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是靜態消耗戰,作戰雙方以陣地戰為主要的作戰方式,所以這就造成強調步槍的遠射程,而在50米內的陣地爭奪戰,導致了近距離速射武器衝鋒鎗的大量裝備。
一戰結束以後,隨著工業科技的進步,各國的軍事戰略戰術理論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在一戰後的幾次戰鬥中,如蘇聯國內戰爭,西班牙內戰,出現了一戰中沒有出現的情況。雙方步兵的作戰距離比起一戰時期大大縮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戰鬥都集中在400米的距離之內。在這個距離內,當時各國裝備的步槍並不能勝任。不論德國的毛瑟步槍,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還是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有效射程都超過600米,標尺射程都在1500米以上。如此強的殺傷力的,在400米內顯然沒有必要。這個距離內,傳統步槍的威力過大,遠遠超出實戰的要求。同時,各國裝備的手動添裝子彈步槍的射速不高,優秀射手一分種也不過只能發射10到12發。這個射速顯然無法對敵人造成足夠的有效的火力壓制。
1944年,MP43易名MP44,後又改稱StG44型,也就德國通常所說的44型突擊步槍。後來根據戰場的需要,設計人員又為其設計了一些附屬備件。其中用於瞄準裝置的有ZF-4型光學瞄準鏡和ZG-1229型紅外夜視裝置,ZG-1229紅外夜視裝置於1943年研製,到二戰結束時共生產了約310套裝備部隊。有意思的是,設計人員還為StG44專門研製了兩種弧形附加槍管,一種弧度為30度,另外一種弧度為90度。前者是方便士兵從建築物後發射子彈,後者是為方便乘坐在坦克裝甲車輛內的士兵在車內掃射逼近的敵人。雖然沒有明確的記錄來證實這兩種弧形附加槍管的真實效果,但這種設身處地的為士兵考慮的設計思想令後人敬佩。
從1943年到1945年,德國總共生產了40餘萬支MP43/44/StG44型突擊步槍,主要裝備東、西兩線的德軍精銳部隊。看到MP44獲得成功,一些德國公司便開始了後續槍的研製工作,並主要推出了兩種:一種是06H[StG45(M)],該槍由於德國的投降而未能投產;另一種是VG1-5,該槍在MP44的基礎上進行了近似侮辱的簡化,用於裝備國民突擊隊。從外形上乍看,VG1-5好像是具備自動和半自動射擊功能,但實際上其射擊方式只有半自動一種。該槍的設計思想只要求“子彈能從槍口中飛出去就行”,其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歷史意義
總之,MP43/44系列突擊步槍是槍械王國的一次革命,革命的結果是首開了突擊步槍(自動步槍)之先河。最終銘刻在槍械史上的將不僅僅是MP43/44的枯燥數據,更重要的是設計師們對士兵生命的負責而進行的不懈努力!