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體驗

情境體驗

情境體驗,通常指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情境體驗

情境體驗式教學的理論依據(一)

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目前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組織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強度的、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情緒過強和過弱以及情緒不佳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情境體驗式教學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鬆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

情境體驗式教學的理論依據(二)

認識的直觀原理。從方法論看,情境體驗式教學是利用反映論的原理,根據客觀存在對兒童主觀意識的作用進行的。而世界正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情境體驗式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最佳化了的,有利於兒童發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最佳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兒童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而且促使兒童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兒童本身的自我運動。

情境體驗式教學的理論依據(三)

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形象是情境的主體,情境體驗式教學中的模擬要以範文中的形象和教學需要的形象對對象,情境中的形象也應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情境體驗式教學要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許多生動的場景,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對象,使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知識單元)增加,有助於學生靈感的產生,也培養了學生相似性思維的能力。

情境體驗式教學的理論依據(四)

人的認知是一個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意知覺、有意記憶、有意注意、有意再認、有意重現(回憶)、有意想像、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創造的)、邏輯和言語思維、有意體驗等等。但遺憾的是,包含如此豐富內容的意識心理活動仍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情境體驗式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正在於誘發和利用無意哀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

創設情境體驗的途徑初步歸納為以下六種:

1.生活展現惰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2.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到相應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鯨”、“藍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蘆”等,都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
3.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特意繪製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課文情境。
4.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鏇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並不局限於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
5.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
6.語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創設情境的五種途徑,都是運用了直觀手段。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並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