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暗示,尤其是自我暗示,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然而,它又如同我們這一世界一樣古老,並且一直被很多人錯誤地理解、錯誤地研究、本書作者愛米爾。庫埃是心理暗示術早期研究與實踐者之一,被稱為“自我暗示之父”他通過本書向讀者傳授了如何積極運用自我暗示的魔力,改變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過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
庫埃早期學習藥劑學,並被認為是一位不起的學生,後開設藥店,成為一名藥劑師,通過試驗他發現,當他向某位病人誇讚藥物的療效後,病人真的好得很快。他,從此步入對想像力和催眠術的研究之路他堅信,想像的力量可以同時起到積極的和不良的作用,一個人可以通過運用想像的力量,從身體、精神和心靈上改善自己的生活。他還進一步研究認為,人的疾病,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的,都是由於其紊亂和錯誤的思想造成的只要調整個人的思維模式,形成一種更好的平衡狀態,病人就可以改善自己的境況他總結了一句流傳至今的自我暗示名言:“每一天,我們都以每種方式,讓自己過得越來越好”,運用這句充滿魔力的自我暗示之語,他幫助無數病人在身心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
庫埃的觀點和主張在歐洲和美國十分盛行,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同享盛譽。追隨其思想之人,如諾曼·V·皮爾、羅伯特,舒勒、克萊門特。斯通等人都成為當今影響廣泛的成功大師,相信此中文版的問世,對國內心理學領域和大眾讀者來講,都頗有意義和指導價值。
作者簡介
愛米爾·庫埃(1857—1926),1857年2月26日出生於 法國奧布地區的 特魯瓦。母親是香巴尼人,父親是布里托尼人,在東部的一家公司工作。愛米爾15歲才進入鎮上的一所中學讀書,畢業前完成了所有理科課程。
19歲時,他成為一家藥店學徒,後到 巴黎一所醫藥大學攻讀化學專業。1882年返回家鄉,開了一家藥店。1884年結婚後在妻子的建議下跟隨利博爾特博士學習催眠術,後不斷實踐,開始研究暗示與自我暗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暗示與自我暗示方法。他將這些方法用於病人身上,成功醫治了很多醫院無法救治的病人。他還和妻子一道創建了南希催眠學院,被尊稱為“自我暗示之父”。
此後,他的影響越來越大,每年要接待15000多名病人,還應邀到美國和其他國家演講,他每次演講都廣受歡迎,講座現場猶如朝聖一樣。
本書是關於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一本經典之作,著名成功大師 拿破崙。 希爾在其勵志進修書目中特別推薦此書,並一直成為許多西方心靈大師的必讀之作。
序言
愛米爾·庫埃於1857年2月26日出生在 法國奧布地區的 特魯瓦。他的母親是香巴尼人,父親是布里托尼人,並在東部的一家公司工作。他直到15歲才進入鎮上的一所中學,然後又就讀高中。他在畢業前就完成了所有理科課程。
在19歲的時候,他在一家藥店當學徒,後來又到 巴黎的一所醫藥大學攻讀化學專業。1882年,他返回 特魯瓦,並且做了一家藥店店主。1884年,他在 洛林與南錫一位有名的 園藝師的女兒結婚。在他們結婚一年後,他們到南錫看望他的岳父母,妻子建議他去拜訪南錫催眠術研究學院的利博爾特博士,利博爾特的話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儘管如此,他並不完全滿意。
1896年。他積攢的錢加上他妻子的財產已經足夠維持日後的生活了,於是他決定退休,不再經商。爾後把藥房交給了他的一位朋友經營。
可是,他的朋友經營得並不成功,在1901年,他不得不重新開始管理藥店。此後,他對研究催眠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發現利博爾特博士的那一套並不 令人滿意,因為它缺乏一些可行的方法。他繼續研究催眠術,並且學習了美國的一套函授課程。他了解了握手試驗,以後又用此項實驗演示了想像對意志的控制,並且逐漸創建了他自己的暗示與自我暗示方法。
他藥店的生意自然而然地給他帶來了一些病人。他開始有了一點診斷權,於是便在藥店開始進行催眠治療。最後,他發現在所有經他催眠的病人中。僅有十分之一的人被完全催眠。他還發現某些藥非常有效,而這些藥本身的藥力無法解釋這種效果。換句話來說,這種藥效肯定是病人的心理作用所造成的,而並非藥本身所具有的藥效。他把這兩個觀察結果相結合,漸漸地得出一個結論:催眠術其實並不必要。另外,很多人都很害怕催眠術,不願意自己被催眠。因此,催眠術的使用便大大受限。
他沿著這些思路不斷進行實踐和思考,並且逐漸放棄使用催眠術。最終他提出了自我暗示作為替代方法。你知道,當病人無意識時, 催眠師對病人進行暗示,而 庫埃先生則要求他的病人在清醒時進行自我暗示。
1910年,他從他的生意中永久地退了下來。他和他的妻子搬到了南錫,在 聖女貞德大街186號建造了他們的居所。
找他幫忙的人不斷增加,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他每年要接待15000多人。著名的心理學家查爾斯·鮑德恩在其出版的書中第一次把他的方法稱作“暗示和自我暗示”,這也使他聲望大增。鮑德恩在 南錫聽說了 庫埃先生,他還聽了庫埃先生的一些講座並研究了他的方法。
戰爭期間, 庫埃先生堅持留在南錫。甚至在整個城市已被重重包圍時,他仍與病人們進行討論,並花時間照料他的花園——這是他的愛好。
1921年。倫敦的蒙尼爾·威廉醫生來到南錫,並且花了數星期時間研究 庫埃先生的方法。他是長期拜訪 庫埃先生的第一個英國醫師。他告訴 庫埃先生,他來拜訪庫埃先生是由於他自己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治好了失眠症,而且一些病人不能用純粹的藥物療法治好,他對這些病人的責任感也促使他來拜訪庫埃先生。
回到倫敦後,蒙尼爾·威廉醫生開了一家進行自我暗示的免費診所,這家診所從一開始就經營得非常成功。同年,在蒙尼爾·威廉醫生和其他在 南錫拜訪過他的人的邀請下, 庫埃先生來到倫敦,並且做了一系列的講座和演示。
隨著很多人被治癒,而且有些例子是如此不同尋常,甚至顯得有些像奇蹟(當然,事實就是這樣,不是什麼奇蹟),報紙上開始登載有關治癒的報導。似乎就在一夜之間, 庫埃先生髮現,名望的負擔給自己帶來了好處也給他帶來了痛苦。此行過後,倫敦建立了 庫埃自我暗示實踐學會,學會會長是頗富領導才能的 理查森女士。他們每年要治療成千上萬個病人。
之後不久, 庫埃先生很高興地看見 巴黎建立了他的方法的實踐學會。這個學會由他以前的學生安妮·韋努弗女士領導。
本書是關於暗示與自我暗示這一精神領域的一本經典著作,著名成功大師 拿破崙·希爾也極力推薦讀者閱讀。本書根據英文版翻譯介紹給國內讀者,對個別地方做了刪節,希望讀者汲取原作的思想精髓,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改變自己的生活,正如作者在書中極力倡導的自我暗示一樣:
“每一時日,我們都以每種方式,讓自己過得越來越好”。
目錄
關於作者和本書
第1章 一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
第2章 潛意識:生命的寶藏
第3章 自我暗示的真諦
第4章 學會暗示
第5章 如何運用自我暗示
第6章 實用 心理暗示療法
第7章 自我暗示的實例與實踐
第8章 運用暗示可以治癒的疾病
第9章 如何通過 心理暗示實施治療
第10章 如何指導病人進行自我暗示
第11章 治癒後的心理調節
第12章 利用自我暗示教育孩子
第13章 我不是一位行醫術士
第14章 訪問美國各地時的演講
第15章 巴黎途中小記
第16章 如何進行自覺自我暗示的練習
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一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一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暗示,尤其是自我暗示。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然而,它又如同它所置身的世界一樣古老。就它的新而言,迄今為止,它一直在被錯誤的研究,以致被錯誤的理解;它的古老在於,自地球上的人類誕生以來,它就開始存在。事實上,自我暗示是我們出生時就擁有的一種工具。在這個工具里,或者說在這種力量中,存在著一種非凡的巨大的潛能,並可以通過環境產生出最好或最壞的結果。了解這種力量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對於那些醫生、法官、律師和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尤其不可缺少。要想知道如何自覺地利用這種能力。首先,必須避免激起那些有害的自我暗示,這些暗示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其次。要自覺地激起那些有益的自我暗示。這樣就會給那些生病的人帶來身體上的康復,給那些神經病患者、犯錯誤的人以及那些進行自我暗示之前的無意識的受害者帶來心理上的康復,給那些有錯誤傾向的人指引一條正確的路途。自覺與非自覺的自我暗示為了正確地理解暗示這一現象,或者更準確地描述自我暗示,必須了解到。人類自身存在著兩種絕對截然不同的特性。這兩種特性都是才智的體現,只是一種是有意識的,而另一種是潛意識的。由於這個原因,潛意識的存在通常被忽略掉了。然而,一個人只要費心去檢驗某種現象。並對它稍做思考,它的存在就很容易得到證明。我們來看一看以下的實例。每個人都聽說過夢遊症,也都知道一個夢遊的人通常在夜間未醒的狀態下起床,穿上衣服或者乾脆不穿衣服走出他的房間,下樓。穿過走廊,實施某種舉動或完成某項工作後,返回他的房間,上床繼續睡覺。然後在第二天他十分驚訝地發現,頭一天未完成的工作都已經被做完了。然而。正是他自己毫無意識地做了這些,如果他的身體所服從的不是一種潛意識力,實際上,也就是他的非自覺,那又是一種什麼力呢?現在,讓我們來檢驗一下這個事例:一個醉漢由於震顫性譫妄發作(這是很常見的),似乎大腦完全被瘋狂所支配。他拾起了離他最近的武器:小刀、木槌、斧頭或是任何一種可能的東西,狂暴地襲擊那些不幸位於他附近的人。一旦這種發作結束,他恢復了理智並驚恐地凝視著四周屠殺之後的戰場,、絲毫沒有意識到他自己就是這一場面的製造者。這難道不是潛意識促使他以這種方式所做出的舉動?假如我們比較一下自覺與非自覺行為,就會發現,自覺所持有的常常是一些非常不可靠的記憶,相反,非自覺則提供了不可思議的完美記憶。不為我們所知地記錄著存在於我們之間的最細小的事情、最不重要的行為。此外,對於它所被告知的一切都是被無理性順從地相信和接受的。因此。由於這種自覺對大腦所支配的一切器官的功能都負有責任,它會產生一種在你看來很荒謬的結果,那就是:如果它認為某個器官運轉正常或不正常,或是我們所感到的某種感覺,這個被懷疑的器官就能夠真正地運轉正常或不正常,或是有我們所感到的某種感覺。非自覺不但控制著我們所有器官的運轉,還控制著全部的行為,不論這些行為是什麼。這就是我們所稱之的想像。它不但不接受任何判斷,更重要的是,當想像與意志相對抗時,它甚至常常指導我們的行為去反抗我們的意志。意志與想像假如我們翻開詞典,查找一下“意志”這個詞,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定義:“自由地決定某種行為的能力”。我們接受了這個定義,並認為它是正確的、無懈可擊的。然而,這種解釋極其錯誤。我們所驕傲地聲稱的意志常屈服於想像,這是一個毫無例外的絕對規則。“褻瀆!反論!”你會驚呼。“一點也不!相反。這是最純粹的真理,”我會這樣回答。為了使你確信這一點,睜開你的雙眼,看看你的周圍,試著去理解你所能看到的一切。你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所告訴你的並不是一個病態頭腦中毫無價值的推測,而是事實的純粹表達。假設我們在地面上放置一塊30英尺長、1英尺寬的厚木板,顯而易見。每個人都可以從板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同時可以保證絕不會踩到木板的邊緣。但是現在,改變這個實驗的環境,想像這塊木板被升到教堂塔樓的高度,那么,有誰能夠獨自在這狹窄的通道上前進幾英尺?你能聽見我說的話么?大概是不能。在你邁出兩步之前,你就會開始顫抖,儘管你的意志都在努力,你還是會摔到地面上。為什麼當木板被放在地面上時,你就不會掉下來,為什麼當它被升到地面上的一定高度時,你就會落下去?僅僅是由於在第一個場景中,你想像你會很容易地走到木板的另一端,而在第二個場景中,你想像你做不到。注意,你的意志沒有能力使你前進,如果你想像你做不到,那你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如果瓦工和木匠可以完成這項壯舉。那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能夠做到。頭暈完全是由我們在腦中繪製的一個我們即將倒下的畫面造成的。這幅畫面立即將自身轉變為現實,儘管我們的意志都在努力。這種努力越強烈,與我們願望相反的結果就會出現得越快。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病例:一個人患了失眠症。如果他不努力去使自己入睡,他就會平靜地躺在床上。相反。如果他試圖通過意志強迫自己入睡,他越是努力,越無法平靜。難道你沒有注意到:你越是試圖想起一個你忘記了的人名,就越想不起來。直到將你腦中的“我已經忘記了”的念頭替換為“我馬上就能想起來”,那么不需任何努力,這個名字就會自動地回到你的腦海中。讓那些騎腳踏車的人回顧學車的日子,你握著車把向前騎,總害怕會摔倒。突然,你瞥見路上有一個極小的障礙物,你試著繞開它。然而。你越是努力繞開就越容易撞上去。誰都經歷過那種無法控制的大笑,你越是試圖控制它,就笑得越厲害。在這些不同的場景中,每個人的意識狀態都是怎樣的呢?“我不想摔倒,但是禁不住”;“我想睡覺,但是睡不著”;“我想記起某某夫人的名字,但是想不起來”;“我想繞開那個障礙物,但是做不到”;“我想停止笑,但是做不到。”就像你所看到的那樣,在上述的每一組衝突中,想像總是毫無例外地戰勝意志。這種同樣的思想也可用於這則事例:沖在自己軍隊最前方的領袖總是能領導全軍,而叫喊著“每個人只代表自己!”幾乎都會導致失敗。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第一個場景中,人們想像:我們必須前進;而在第二個場景中,人們想像:我們被打敗了,必須為了自己活命而奔逃。巴汝奇非常清楚這些實例的影響力,也就是說想像的作用,當他打算向乘坐在同一條船上的一個商人復仇時,他買下這個人最大的一隻綿羊並把它扔進海里,並事先確信整個羊群都會跟隨著,果然。一切都如他所預料的那樣發生了。我們人類與綿羊有著某種相似性,不知不覺中,我們無法抗拒地被驅使著去模仿別人的做法,想像著:我們無法通過別的方式來做。我可以引用1000個其他事例,但是我恐怕這樣的列舉會使你感到乏味,然而,我又不能沉默地越過這個事實,因為它顯示了想像——換句話說是非自覺一一在與意志鬥爭過程中的巨大力量。有一些酒鬼想戒酒。卻戒不掉。問他們時。他們會十分誠懇地回答說。他們希望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厭惡喝得酩酊大醉,但是儘管十分確曉喝酒給他們帶來的危害,他們還是無法抗拒地被驅使著去喝酒,這種力量戰勝了他們的意志。同樣,有一些罪犯儘管是自己有意犯下的罪,但當被問及為什麼這樣做時,他們回答:“我無法控制自己。某種力量在驅使著我,它比我自身更為強大。”醉漢和罪犯都闡述了一個事實:他們被迫使去做他們所做的那些事,僅僅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法阻止自己這樣做。所以說,我們這些驕傲於我們的意志,並相信自己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想做的事的人其實不過是一個木偶,由想像牽制著身上所有的拉繩。直到我們學會如何支配我們的想像,才能終結這種木偶的生涯。暗示與自我暗示通過前面述及的這些,我們可以將想像比喻成一條湍急的河流,儘管那些不幸的遇難者竭盡全力想回到岸上,但還是被湍流席捲而走。這條激流似乎是無法征服的,但是如果你能在途中扭轉它的方向,把它引向工廠,它就可以被轉化為動能、熱能、電能。如果這種比喻還不夠充分,你可以把想像——一貫被稱作“家中的女士”——比喻成一匹未馴服的馬,即未套上馬籠頭,也沒有韁繩,騎乘者除了任由這匹馬自由馳騁外,沒有什麼辦法,而且在他逃離之後,這匹馬的瘋狂生涯也只能在陰溝里宣告結束。然而,如果騎乘者成功地給馬套上籠頭。情況就會被扭轉。不再是這匹馬自由馳騁,而是由騎乘者驅使著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既然我們已經能夠意識到潛意識或想像的存在所產生的巨大力量,我要向各位展示:這種迄今為止一直被認為是不可征服的“自我”,可以像這條湍流和這匹未馴服的馬一樣被很容易地加以控制。但是在深入問題之前,有必要謹慎地為兩個被經常使用卻沒有被正確理解的詞下定義。這兩個詞就是暗示與自我暗示。那么什麼是暗示呢?它可以被定義為:“把一種思想強加給另一個人的大腦的行為”。這種行為真的存在么?答案是完全否定的。暗示本身並不真正存在。它既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除非存在著這樣一種必要條件:將暗示轉換為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人對自身進行的思想灌輸”。你可以對某人施行暗示;如果他的潛意識不接受這種暗示,如果它只顧將其轉化為自我暗示而似乎並沒有將它領悟。就不會產生任何結果。我自己偶爾也向那些平常十分順從的人做一些或多或少有些相同的暗示,但都很不成功。原因在於,這些被試驗者的潛意識拒絕接受它們。也沒有把它們轉化為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作用讓我們回到上述這個話題:我們能夠控制並引導我們的想像,就像一條湍流和一匹未馴服的馬一樣容易控制。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知道它是可行的(一個幾乎人人都忽略的事實)。其次,要知道它是通過怎樣的手段實現的。其實這個手段很簡單,自從我們進入這個世界後,我們每天都在利用它,只是從未想要它或者了解它,是一種絕對無意識地利用。然而,對我們來說,遺憾的是,我們常常錯誤地運用這個方法,以致對我們自身造成傷害。這種手段就是自我暗示。鑒於我們常常給予自己非自覺的自我暗示,我們必須做到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暗示。其步驟包括:首先,在頭腦中仔細地盤算一下自我暗示的對象,根據它們所需要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集中精力複述幾次:“這件事要來,臨了”。或者“這件事要走開了”;“這件事將會或將不會發生,等等……”。這件事必須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如果潛意識接受了這個暗示,並將它轉換為自我暗示,這件事或者這些事就會全部成為現實。因而,就像我所理解的那樣,自我暗示不過是一種催眠術。我將用這些簡單的詞來給它下定義:想像給人類精神與生理上帶來的影響。現在,這種存在是不可否認的,無須回到上述例子中,我將再另外引用一些。如果你能夠使自己相信你可以做成某件事情,並確保這件事是有可能發生的,那么無論這件事有多么困難,你都能夠做得到。相反,如果你想像自己連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也做不了。那你就真的不可能做成。對你來說,鼴鼠丘也成了無法攀登的山脈。下面是一份有關神經衰弱者的病歷。這些認為自己無法取得任何最小成績的人。常常發現他們僅僅走幾步路都會感到精疲力竭。他們越是想努力擺脫,就越發變得消沉沮喪,就像那些陷入流沙中的不幸遇難者一樣,越是掙扎,就陷得越深。同樣,只要你認為疼痛就要消失了。你就的確會感覺到疼痛在逐漸消失。相反,為了感覺到疼痛的迅速到來,想像你正在受苦就足夠了。我了解到,有一些人可以事先預測到他們在某一天、某一種環境下將出現嚴重的頭痛,然後在那一天、那種特定的環境下,他們確實地感覺到了。他們把疾病帶給自己,如同那些人通過自覺的自我暗示治癒了自己一樣。我知道,如果一個人膽敢提出不適合被人們聽到的思想,在世人的眼裡,他就會被看作是瘋子。然而,冒著這種風險,我要說,如果某些人在精神上和身體上患了疾病,那是因為他們想像自己在精神上或身體上患了病。如果某些人癱瘓了。而身體上又沒有任何損傷來說明這一點,那是因為他們想像自己癱瘓了。正是在這些人身上,創造了非凡的治療效果。如果其他一些人幸福或者不幸福,那是因為他們想像自己是這樣的。因為對於處在完全相同的境況中的兩個人來說,很可能一個人非常快樂。而另一個則十分悲傷。神經衰弱、口吃、厭惡、偷盜狂,某些癱瘓的病情,不過是潛意識自我暗示的結果,也就是潛意識作用於生理與心理行為的結果。但是,如果我們的潛意識是我們許多疾病的來源,它就能治癒我們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它不但能修理它自身所帶來的病痛。也能治癒真正的疾病。把你自己獨自關在一間屋裡,坐在一個扶手椅中,閉上眼睛以避免任何事物的干擾,集中精力思考一會兒:“某某事就要消失了”,或者“某某事就要發生了,”如果你真的做了這種暗示,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潛意識已經吸收了你所表述的觀點,你會驚訝地發現。你所想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注意它是存在於我們之間而又沒有被發現的自我暗示的結果。我們僅僅通過它們所產生的影響來得知它們的存在)。但是,首先,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意志一定不能被運用於實施自我暗示。因為,如果它不能與想像達成一致,如果一個人想:“我將使某某事發生”。想像說:“你希望如此。但它不會成為現實”。不但他無法獲得他想要的,還會導致相反的結果。這個評論是極其重要的,它解釋了為什麼在治療精神上的疾病時,意志被一再培養,而結果是如此不令人滿意。想像的訓練才是必需的,由於這種細微的差別,我的實驗往往成功,而那些人——並非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總是失敗。這些實驗,我每天都在做,並且做得極其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