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學術名稱心理學史]

心理學史[學術名稱心理學史]

心理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期一直是屬於哲學的範疇,直到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馮特(Wilhelm Wundt)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馮特也是第一個將自己稱為“心理學家”的人。

簡介

時間

古代心理學史

近代心理學史

現代心理學史

地域

西方心理學史

歐洲心理學史

蘇俄心理學史

英國心理學史

美國心理學史

東方心理學史

中國心理學史

民國心理學史

20世紀之初,心理學的引進與傳播主要以教會學校的傳教士為主體,最早開設心理學課程的是山東教會學校——登州文會館。隨著西學東漸的風潮日益盛行,清政府實行了“新教育政策”,這導致促使心理學科以制度化的形式在清末師範學校的課程體系中被固定下來。

進入民國後,心理學知識翻譯和傳播主要由留學生承擔,但多數是個人性質的。到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後,在他的支持下,正式的心理學科的發展開始活躍起來。20世紀20年代,國內各高校紛紛設立專業科系,十餘年間,共有21所院校設立了心理學系(組),此外,一些學校的教育系或教研所建立了心理學試驗室,開展學術研究工作。即使沒有設立心理學系或試驗室的院校也大都開設了此類學課。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心理學發展進入了“學科化”時代。一大批學者學成回國後,在我國高校致力於心理學的建設與發展,很多人在各大學和研究所擔任要職,其中唐鉞和汪敬熙歷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艾偉、陸志韋分別擔任中央大學和燕京大學心理系主任,郭任遠在復旦大學創建心理學院並親任院長。北大的心理學發展更是得到校長蔡元培的親自扶植。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陳大齊於1917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後來隨著唐鉞、孫國華、劉停放、樊際昌、汪敬熙、陳雪屏等一批著名留學心理學家的加入,專業教師陣容不斷擴大,培養了諸多後備人才。到1924年,郭任遠受聘於復旦大學,著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院,還向外國輸送了一些心理學留學生。

在這批學者的呼籲下,各大學相繼成立了心理學系。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師範學校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科目在清末時節就已經被規定為必修課,由留美心理學家張耀祥來校任教,使心理學在北師大極盛一時,吸引一部分學子轉向心理學學科。中央大學系南京高師和東南大學前身,南高師時期,留美心理學家陳鶴琴和廖世成就為該校心理學日後發展打下較為牢固的基礎。陸志韋作為“中國現代心理奠基人”,致力於本校心理學學科化發展,還為科學心理學在我國的普及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他組織北京五大學(燕京、輔仁、清華、北大、北師大)每月舉行一次心理學界聯誼會,商討發展大計,還主編出版了《中國心理學報》。

南京大學前身南京高師和東南大學,在南高師階段心理學系就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東南大學時期該校心理學系更是為全國最先進完備者,中央大學成立後,在艾偉、潘菽、蕭孝嶸為首的留學心理學家的領導下,該校的心理學事業,尤其是教育心理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央大學成為眾多留學心理學者的首選。

除《中國心理學報》外,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成立至1949年,留學生心理學者共創辦了《心理》、《心理半年刊》、《測驗》等十餘種專業雜誌。雖然這些雜誌創辦時間長短不一,但從整體上貫穿了民國心理學發展全過程,對完善學科體制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當時的很多心理學者希望用心理學解決中國的社會實際問題。其中,學術中國化的代表是心理學家潘菽,他認為我們不能把德、美等國家的心理學搬來了事,而是研究我們自己要研究的問題,提倡研究中國實際需要的套用心理學。陳鶴琴、艾偉這兩位留美學者也關注到這一點。1934年,艾偉在南京建立第一所學科心理實驗學校——萬青天才試驗學校,抗戰爆發後,他又轉移至大後方,在重慶沙坪壩創辦了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學習心理實驗班。

20世紀上半葉,我國出現過一次“教育測驗運動”,規模很大。參與者認為,通過各種測驗,可以解決當時中國教育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某些問題。至抗日戰爭前夕,我國出版或修訂合乎標準的智力與人格測驗約20種,教育測驗50多種;廖世成團體智力測驗;陳鶴琴圖形智力測驗,劉湛恩非文字智力測驗;艾偉訂正賓特納智力測驗;陸志韋與吳天民完成比納智力量表的第二次修訂等。

當時,已有學者認識到挖掘整理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重要性。其中張耀祥可謂開此先河者,1940年他發表了中國心理學史的開山之作《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史略》,系統梳理了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和現代心理學起源與發展,並對中國心理學發展提出幾項建議。

但是,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期,各高校心理學系的發展出現了滯緩,一些心理學系招生連年空白,心理學系次第取消。由於辦學經費的緊張、不是顯學的心理學使畢業學生不易於解決生活問題,難有生存發展空間。國民政府教育部變更學制,很多院校心理學系被取消。很多學者只能輾轉遷徙,另謀發展。民國時期高校教師流動性很大,有的心理學者在同期身兼數職,生活不能安定。隨著抗日戰爭的日益臨近,國內形勢惡化,中國心理學發展舉步維艱,一些心理學者仍然在報刊發表文章,爭取社會對心理學的了解、重視及支持,同時堅定同行的決心。由於他們的執著,使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在中國風雨飄搖的環境下得以生存,為以後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心理學研究和教育才逐漸走上正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