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在特定的社會時代背景中產生的,受到了存在主義哲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吸收和發展了經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學思想。他將人格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嬰兒期(0-1.5)、幼兒期(1.5-3)、兒童早期(3-6)、學齡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早期(20-40)、成年中期(40-65)、成年晚期。

時代背景

埃里克森生活在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結果導致生產萎縮,市場蕭條,大批企業破產,大量勞動者失業。這些社會問題對人們的心裡造成巨大的衝擊,致使精神疾患發病率急劇上升。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許多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心理上失去安全感和歸屬感,由此造成的心理創傷也導致了更多精神疾病的發生。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似乎都帶有精神錯亂的症狀。  

哲學思想淵源

存在主義主張,人的生命有種本質的意圖,朝向外部世界,人只有在與世界的永恆相遇中才能理解。埃里克森在存在主義哲學的深刻影響下,把人的生命周期看成是一個整體。他認為將人的生命分成過程、機制和能量,是與事實相悖的。存在主義者認為人的發展具有能動的特徵,發展是以一種與世界永恆對抗的方式不斷變成的。埃里克森認為人的每個階段的發展也是能動的辯證過程,每個階段並非直線式的向前發展,危機若得不到適當解決解決可能停止發展也可能倒退。存在主義關注人類信仰、希望、仁愛、生存的價值、意義等。埃里克森受其影響,在其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出“基本的人性力量”或“品質”,希望能更加深地理解諸如信仰、希望、仁愛這些普遍價值的形成根源。

心理學思想淵源

(1)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影響

按埃里克森自己的觀點,他的心理學框架來源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但他只是繼承了弗洛伊德最基本的方法和某些基本的觀點,而摒棄了其心理學的系統及細節。弗洛伊德作為一個創造性的思想家對埃里克森的影響,要比作為一個心理學理論家的影響大得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派生與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慾階段,尤其在前三階段與弗洛伊德的口腔器、肛門器、性器期明顯類似。埃里克森在其著作中認為,心理性慾發展的其他階段是超越生殖的,成年期的生殖力——一種追求肉體快樂的力比多的泛化,在老年階段不再與任何特定的身體區域相關聯。可以說對埃里克森而言,正如對弗洛伊德一樣,心理性慾發展構成人格發展的基礎。

(2)受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影響

埃里克森常被看作是自我心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儘管概念模糊,仍需系統化,但嚴格來說屬於自我心理學的範疇,埃里克森本人也承認他的心裡學與自我心理學的關聯,他自稱是“自我心理學的繼承人”、他受的精神分析訓練就來自於自我心理學家安娜·弗洛伊德,他在著作中經常印證安娜·弗洛伊德和哈特曼。他認為,起源於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的心理社會取向在他所有著作中都是關鍵性的。在其生命周期理論中,“自我”是一個中心概念。他爸同一性特別限定為自我同一性,這很清楚地表明,他的自我同一性發展的思想是與精神分析的自我理論相關聯的。

(3)受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

埃里克森心理學與完形心理學非常類似,都強調整體,認為人的生活不能理解為碎片,而應是一個整體。他曾批評弗洛伊德把人格比作水晶的類比,水晶打破即可了解其內部,但人是有生命的,一旦被打破,其各部分就會萎縮的有機體。整體永遠大於部分之和,部分若孤立地理解永遠是不合適的。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產生

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是在繼承弗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和創新。埃里克森對人格成長的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基礎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兒童的人格成長階段和人格的培養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埃里克森採用人類學的方法對北美的蘇族和約克族進行了長期的觀察,使用心理社會學的方法將精神分析與歷史分析結合起來,對個人和團體生活進行研究; 又使用遊戲式訪談的研究方法,從臨床中發展出一種遊戲建構式的投射技術。遊戲的建構與兩性的性器官解剖,結構相近,結構的解剖與過去事件以及人格特質結合在一起就決定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研究貫穿他的一生。他的研究結果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埃里克森於1950年出版《童年與社會》,通過對病史的關聯性研究說明了童年早期經驗的重要性。他將人格發展分成相互銜接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社會心理危機需要解決。在埃里克森看來,心理危機既是挑戰又是人成長的機遇和轉折點。前一階段危機的完善處理是下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基礎。如若不能成功地解決本階段的社會危機,將會在未來再次造成問題。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中的前三個階段描述的是早期人格發展階段,這三個階段對人格定型幾乎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主要內容

第一階段:嬰兒期(0~ 1.5歲) ,這一階段要解決的社會心理矛盾是信任對懷疑,大致發生在嬰兒出生後的一年之內,此階段嬰兒的中心任務是接受照料。他們會對外界環境的可信任程度進行自我探索,並做出簡單的判斷。嬰兒通過自我探索如果獲得了信任感,就會建立起積極樂觀人格品質,進而才會敢於希望、敢於期望,反之則會產生懷疑和不信任。信任感的建立主要是在接受父母的照料過程中完成的。

第二階段:幼兒期(1.5 ~ 3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克服羞愧感,獲得自主能力。如果不能幫助兒童順利解決心理危機,例如父母懲罰或者保護兒童的方式不當,兒童就有可能感到害羞並產生懷疑。反之則能獲得較好的自制力和堅定的意志品質。這些優良品質的建立也是發生在與父母的相處關係之中的。兒童在社會規範的習得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獲得方面,離不開父母的引導規範。

第三階段:學前期(3 ~ 6歲) ,主動對內疚的衝突。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家庭關係中培養兒童主動探究的精神。如果兒童的這種精神得到肯定,就會獲得自信心和責任心以及創造力,反之則會削減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動機和勇氣。

第四階段:學齡期(6~12歲),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和客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埃里克森認為,男女兒童在本階段各自據守自己的疆界,並不斷套用自己發展著的肌肉、知覺和身體技能以及增長的知識,竭盡所能去改善自我過程,以求能成功地解決社會所提出的挑戰。

第五階段:青年期(12-18歲),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亂感,體驗著忠誠的實現。

第六階段:成人早期(18-25歲),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而克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埃里克森把人的發展階段延長到成人期,這是他的人格發展階段說的一大特色。

第七階段:成人中期(25-50歲),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二避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這是成年那女女已必須考慮使新的一代獲得關懷和滿意的發展。

第八階段:成人後期(50-死亡),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以期避免失望和厭惡感,體驗智慧的實現。  

評價

埃里克森對弗洛伊德的超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向上,從潛意識上升到意識;向外,從心裡內部擴展到外部客觀世界;向前,從五個階段擴展到人的一生髮展。

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不僅指出了人在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任務,而且還論述了解決這些心理衝突的方法,為父母和教師針對孩子不同階段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指導的教育內容。他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在教育領域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都有廣泛的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