感情而更鐘情於文學。弗雷德里克之所以會對愛情痴迷、對虛無的人生感到無法釋懷,與他對沉迷於感傷文學、華爾茲舞曲、繪畫等,是有著深切的關係的。這些感性的藝術對弗雷德里克的意識形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弗雷德里克把愛情看得高於一切,甚至迷戀於販賣繪畫作品的商販阿努爾的妻子,也就是阿努爾夫人。阿努爾夫人雖然對於自己的丈夫,繪畫商販阿努爾並沒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她仍然恪守著身為人妻應該遵守的道德。在小說《情感教育》中,阿努爾夫人是弗雷德里克精神幻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從福樓拜在小說描述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阿努爾夫人實際上已經被弗雷德里克所感動,並對其也產生了愛慕之情。但是,她無法放下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所以在法國爆發二月革命的時候,為了照顧自己的孩子,阿努爾夫人毅然放棄了和弗雷德里克的約會。而弗雷德里克放棄了參加二月革命的機會,則充分表明了他已經逐漸被心中的愛情迷住了自己的心性,把愛情作為自己的一切。這也是弗雷德里克人生出現幻想的一個重要的動因。

因為對阿努爾夫人的迷戀,所以弗雷德里克完全陷入了執著當中,以至於他並沒有重視自己身邊一直鍾情於他的露易絲。露易絲對於弗雷德里克也曾經有過迷戀,但是因他被自己內心對於愛情的幻想所束縛,所以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當年戀慕自己的淳樸女子露易絲嫁給了自己的老同學戴羅利。弗雷德里克的愛情狀態是狂亂的,因此他最後要面對的就是內心愛情幻想的毀滅。這種幻滅是浪漫主義式,象徵著人的精神墮落。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滅的實質:浪漫主義的墮落

《情感教育》中的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最終走向於幻滅,主要是在其巴黎求學期間所累積的浪漫主義文學的思想影響。弗雷德里克本來是前往巴黎學習法律,但是他對於法律的這種理性的學科並沒有表現出比較多的興趣,反而對文學藝術、繪畫藝術以及音樂等感性的藝術產生了關注。雖然弗雷德里克並沒有在感性藝術方面進行鑽研以及精進,但是他的性格當中的感性或者感傷的元素受到了這些感性藝術形式和精神的浸潤,從而逐漸產生了一種對愛情執著的浪漫主義精神。這種性格上的影響,實際上並不是弗雷德里克在巴黎的時候才萌發的,而是在其家庭生活期間就已經逐漸產生了的,而巴黎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其與生俱來的感性性格進行發揮,最終才讓弗雷德里克走向了浪漫主義的痛苦和無盡的幻想之中。

弗雷德里克和阿努爾夫人之間的無疾而終的愛情,從表面上看,是因為阿努爾夫人恪守作為人妻應有的道德倫理,但是從實質上看,是弗雷德里克對於根本不合理愛情的執著和追求,弗雷德里克沒有屈從在社會的倫理道德框架下,但是也正是如此,他才會用心地愛上阿努爾夫人,最後又再次被世俗的道德倫理嘲弄和遺棄。弗雷德里克此後相處的幾個女性,如交際花羅莎納特,都只是他發洩慾望的對象;而露易絲這個淳樸的姑娘則無法喚起弗雷德里克重新回到現實世界的勇氣。可以說,弗雷德里克內心始終走不出和阿努爾夫人無疾而終的愛情的痛苦,他終其一生還是在期待阿努爾夫人重新和自己在一起,這種浪漫主義的幻想,讓弗雷德里克走向了浪漫主義的墮落,最終在虛度一生當中迎來了自己幻想的毀滅。

小說中,弗雷德里克本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本可以擁有非常優越的生活,選擇一般中產階級家庭子弟的職業道路,加上他本人在巴黎修讀過法律知識的,是可以選擇平淡而富足的人生的。但是他卻因為自己的個性和幻想而導致個人逐漸陷入到浪漫主義的墮落當中。弗雷德里克身上有著19世紀法國中產階級子弟特有的浪漫,這種浪漫既是法蘭西青年人特有的魅力,同時也是他們人生脆弱的軟肋。無可否認,弗雷德里克對於阿努爾夫人的愛情是真切的、誠摯的,並且是發自內心的。但是他卻沒有正視社會的現實,沒有看到巴黎上流社會的虛偽和狡詐,所以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他發現雖然他對愛情抱有的執著,但最終也只能付諸東流,他的內心充滿著痛苦和悔恨。但即便如此,弗雷德里克內心仍然為阿努爾夫人,一個已經不可能和他在一起的女子保有一席之地。正是因為弗雷德里克內心愛著這樣的一個幻想,所以他始終無法開始一段新的愛情,最終只能在愛情的失意當中逐漸自甘墮落,讓自己原本的意志隨之癱瘓了。

弗雷德里克精神幻滅的定位:游離於社會的孤獨者

在小說《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常常去參加巴黎上流社會的各種交際的場所,甚至是去參加一些政治活動。在福樓拜的筆下,弗雷德里克的社會交際活動都有比較詳細的描寫。但是無論是在名媛名流穿行的上流階層的舞會當中,還是在二月革命的政治場合裡面,弗雷德里克從來都不歸屬於任意一個場合,他一直都是游離於人群之外的孤獨者,這也是其精神幻滅的社會角色定位。弗雷德里克從來都沒有在現實的社會當中真正地活著,他一直都是沉浸在自己愛情的失意以及對期盼阿努爾夫人重新回歸到自己身邊的幻想當中,而冷眼看著整個法國社會的更迭以及變化。而熱烈並且亢奮的社會碰撞著弗雷德里克這個冰冷的孤獨幻滅者,形成了劇烈的精神世界對比。

弗雷德里克受到精神幻想和幻滅的影響,因而在各種聚會當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內心當中都是沉浸在自我世界的慵懶,沒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沒有找到自己精神寄託。甚至弗雷德里克的內心世界認為世界已經在絕望的邊緣當中踽踽爬行,可以說,在弗雷德里克的思想中,他對於物慾橫流和追逐權力的現實社會是充滿厭倦和厭惡的,這也是他選擇沉浸在幻想當中,一直成為游離於人群之外的孤獨者的主要原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弗雷德里克是把現實的物質世界和虛幻的精神世界進行了分割,他有著獨立的精神意識領域,並和現實世界之間存在著極大的距離,這種距離並不能夠通過某種具體的方式進行調和,因而出現了內心世界的矛盾不可調和的狀況。弗雷德里克始終游離在社會和人群之外,這種精神上的矛盾和壓力,也最終讓其產生了幻想以及幻想的破滅。

弗雷德里克越是對世俗世界的物質以及意識形態產生質疑和否定,其對於阿努爾夫人的這段感情也就更加執著,並產生了堅決的捍衛心態,進而把浪漫的愛情作為生活的全部,最終成為了愛情的信仰者,也迷失了他自己獨立清醒的意識,習慣了依賴幻想來讓自己存活下去。弗雷德里克產生了一種近似病態的愛情價值觀念,把愛情理想化,沒有獨立和客觀地審視自己和阿努爾夫人之間的愛情,從而慢慢地變得為愛去幻想和痴狂,最終內心世界扭曲。

而作者福樓拜也在《情感教育》當中製造了一個悲傷的結局,那就是阿努爾夫人在20年後重新找到了陷入了貧苦和幻想中的弗雷德里克,但是弗雷德里克並沒有接受她,阿努爾夫人留下了一綹已經斑白的頭髮給弗雷德里克做紀念。弗雷德里克拒絕了阿努爾夫人,充分表明了他20年前執著追求那個內心的阿努爾夫人,不過只是其脆弱的幻想而已,歸根到底,是弗雷德里克內心浪漫主義愛情信仰的形象化,從來弗雷德里克愛的也只是他自己而已。發現這一點的時候,也就是弗雷德里克精神走向了幻滅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弗雷德里克的人生已經滄海桑田,而被蹉跎的一生是他內心卑微精神幻滅的殉葬品,再也無法從頭來過。

藝術特色

福樓拜通過《情感教育》來表達他的美學理想。他從故事結構、人物塑造和敘述技巧幾個方面打破了傳統小說的規約,用精彩的語言和獨具匠心的敘述技巧寫出了平淡,寫出了平庸,寫出了美。

從福樓拜開始,作品中現實的“真相”開始變得不確定了,而這一特徵集中體現在《情感教育》這部作品中。它從故事結構、人物塑造和敘述技巧幾個方面都打破了傳統小說的規約。

就情節、人物和敘述手法的創新而言,《情感教育》具現代性,能體現福樓拜的美學理想。左拉在讚頌這部作品時,對其受到讀者冷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一些讀者抱怨《情感教育》的故事戲劇性不強,缺乏“動人心弦的事件”和“戲劇性的變化”;人物都是失敗者,都是平庸之輩,向命運低頭的“英雄”;覺得作品冗長乏味,感覺不到作者苦心經營力圖表現出的那種看似平淡但卻意味深長的肺腑之情。其實,讀者指出的“缺點”,卻正是該部作品的現代性之所在,《情感教育》作品表現出的“不確定性”,正是其特殊的現代性特徵。

一、弱者的“真實”

《情感教育》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羅是一個平庸的、性格非常複雜和矛盾的人物。他時而勇敢,時而懦弱;時而誠實,時而說謊;他既愛慕虛榮又注重友情;既悲觀又富有幻想。他夢想美好的愛情,夢想當政治家、文學家、音樂家、畫家、法學院教授,但這些夢想最終都沒能實現。愛情幻想是主人公幻想世界的中心。但主人公在這一幻想過程中始終是一個疑慮重重、不自信和被動者的形象。小說一開始,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便流露出一種悲觀情緒。他向朋友戴洛里耶表示,他不會去尋找他所需要的女人,因為“即便找到了她,她也會拒絕我的,我是個苦命的人。”

可他又一直幻想阿爾努夫人成為自己的情人,與他遠走高飛;但同時他又確信,任何實現這一幻想的嘗試“都是枉費心機” 。他疑慮重重,屢屢退卻。“他夢想與她(阿爾努夫人)一起生活,親昵地用‘你’稱呼她,用手久久地撫摸她兩鬢的頭髮;或者跪在地上,雙臂摟住她的腰肢,從她的眼裡吮吸她的靈魂。但是,他拿不出行動。他怨天尤人,責怪自己的懦弱,被欲望攪得坐立不安,就像在囚室里打轉的俘虜。”

弗雷德里克的愛情幻想交織著希望、懷疑與失望,他行動上的優柔寡斷。其實小說一開始就暗示了弗雷德里克的被動性,這種被動性貫穿了整部小說:“1840年9月15日晨6時左右,停泊在聖貝爾納碼頭的蒙特羅城號輪船即將啟程,輪船終於起航了。商店、船塢、工廠林立的兩岸,好像兩條寬大的帶子,飛快地向後滑去。有位留長髮的18歲青年,胳膊下面夾著一本畫冊,一動不動地待在舵旁。”

輪船的動態與弗雷德里克的靜止不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情感教育》展示的是一個平凡的夢想者平淡無奇的生活經歷。弗雷德里克也羨慕上流社會,他常常去一位大銀行家做客,虛榮心還驅使他去追求銀行家的妻子。

福樓拜筆下的弗雷德里克不是英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類似反英雄的人物。小說結尾時,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和好友戴洛里耶對他們的一生做了這樣的總結:“兩人都虛度了年華。一個曾夢想愛情,另一個則夢想權力。”弗雷德里克這個人物反映了現代人的一種新的人生態度,一種具有懷疑特質的態度。他不再像於連一樣的英雄人物那么自信,而是對現實持懷疑的態度,也因此顯得更有血有肉, 更貼近現實。

二、平淡的“真實”

《情感教育》中既沒有那種催人淚下的悲壯場面,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甚至也沒有司湯達那樣細膩的心理分析。福樓拜的作品不再有明確、統一的故事情節,它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情節規律(起始、發展、高潮、結局)。因而要概括《情感教育》的故事情節並不容易。

《情感教育》中的畫家佩勒蘭在談到創作秘訣時也表明了類似的觀點:“一切都存在於自然中,一切都是合理的,一切都具有造型美。關鍵在於把握住色調,如此而已。”

《情感教育》表現一種的色調,就是以弗雷德里克為代表的一代法國年輕人的彷徨、無聊和絕望。

煩悶或無聊籠罩著整個《情感教育》。小說一開始就展現了天氣和整個生活氣氛的無精打采,而大學課堂的氣氛和中學一樣讓弗雷德里克“感到同樣的無聊”。

小說的敘事節奏非常緩慢。弗雷德里克和阿爾努夫人的初次相遇發生在小說的開始,而他們再次見面的時間(主人公和讀者急切盼望這一時刻的到來)卻是40多天之後(小說相隔30多頁之後)。而且,令讀者感到失望的是,他們見面之後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為了尋找突然消失的阿爾努夫婦,弗雷德里克想到了一個叫雷冉巴爾的朋友,他認定這個人一定知道他們的蹤跡,於是跑了很多的咖啡館和酒吧去找他。這個無足輕重的情節占去了幾頁的篇幅。一系列動詞的使用表達了弗雷德里克急於找到雷冉巴爾的迫切心情(“他跑到舒瓦瑟爾街”;他朝著沒有門鈴的門“用拳頭猛捶,又喊又叫”;得知雷冉巴爾剛剛離開一家酒鋪,他便立刻衝到街上;他“三口兩口吃下一隻奶油球蛋糕,跳上一輛雙輪輕便馬車”;“他終於一躍而起”)。但與此同時,種種變故或不巧使弗雷德里克遲遲無法接近自己尋找的目標。弗雷德里克一直渴望見到阿爾努夫人,但這一時刻總是姍姍來遲。於是,他在咖啡館裡觀看別人“沒完沒了地打檯球,喝下無數杯啤酒”。

作者用了十多頁的篇幅來敘述在蘿莎奈特家舉行的晚會,但整個晚會期間,同樣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發生。如果說,傳統的故事結構一般都遵循“開始——發展——高潮” 這樣一個模式的話,《情感教育》的情節結構則呈線性狀,也就是說任何情節都沒有高潮或完滿的結局。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在各方面的屢屢失敗從一定程度上就表明了這一結構的特點。

弗雷德里克與阿爾努夫人的愛情故事是《情感教育》的情節主線,那么,可以看出,這個故事的起點和終點就像一條直線的兩個端點,只有距離之差,沒有質量上的區別。小說的開始展示了弗雷德里克乘船返回家鄉的情景。蒙特羅城號輪船起航,象徵著主人公幻想之旅的開始。在這次航行中,他遇見了他的夢中女神阿爾努夫人。從此,他開始夢想成為她的情人,但這一夢想始終沒有結果。小說結尾時,弗雷德里克遠行而歸。此時的主人公已不再是小說開始時那個充滿幻想的年輕小伙子,而且已過不惑之年的他,12經歷了生活的滄桑,不再有任何理想抱負、任何激情,阿爾努夫人的突然出現,則又重新點燃了他的希望和夢想,他的心跳開始加速,但就在他馬上要實現多年的夢想時,他又一次退卻了,他的愛情夢想因此將成為永久的夢想。因為當阿爾努夫人摘掉帽子時,燈光照出了她的白髮。白髮不但意味著他的偶像已經失去昔日的青春美貌,而且還讓他產生了戀母的恐懼心理。

細節描寫

《情感教育》以情節為基礎的結構被摒棄後,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節在福樓拜的筆下綻放出讓人詫異的光芒。福樓拜在對小說的處理中放棄了典型化生活事件的處理方式,將平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挖掘出來,讓其蘊涵著豐富的一如史詩般的內容。福樓拜對細節進行大量描寫。楓丹白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皇宮,福樓拜在對它進行描寫時使用大量筆墨,作者對皇宮富麗堂皇的建築和周邊的景物是這樣描寫的:

“這天一大早,他們就出發去參觀宮殿。從柵欄邊上的門走進去,正面是一面一覽無餘的正牆,有五座尖頂式樣的閣樓,在院子的盡頭是一座呈現出馬蹄鐵般造型的樓梯,兩座更顯得低矮的房子坐落在院子的兩側。路面上深碧色的苔蘚和淺褐色的地磚遠遠的融合在一起,宮殿就像一件舊鎧甲呈現出鐵鏽色,帶著王者站定自若的風度,還有一些武士般悒鬱威嚴的氣概。”

福樓拜將一卷精美的圖畫展現在讀者眼前,用自己的畫筆在這幅圖畫上渲染和諧肅穆的色調。這幅精緻的畫卷隨著主角羅莎耐特和弗雷德里克的視線向遠方伸展和轉移。他們看見弗朗索瓦的遊廊、教皇的起居室、王妃君主的房間以及皇帝頒布遜位書的精緻的桃花心木桌,另外還有一個個房間被鹿廊分隔著。這是一段立體感很強的環境描寫,顯然是要將1848年發生的二月革命傳遞的喧譁和不安拋開,那些帶著亞歷山大大帝王多次戰役、普塞克像和奧林匹亞各個神像的圖畫將讀者引領進古希臘神話傳說的遙遠夢境中。

福樓拜對創作的科學態度讓小說的細節呈現出“真實性”的感覺。福樓拜在創作時要求對現實生活進行描寫時需要詳實準確的進行表述,小說要具有理性的科學化,追求事件的普遍性。在《情感教育》這樣以歷史作為題材小說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學習和查閱了大量論理史和政治史,這些書籍為他描寫一代人的經歷提供了詳盡的歷史材料。從小說對於歐仁蘇病情變化的大段描寫中, 能夠看到一個嚴謹專業的解剖學家給我們關於動作、聲音、呼吸、臉色等有關病情變化的反應提供著準確而又全面的細節描寫。福樓拜在創作這一情節時對孩子抱著極大的同情心,雖然這樣, 但在對孩子病情變化的描寫中並沒有將感情渲染進敘事的行文中,也沒有選擇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就像一個解剖學家一樣科學客觀地將病情的細節一一表述出來,小說細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已經達到嚴格甚至苛刻的程度,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能把他當成一位嚴謹的科學家。福樓拜對藝術有著執著的追求,他一直對存在膚淺表象的現實主義抱有反對的態度,他要求對於事件的描述要具有精確性和科學性。對於有著特殊性的細節描寫,福樓拜認為精確性在理念上並不是機械的,是一項追求真實性的藝術行為,這種關於細節的描寫有著超強的表現力。

《情感教育》在絕大部分敘事時雖然也在使用全方位的視角, 但這種全知全能已經在向著中性化的方向發展。《情感教育》小說文本中存在著“內聚焦敘事”和“不定式”,在描寫阿爾努和弗雷德里克第一次見面時,人稱上,不斷地在“她”和“他”之間切換,在頻繁的切換中,讀者也融人其中,讓人分享述說著的心理和視覺感受,顯然福樓拜在描寫這段時費盡心機。

作者經常打破故事連續性的敘述,在一個情況沒有完全交代清楚時述說其他內容,給讀者在邏輯上造成“跳躍”的意識,這種跳躍像誘餌,引發讀者閱讀的渴望。片段間拼接沒有過度的痕跡,從而產生蒙太奇的效果, 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也拓展了小說的空間。福樓拜不但在局部描寫上比較“跳躍”,在整體構思上也運用“跳躍”的手法,取消人物的行動力,讓物代替人來聯繫故事。除了故事情節上跳躍的處理手法, 福樓拜還擅長“空白的表述方式,例如弗雷德里克拜見阿爾努夫人,被告知沒在家,當他再看見阿爾努夫人時, 發出“啊”的聲音,在簡短的聲音後和解釋補充之間形成斷裂,製造變化的大段描寫中, 能夠看到一個嚴謹專業的解出“空白”效果,這增加了讀者對故事情節的猜想,擴展了思考的空間,為之後人物間關係的微妙變化進行鋪墊。除了“空白”外,福樓拜的作品經常出現對話過程中無語言交流的現象。

在文本的結尾,沾第部第六節,福樓拜運用大段的“空白”來處理弗雷德里克的經歷,這段描寫與前面的節奏有所不同,相比之前敘事的緩慢,突然節奏加快,用帳篷、大型客輪、社交場等幾個地點, 用索然無味、充滿心酸和驚愕的情感形容詞,把經歷情感和教育變化後一個情感遲鈍、精神閒散的弗雷德里克勾勒出來,這段“空白”化處理讓人們對杜薩迪埃死後弗雷德里克的生活一無所知。

福樓拜在客觀上對敘事節奏的加快不僅讓人們看到了弗雷德里克生命的煩廢,也讓人們讀懂了福樓拜對弗雷德里克精神空虛的留白思索。

在《情感教育》里,作者寫了三位主要女性有關聯的細節,乍看上去幾乎有隨意擷取,作者淡淡道來,無意借題發揮、比如唐布羅士夫人進入房門時愛在門檻上站一站的習慣,蘿莎妮在游楓丹白露宮時每走過一面鏡子總要停下來顧盼一番,理理雲鬢的舉止,都不著一字地畫出了她們各自的社會地位和個性氣質。

而阿爾努夫人的那隻銀搭扣的小盒子更有著無所不備的表現力。這隻小盒子本是阿爾努送給妻子的信物,後來他又轉送給情婦蘿莎妮,最後因為破產,他又把它送進拍賣市場,為唐布羅士夫人購得。這隻盒子最初出現在弗雷德里克踏進巴黎社交界的時刻,最後又在他一事無成、心境頹唐的末路上出現。這樣二隻普通的小盒子,平常得簡直令人不屑一顧,福樓拜卻矚意甚深,用它把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聯結起來,記載了善良被欺騙,真情被玩弄,人性被摧殘的現實,使它成為主人公弗雷德里克這位入世未深的青年;“情感教育”的教具。

《情感教育》的最後一章,就表面看,這一章實在平淡得很,只是久別重逢的兩位朋友的對話,沒有出人意料的情節,也沒有錚錚作響的警句,但卻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物的活動中體現了環境氣氛,透露了陰鬱的時代感。兩個年青人,在愛情和事業上各做了一場大夢,青春耗盡,兩手空空,這就是他們所接受的情感教育。作者用直觀的方法準確地把握住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脈搏,通過他們感傷的歸宿道出了自己對時代的認識,點明了作品的主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福樓拜竭力地避免自己的主觀感情影響人物,完全聽憑作品的人物性格按生活的內在邏輯發展。他放棄了作家中心論的主張,一切讓形象來說話。

作品譯本

出版時間 書籍 出版機構 作品翻譯
1948年 《情感教育》 文化生活書局 李健吾 譯
1984年、2004年、2008年 《情感教育》 上海譯文出版社 李健吾 譯
1981年 《情感教育》 人民文學出版社 馮漢津 譯
2002年 《情感教育》 長江文藝出版社 席繼權 譯
2003年、2006年 《情感教育》 人民文學出版社 王文融 譯
2004年 《情感教育》 譯林出版社 朱曄、孫傑、朱震芸譯

作品影響

福樓拜的小說突破了19世紀的一般寫作風格,綻露出20世紀小說的胚芽。福樓拜小說的“現代性”,影響了20世紀幾代人的小說創作,這一點己得到法國文學界的普遍承認。法國作家米歇爾·莫爾強調:“福樓拜創造了一種小說文體:在作品中,作家的影子無處不在,可是沒有一個地方看得見他。他避免對人物作出個人的反應,不對人物妄加評論。他這種客觀的筆法,在《情感教育》中臻於完美的境地。

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馬賽爾·普魯斯特對此大加頌揚,正因為如此,福樓拜預告著現代小說的誕生。”

由此可見,現代性的最大特點,就是客觀地描寫人物和事件,不象19世紀作家通常採取的手法那樣,在刻畫人物時加進主觀的色彩,或貶或褒,溢於言表。

福樓拜卻不這樣,他冷靜地或甚至無動於衷地表現人物的命運,讓人物按照現實生活的邏輯發展自己的個性,獨立不羈地思想、處事和找到自己必然的歸宿。總之,他給人物的存在以極大的自由,決不對人物的命運橫加干預。他的這種寫作風格,在他所處的時代是過於突進了,未免“曲高和寡”,難得時人的公評,甚至招來非議。

福樓拜在巴爾扎克現代小說的創作基礎上開創了更為嚴格精諶的小說藝術文體,對小說細節的安排和人物的勾畫打破傳統思維方式,把小說的領域變得更為廣闊,這種小說創新的變革像一根導火索,直接引發法國及整個歐洲小說界的重大變革,就其藝術價值來說,福樓拜的小說開闢了新的文本創作道路,為小說的發展開創了新的風格,在歐洲和法國小說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品評價

《情感教育》是一部偉大的作品。該作品的文筆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李健吾(作家)

福樓拜的科學化直觀方法的巨大功績還在於,擯棄了傳統的小說寫法,開創了現代小說描寫之先聲,對後世創作的影響極其深遠。在作品中,作家的影子無處不在,可是沒有一個地方看得見他。作家避免對人物作出個人的反應,不對人物妄加評論。他的這種客觀的筆法,在《情感教育》里臻於完美的境地。

——許道明(復旦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居斯達夫·福樓拜 居斯達夫·福樓拜

居斯達夫·福樓拜,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盧昂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間法國的時代風貌,揭露了醜惡鄙俗的資產階級社會。從小生活在醫院環境培養了福樓拜實驗主義傾向,使他注意對事物的縝密觀察,而與宗教格格不入。福樓拜的作品對19世紀末及至20世紀文學,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他被譽為“自然主義文學的鼻祖”、“西方現代小說的奠基者”。主要作品有:《狂人回憶》、《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薩朗波》、《聖安東尼的誘惑》、《布瓦爾和佩庫歇》、《三故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