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
恭城文廟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初建於恭城東,清嘉慶五年(1800年)遷今址,占地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300多平方米。有狀元門、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碑亭、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露台、大成殿、啟聖祠等建築,分六個台階依山而建,紅牆黃瓦隱在綠水茂林間,氣勢恢宏,巍峨雄偉,與山東曲阜、北京和台 北的孔廟一起,號稱全國四大孔廟。
廟東有禮門,西有義路,古代自此出入。禮門外碑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正面照壁需出狀元方準開門。現正門1949年後為便民所開。門中中軸線上依次為欞星門、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
欞星為文星,帝王祭天先祭欞星,相傳漢高祖命祭欞星而移入孔廟,以尊天者尊孔。恭城欞星門為青石六柱五開間牌坊。坊額豎刻“欞星門”;橫額鐫“雙龍戲珠”、“雙鳳朝陽”浮雕及數幅平刻民間吉祥圖案。如刻猴摘樹上蜂窩喻“封侯拜相”的呢過。六柱頂飾小獅。
至泮池,中為狀元橋,單孔石拱、浮雕雲紋,寓“青雲直上”意。拱倒影合成圓日,與月池共示“光昭日月”。
東西兩側為贔屓托碑亭與廂房。東碑鐫《至聖先師孔子贊並序》;西鐫四配《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贊,均為康熙二十五奶奶(1686年)七月初四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奉命手書、清帝御製。東廂房為更衣所、忠孝祠,西為省牲齋、宿所。
上二層平台,抵大成門。高4米,門11,葉扇22.屏風式木門上滿布對稱方格圖案與花鳥走獸鏤空木雕。硬山頂大成門二進五開間,門西鄉賢祠。
門後為天井,兩側為東、西廡房和昭文樓、藏經閣。天井盡頭築杏壇,亦稱露壇,原為孔子講學處,恭城為祭祀處。正面顯刻“雲龍丹墀”浮雕,喻“雲起龍驤,化為侯王”,殿基為飾有螭首(龍頭)的須彌座。束腰、雕花的宮殿殿基、塔基、佛座為須彌座。“須彌”源自“須彌山”。須彌山是佛教認為的宇宙中心,是帝釋天、四大金剛等神居住的地方。
杏壇後即主建築大成殿。紅柱黃琉璃瓦,四進五開間重檐歇山式。飛檐高垂銅鈴8隻。正門葉14扇,鏤空雕花。內外紅木柱18,殿內斗八藻井,彩繪繽紛。大成門、大成殿正脊上均飾雙蒼龍搶火珠,整個正脊均塑故事性彩釉陶飾畫。正脊兩端飾魚尾星。
大成殿新塑孔子像一尊,左右奉“四配”、“十二哲”。像後高懸清雍正、乾隆等8帝御筆題匾。
大成殿後是崇聖祠,單檐歇山式,三進三開間。祀孔子五代祖先。祠地勢比殿高,但規格低於殿,既考慮長幼關係,又體現孔子空前絕後的至尊地位。
武廟
恭城武廟的卷門上寫有八個大字:“忠君愛國 濟世安民”,體現了關公的為人準則。為了避免廟外的氣流干擾廟內的生氣場,武廟不設正門。
戲台,又稱萬年台,是廟會節慶酬神唱戲的地方。歇山重檐,後廂硬山式。台口朝里,台頂至斗八藻井。台前有《渭水訪賢》、《魁星點斗》、《三顧茅廬》三塊石刻。
頭門前配石獅一對,左雄右雌:雄獅腳踏一圓球,雌獅帶一幼獅,寓意威鎮寰宇,子嗣昌盛。
門內塑兩尊牽馬將軍像,兩側供奉有財神和土地神。
“協天宮”為正殿,是祭祀關公的主殿堂。脊上有《桃園三結義》、《福祿壽喜》、《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關公抱桃》等彩塑。殿內塑關羽塑像,兩側塑有關平、周倉、王甫和趙磊輔像。
後殿祀奉觀音、媽祖女神。後廟有一枝葉茂的古樹,極富傳奇色彩。據說“文化大革命”時曾一度決定拆毀關公廟,樹上突現幾百隻飛鳥狂叫不止,驅之不散,直到幾天后決定不拆武廟方才散去,聞著無不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