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丁格

思丁格

思丁格,該詞原意是指蜂類尾巴上的刺,現在引申為電影字幕之後的小尾巴,即指影片劇情結束後,在演職員表滾屏時或之後出現的電影片段,通常是一些幽默場景或是跟續集有關的情節線索。

思丁格含義

當電影放完、演職員表升起的那一刻,作為觀眾的你是立馬起身走人嗎?如果答案是Yes,那很遺憾地告訴你,有時候你會錯過一段精彩的電影片段。正如《鋼鐵俠》,如果是你沒有耐性看完長達8分多鐘的演職員表,就看不到黑人影星塞繆爾·傑克遜與“鋼鐵俠”的40秒鐘的精彩互動。其實,這種在電影片尾再附加片段的手法在好萊塢已經成為一種行銷手段,同時也被影迷津津樂道,這種手法被稱為“思丁格”。

“思丁格”在好萊塢也是電影創作的一部份,它在刺激觀眾的觀影體驗,同時也在引導觀眾的欣賞口味。電影人只需要不斷完善和創造出新的“思丁格”,雖然只在片末出現很短時間,它依然可以成為不少人的趣味,也讓出演職員表這段枯燥時間成為行銷時段。目前,在網際網路上研究“思丁格”已經小有氣候,在歐美多個網站上的愛好者們把他們找到的“思丁格”影片一一列出,介紹有關內容,而且凡有新片上映,也會坐到最後,查看是否還有“思丁格”。一般觀眾其實也是願意看“思丁格”的,只是大部分人並不知道演職員表後面還有些有趣的內容,電影公司可能需要通過媒體讓更多的人知道“思丁格”的存在。不過不少電影公司更願意保持神秘,“思丁格”畢竟對影片沒有太大的影響,而觀眾會從發現的樂趣中體會到意外的驚喜。

思丁格的歷史:

Stinger的歷史可以一路追溯到1903年的《火車大劫案》,該片的第14幕里,一個前面死掉的土匪爬起來瞄準觀眾開了一槍,此舉不僅打破了傳說中的“第四堵牆”,還給影片添了個耐人尋味的結尾。

好萊塢對Stinger的運用,則要追溯到1963年那部007電影《鐵金剛勇破間諜網》,該影片在演職員表後加上了一句“詹姆斯·邦德會在……現身”,之後的007系列也都沿用了這個設計。1978年的《超人》效仿此道,在演職員表放完後加進了續集的線索提示。不過,這個時期的影片還只習慣用字幕來玩這些花樣。上世紀90年代以後,Stinger成為了絕好的行銷手段,效果遠勝花錢打廣告,因為它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在無意識中進入觀眾大腦。

真正用影像來跟觀眾玩這種捉迷藏遊戲的主流影片是1979年的《布偶電影》,並且這一招還在80年代的喜劇片中掀起一陣風潮,《布偶電影》還是較早打破“第四堵牆的電影之一。當時,這些喜劇電影在出演職員表時喜歡用一些無厘頭的設計,角色會表現出意識到影片結束的樣子,有的還會提醒觀眾該離開戲院了,1969年曾獲奧斯卡獎的《製作人》一片即採用了這種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