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谷百味·德禾
德禾概況
五常市德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五常本土從事大米經營的電子商務公司,公司成立於2014年2月,坐落在黑龍江省南部歷史文化悠久、風光旖旎的“水稻王國”五常市小山子鎮 。
德禾經營五常稻花香大米從谷種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通過網際網路渠道形成原生態有機大米的行銷網路。將“用心關懷客戶、專注好米良心”作為公司發展的根基,且投資組建有機水稻種植合作社,保障自主品牌——“悅谷百味”大米全部五常源產,有機可追溯。
德禾採用預估產品銷量、動態調整產量、生產加工零庫存等網際網路數據分析技術,保證所售產品的新鮮健康。供應鏈以五常為生產源頭、以北京為服務中心輻射全國,將現磨大米第一時間送到消費者手中。
德禾文化
追本溯源,高效自由
悅谷百味·資質
有機資質
悅谷百味大米在栽種稻米的過程中,採用自然農耕方法。栽培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和生長調節劑等,灌溉肥料均為有機肥,達到栽種過長完全0污染。收割、碾壓,封裝設備均完全採用有機專用的機械設備。
悅谷百味大米已獲得國家 有機認證 證書,保障大米有機可追溯, 0 污染 0 添加。
源產地域產品
五常大米為國家源產地域產品。悅谷百味大米原材料均產自五常小山子鎮,且按照傳統工藝在五常生產,產品質量均符合五常原產地要求。
悅谷百味嚴格遵照五常稻米協會統一標準加工優質大米,確保生產的五常大米百分之百合格。遵守協會關於《五常大米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的許可使用規範,杜絕假冒產品。
五常市大米協會是五常市民政局登記註冊的法人社團組織,宗旨是開發五常大米品牌,監控五常大米質量,整合五常大米品牌,保護五常大米信譽。
悅谷百味·有機基地
有機合作社
悅谷百味在五常市小山子鎮聯合組建了水稻種植合作社——“包民子水稻種植農民合作社”。且已獲得中國有機認證證書。合作社現有合作農戶100餘戶,有機耕地1200餘畝,年產稻花香2號品種水稻達540噸。
悅谷百味有機基地合作社摒棄傳統種植過程中使用農藥除草、除蟲以及通過施用大劑量化工肥料而達到增產增收方式;按照純生態保值模式,嚴格遵照國際有機水稻生產標準,稻田3年以上不實用化學肥料,種植栽培過程中杜絕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
五常源產地
悅谷百味大米全部產自五常市小山子鎮。
小山子鎮地處五常市中部,屬半山區地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450米左右。位於張廣才嶺支脈蜿蜒東南,山巒重疊,是黑龍江省主要農業區。
悅谷百味有機大米種植地位於小山子鎮東部,屬河谷平原地帶。北部位於松花江邊緣,中部為地塹構造。主要灌溉水源有拉林河、牤牛河。水稻種植季水源充沛,為有機大米生長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因地質、土壤原因,這裡的水源PH值在6.7~7.3之間,屬於中性或弱喊性水,富含磷、鉀、鈉等多種有機礦物質、微量元素,塑造德禾良好的有機大米品質。
有機加工
悅谷百味大米加工的稻穀均源於五常有機稻穀生產基地,不含非有機稻穀生產基地的稻穀,不含摻假的、雜質的以及品質變劣的原材料;運輸、驗收、貯存操作中無機械損傷、混雜和污染;並有完整準確地稻穀來源和流轉情況。
悅谷百味大米加工廠址設在山林環抱的小山子鎮東勝豐村,遠離醫院、工廠、居民區。
悅谷百味大米加工設備選用先進的環保組合式的有機大米專用精加工設備;整個加工流程中杜絕鉛及鉛銻合金等重金屬材料的接觸;高噪聲不超過80dB。
悅谷百味大米加工人員上崗前全部經過有機大米生產知識培訓且必須進行健康檢查,持健康證上崗。進入加工車間必須穿戴工作服、工作帽,保持工作服整潔。
悅谷百味大米加工精度達到國家一等要求。
悅谷百味·創新
技術革新
悅谷百味有機大米實現“生產加工有記錄、米質米源可追溯”。
悅谷百味有機大米在水稻選種、育苗、插秧、水層管理、除草除害、收割環節等環節實行合作社統一規範管理,全程跟蹤記錄,保障水稻生長過程綠色有機。
大米加工過程中,針對稻花香水稻獨特的品種特性,採用進口碾米設備,保證對稻米傷害最小、保留物最多,大米產出率達到50%以上。
大米包裝的工藝方面,採用全自動計量真空一體機,計量精度高、速度快、智慧型化程度高。
大米包裝材料採用食品級PET材質,環保、密封程度高、抗壓不易破碎,在防霉、防蟲、防濕、保鮮、存取方便等基礎上,可以達到新鮮、高質、美觀、易攜帶。
悅谷百味大米在真空包裝袋內,可以達到存放365天,而毫不影響營養成份和口感。
服務創意
悅谷百味搭建以五常為生產源頭、以北京為服務中心的產品供應鏈條,向客戶提供保證所售產品的新鮮健康。
月配送機制,提供全家營養。
理念更新
悅谷百味的一切創新皆源於用戶需求,緊密關注並跟隨用戶。
月配送機制,按月定製配送,讓您可以隨時吃到悅谷百味有機大米,省去多次訂購的環節。
下單後第一時間啟動加工、配送流程,保證配送產品均為24小時內新碾大米。
悅谷百味·稀世御貢五常米
五常最先種植水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中葉唐初渤海國時期,當時種出的水稻,並非如今的稻穀既白又透,但做成米飯後,卻光潤鮮亮、香甜黏口,農民們即便無美味菜餚,仍可吃掉幾碗米飯,遠近口碑極好,被認為是米中上品。
有記載,乾隆十年,清政府指派一千戶親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區屯墾戍邊,保留了北京滿族人的語言習慣和生活方式,開啟五常農耕文化的新篇章。道光十五年,吉林將軍富俊就已經徵集部分朝鮮族人在五常一帶引河水種稻,所收穫稻子用石碾碾製成大米,封成貢米,專送京城,供皇室享用。對飲食挑剔到極致的慈禧太后更是多次提起“非此米不能盡食”,讚嘆之情,溢於言表。五常大米從此聲名鵲起、譽滿天下,一直是清代皇家獨享的御貢米。
鹹豐四年,於歡喜嶺設“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取其“三綱五常”之意,始稱五常,既有儒雅的古韻,又體現了城市文化品位。真可謂古為今用,別有一番韻味。五常水稻,亦得益於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環境,在千百年草甸形成的黑土之中凝聚沉澱,集結了白山黑水間的精華,內外兼修的品德,形成五常大米的卓爾不凡的高貴品質。
雖時代更迭,五常大米的意韻卻歷久彌新,蒙天地恩澤,孕育出這晶瑩醇香的稻穀,黑龍江省五常市,也因廣袤綿延的稻花飄香,名揚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